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的宰相權力受到削弱嗎?

宋朝的宰相權力受到削弱嗎?

許多講史的人都會告訴你,宋代是相權受削弱的王朝。我尊崇的錢穆先生也持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宋王朝設樞密院、三司、審官院,分割了宰相的軍權、財權與人事權,宋代宰相的「軍事、財政、用人三權都有掣肘,都分割了,這顯見是相權之低落」 。

錢先生立論的依據,大概來自仁宗朝諫官范鎮的一道奏疏:「宰相制國用,從古然也。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院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 但是,我們要知道,宋朝台諫官的上書言事,都有誇大其詞的毛病,習慣於危言聳聽。稱宋朝宰相管不著軍政、財政與人事任免,也是言過其實之詞。

宋朝確實設置了審官院,主管中下層官員的任免與升黜,但它分割的顯然是吏部之權,而不是宰相之權,宰相依然要過問人事,宋人自己說,「夫百官差除,從祖宗以來,中書、門下省同共進擬,所以合同眾論。」 宋人甚至發現,「近世人才,以宰相出處為進退,蓋習以成風」 ,即出現類似於近代議會制度下內閣大臣與首相共進退的情景,怎麼可以說「用人之權,全不在宰相」? 而且,元豐改官制後,審官院便被裁撤掉了,考課、銓注之權又劃還尚書省之吏部。

宋朝也確實設有三司,統管國家財政,三司使號為「計相」,地位接近副宰相,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說宰相的財權被分割掉,因為在實際運作中,三司可以說是宰相的下屬機構,因為宰相可進擬三司使人選,相當於掌握著三司使的提名權;宰相也可以過問三司管轄的「中外錢穀大數」。宋人自稱「百司無非中書統攝」 ,其中自然包括三司。而元豐改官制後,三司亦被裁撤,財權劃歸戶部。

樞密院之設,看起來更像是對相權的分割,因為宋人習慣將中書(元豐改制後則為三省)與樞密院並舉,合稱為「兩府」,樞密院長官地位同副宰相,且元豐議改官制,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兵部),故專命官統之,互相維制」為由,不同意裁撤樞密院。 然而,宋朝也決非如錢穆先生所言,「宰相管不著軍事」 ,我們還是直接引述宋人自己的說法:「國家承五代余弊,文武之政,二府分領,然而軍國大計,皆得合議。」 可見按宋朝慣例,凡軍國大計,樞密院須與宰相合議,換句話說,宰相有權過問軍國大計。戰時狀態下,甚至由宰相兼攝樞密院事。相比之五代時「樞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於宰相」 ,宋朝體制實際上是恢復了宰相之權,而樞密院的權力則被弱化。

宋代相權之所以被認為受削弱,還有一個原因,即禮儀方面的變遷。錢穆先生說,「(宋代)相權低落之反面,即是君權提升。及以朝儀言,唐代群臣朝見,宰相得有座位,並賜茶。古所謂『三公坐而論道』,唐制還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著不坐。這一類的轉變,說來甚可慨惜。」 但是,賜坐賜茶之禮的消失,可能顯示了宰相地位的下降,至於是不是能說明宰相權力的低落呢?則需要比較。

這裡我要引述宋史研究大家鄧小南教授的一段論述:「五代前朝,宰相在一定程度上不過是王朝禮儀秩序的象徵,體現為儀型具瞻的『形象』,他們雖然不是沒有『見天子議大政事』的機會,但其參預決策的範圍相當有限。……在王事鞅掌的大環境中,宰相若得以『坐而論道』、『從容賜茶』,或許正是他們疏離於核心決策的反映。」 入宋後,宰相的角色從坐而論道的「三公」轉而為具體執政的行政長官,日理萬機,「奏御浸多,或至旰昃,啜茶之禮尋廢,固弗暇於坐論矣」 。坐禮之廢,乃是因為宰相過於繁忙,再沒有時間與閑情坐下來,跟皇帝喝茶論道;未必意味著相權的失落。

其實,在宋人的觀念中,宰相之權不可謂不重:「天子以萬機之得失,百官之進退,社稷之安危,生民之休戚,近而號令之臧否,遠而蠻夷之叛服,大而陰陽之愆和,小而錢穀之衍耗,凡百官有其事,事有其名,一皆委任而責成於宰相。故宰相於天下事無所不統,不以一職名官。」 (我的新書《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已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沒錯,「銀行」一詞宋朝人已在使用了
知道嗎?唐宋聖旨與明清聖旨有很大不同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