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

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

應有牛哥邀請,我們一行五人參加了2018貴州省黎平縣舉辦洋洞「千牛同耕以牛為媒的活動。

每年的小滿時節前後二天村寨都要舉行重大的牛耕儀式,牛耕,牛賽,田間歌舞,有機肥下田等活動。被譽為「最後牛耕部落」的洋洞村,村寨里家家戶戶飼養耕牛,至今仍堅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化。

隨著侗族婦女在坡上放聲歌唱,洋洞村近千頭黃牛在近千畝的稻田裡同時耕作,「哞、哞」聲響徹山野,場景之壯觀猶如一幅古老的農耕畫卷,同時還吸引了海內外數百名遊客,農業專家,學者,攝影愛好者前往貴州洋洞村岑丈梯田體驗。

夕陽下最後的農耕文化守護者

穀雨後,春水來,這個大好時節,家家戶戶的耕牛一起出動翻地耕田,為來年的豐收打基礎。

有牛也就有夢

梯田上,從來耕牛就先主角

勇猛直前,爭取提前完成任務。

轉彎還需有功夫

霧起趕早活

按照傳統耕作習俗,家家戶戶開田犁地,山溝里、梯田上、田壩中,壯觀的牛耕場景,猶如一幅古老的農耕畫卷。在現代農業高度機械化的今天,還能延續千年農耕習俗,難能可貴。牛耕生活在中國延續著幾千年的歷史,耕牛為人類的農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因為如此,在民間有「牛老子」的說法,耕牛備受農家尊崇與愛護。

梯田上能有一丘大田,是聚人氣的地方

洋洞村」千牛同耕」古老的農耕畫卷!

走在洋洞岑丈半坡梯田的田埂,就如在天上人間,還有比這高兩倍的梯田,那豈不是真的天上人間?

侗族山寨-侗族村民有住在山頂上的習慣,洋洞上洋村,這裡的侗族老百姓住房修建在山坡上,象層層梯田。

有感牛氣衝天的牛: 萬千動物中,牛從來不與人為敵,還勤勤懇懇地提供了最徹底的服務。在烈日炎炎的田疇中,揮汗如雨的農夫最怕正視耕牛的眼神,無限的委屈在那裡忽閃成無限的馴服牛,牛啊!你本神聖的軀伴為何要承載世俗的沉重,你本高大的血肉為何要承受皮鞭的毒打,你本孤傲的眼神為何是流淌屈服的血淚?

當牛耕成為畫,時光在這靜止。

牛氣衝天

老把式推翻在地

轉彎不好把控,還要有功力。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時節,勤勞的侗族婦女們不等不靠,充分發揮「婦女能頂半邊天」的作用,男人能幹的活女人也能幹,可謂巾幗不鬚眉,親眼目睹侗寨婦女耕田時感人的情景。

誰說女子不如男?

侗族琵琶歌演奏來田間助興,少數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家家戶戶,年長者不論花甲,年幼者剛到學齡,無一不會大歌:感情純真熾熱,形式淳樸稚拙,像他們種植的莊稼一樣生氣勃勃;質樸而又多情,浪漫而又絢麗,充分顯現出鄉土氣息和人的原初性天真和生命。

今天,村裡能個善舞, 吹啦彈唱的年輕人這個時候都要到農耕地助興。

再苦再累牛棚里也有她們的笑聲!

天氣和牛都給力,抽袋水煙再干。

目睹侗族男女老少下田摸魚場景,他們真是把握時勢,抓住機遇,全村1397戶5376人抱團發展,採取互聯網的運作模式,打造有機小鎮,創建形成25平方公里有機農產品區。讓遊客與當地群眾一同農事勞作、捉魚撲蝦、製作美食、牽牛放牧、踩打秧青,親身體驗農耕活動,這使我再次開眼見。

第一個下田摸到魚兒的農夫,開心無比。

集體配合下田摸魚的大姐們

有牛哥為了使用生產的農產品必須是綠色的、有機的,每家每戶的生產必須堅持傳統的牛耕方式,不打農藥、不用化肥,一片片稻田的水面上漂浮著雜草和樹葉,這些雜草和樹葉腐爛後就成了綠肥,加上養牛產生的糞肥,確保了水稻生長所需要的肥料。

這可是牛糞豬屎豬尿樹葉雜草的耕地有機肥,用有機肥改良土壤。

「你聞一下,沒有一點臭味。

最美的春耕圖景屬於梯田——放眼望去,宛如蛛絲一般的田埂,泛著銀光的水面, 戴著蓑笠、唱著山歌、吆喝著水牛耙耕的農夫,構成了一幅無可比擬的田園山水春耕圖。

牛耕部落創始人楊正煕。他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尚重鎮洋洞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回鄉工作,先後擔任過縣林業局副局長、鄉鎮鎮長。

2016年評為全國十大愛故鄉年度人物,貴州省勞動模範。因為有牛耕作、創辦農業物種保育場。2015年,總理看到楊正熙為保育傳統老品種而生產的「守農有牛米」,親切叫他為「有牛哥」

通過幾天行攝牛耕部落的體驗,侗族真是一個民風古樸、熱情好客的民族,一直以來就流傳著「搶客」的習俗。不管你走在那塊田坎上,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村民都會主動請你去他的牛棚里吃烤魚,有機糯米飯,有的村民還拿出啤酒來請客人喝,他們的習俗在俺這兒得到了詮釋。

手中的啤酒 烤魚 糯米團 相機一個也不能少!


拍攝地點:貴州黎鄉洋洞村

時間:2018.5.20

攝影:鄒玫編輯:鄒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影作品欣賞 的精彩文章:

中國攝影家丁建懷作品欣賞

TAG:攝影作品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