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一根煙囪的市電視機廠
落馬湖公園旁有一根紅磚砌成的煙囪矗立在華天佳苑小區和眾安居家居廣場之間,上面有幾個水泥大字,上書吉林市電視機廠,還有建設年代1985。這便是吉林市電視機廠(以下簡稱市電視機廠)的遺迹,一個上世紀「飛鹿」騰飛的地方。
一台電視一個放映廳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計劃經濟時代,物資相對匱乏,家裡的家用電器除了手電筒,就是收音機了,每天抱著收音機聽著固定的節目,消遣時光。至於電視機,那可是稀奇玩意兒。那時候的電視機銷售量少,老百姓也沒有錢買,如果說有一台電視機就趕上電影院放電影一樣了。
40歲的周先生對筆者說:「小時候,看電視是一種奢侈。鄰居家有一台31厘米飛鹿牌的黑白電視機,經常有雪花點,圖像也不是很清晰,但是每到播放電視劇的時候,小夥伴們圍著電視機就像放映廳一樣。記得那時候播放《霍元甲》,是少有的香港片,黃元申、梁小龍、米雪聯袂飾演。小夥伴們每天晚上,我們都早早趕去看電視,有時候,去的太早,人家在吃晚飯,電視也沒有開,小夥伴們就提前拿著小板凳站好地方,看著灰色的熒光屏,滿臉的期待。有一次來看電視的人太多了,吵吵嚷嚷的,鄰居就不高興了,指桑罵槐的說一些不好的話,甚至直接就關了電視把大家攆出去,小夥伴們不得不一步三回頭滿懷留戀地悻悻地出來。小夥伴大輝卻和人家吵起來了,還打破了人家的窗子玻璃。鄰居生氣了,一度不招待我們這些小孩子,《霍元甲》也就看不成了。每到播放《霍元甲》的時候,鄰居從屋裡把門插上了,任憑我們各種央求各種喊,鄰居故意將音量調大,裝作沒聽見。我們就蹲在窗子下聽聲,《霍元甲》後期的幾集都是這樣聽完的。」
結婚三大件之一
每個時代結婚都有所謂的三大件,代表著時代特色。上世紀60年代,按老一輩人的話說,得湊夠「72條腿」或「36條腿」,也就是去木匠鋪訂做個大木床、大衣櫃、桌子、椅子等木製傢具。六把椅子24條腿,一張桌子4條腿、一張木床4條腿,一個大衣櫃4條腿,就算湊夠了36條腿。上世紀70年代結婚流行「三轉一響」, 即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加上收音機,而且也還要有牌子自行車要永久牌的、手錶要上海牌的、縫紉機要蝴蝶牌的,如果有一塊瑞士手錶,比現在的勞力士還要風光。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視機進入了結婚三大件的範疇了。
「我們結婚的時候是1988年,那時候結婚三大件是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我一個月只有幾十塊的收入,買不起太好的家用電器,媳婦娘家還要求有三大件,不然不和我結婚。」徐先生回憶當年滿臉帶笑,「還好我們在吉林市,這三樣我們這都生產。親戚求親戚,花了好幾年的積蓄,總算湊齊了。吉林市電冰箱廠生產的吉諾爾牌電冰箱、吉林市電視機廠生產的飛鹿牌電視機、吉林市松源洗衣機廠生產的松源牌的洗衣機,整個像一個吉林市電器展銷。最後,媳婦娘家算是同意了,這不孩子都這麼大了。」時光流逝,結婚三大件已經改變了好多次。前不久,即將結婚的馬小姐笑稱結婚房子、車子、票子一樣都不能少,想必就算是現在的結婚三大件吧。
工廠變商場
市電視機廠原址在德勝路202號,很多人都還記得它的存在。家住樂園小區的張先生回憶說:「當年,市電視機廠風光一時,我家的電視機就是市電視機廠生產的,飛鹿牌,黑白的。市電視機廠早就黃了,原址就在落馬湖畔,今華天佳苑小區與眾安居家居廣場之間,一片紅磚建築,高大的煙囪還矗立在眾安居家居廣場樓後。」張先生的老伴李女士,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市電視機廠機關工作,十五年後調崗離開。她給筆者講了市電視機廠的歷史:「市電視機廠始建於1973年,剛開始叫吉林市廣播器材廠,直到1980年才改成現在這個名字。現在我家裡還有幾份電視機說明書,上面還印著吉林市廣播器材廠字樣,有時間找出來給你看看啊。我剛到電視機廠的時候生產的是黑白電視機,按照計劃經濟分配銷售。1986年,我們廠子還與上海電視機廠聯牌生產,這時候生產的電視機貼上了金星牌的商標。現在看,屬於代為生產,只是在生產廠家有吉林市電視機廠的名字而已。當時生產的是比較小主要是35厘米和44厘米的電視機,連電腦的顯示器都比它大。」
相關資料顯示,市電視機廠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廠區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2個生產車間、2個補助車間,1個分廠1個公司。主要生產設備有年產15萬台黑白電視機、18萬台彩色電視機的生產線各一條。而後進入新世紀,市電視機廠開始沒落,廠址改建商場,眾安居家居廣場越建範圍越大,形成了新的商業圈子。
如今,書寫吉林市電視機廠字樣的紅磚煙囪依然矗立在落馬湖畔,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圖/文張海川,稿於2015年)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台: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TAG:五色曼陀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