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來諸葛又如何
原標題:請來諸葛又如何
「最念龍虎風雲會,不勝天地今古情。」對於《三國演義》能否成為文學「四大名著」之一,近代學者存有爭議,但它從來不缺少鐵杆擁躉者和追慕者。這部著作及其衍生物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文學的層面。
《三國演義》最吸引人之處,在於書里充滿了戰爭描寫,尤其是突出而誇張地寫了智斗——軍事上智力的競賽。諸葛亮、曹操、周瑜、司馬懿……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人物,都不乏精謀略、善計策的智者,就連粗魯的張飛也知使上幾計。
從講故事的角度,當然是越傳奇越抓人。只是故事編多了易濫,過度宣揚出奇制勝,容易陷入這樣的思維陷阱:只要有足夠的智力,再強大的對手也能一擊而中其死穴。所以,魯迅並不看好《三國演義》,認為書中將智慧置於道德之上,其被人津津樂道的智慧,多半是奸詐虛偽而已。「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魯迅的評價入木三分。
赤壁之戰是一場頗為精彩的大戰役。對於它的記述,在《三國志》里,把分散在各個人物傳記內的記述加在一起,還不足千字;在《資治通鑒》里,亦不過兩千餘字。但在《三國演義》里,它卻佔了8回,並把主角設為諸葛亮,讓他搖著扇子一把火就把80萬曹軍燒沒了。戰爭過程雖然簡單,但諸葛亮「乃神、乃聖、乃文、乃武」的形象倒是確立了。但其實,「拿得出實錘」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他作為劉備的特使去東吳搬救兵。
「劉備哭了一輩子,娶了孫權他妹子。」老百姓只用一句話,便把戲劇《龍鳳呈祥》的內容說得明明白白。不要嫌其俗。諸如「草船借箭」「蔣干盜書」「舌戰群儒」「借東風」……這些堪稱藝術經典的篇章,原本都脫胎於民間文學,來自百姓創作。至於諸葛亮本尊,不過是一個有些懷才不遇的書生。你看他留下的詩——「書生得意何能武,且與霸王同怨天」,不也是在「發牢騷」嗎?
「空城計」作為文學創作,是很成功的,可怎麼看也不合乎軍事邏輯——司馬懿15萬大軍兵臨城下,即便城裡真有埋伏,按書上描述的估算一下,這座小城頂多能容萬餘兵力,狡獪並擁有重兵的司馬懿,何至於嚇破了膽,溜之乎也?越是恣意離奇的故事、越是玄妙神怪的情節,往往距史實越遠。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我們當然不該苛求作者。羅貫中不是孫武、不是克勞塞維茨。他不是在寫兵法,甚至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小說。小說是塑造人物的,「情節是人物成長的歷史」,而不是戰爭細節的推演,不是軍事規律的圖解。正因如此,《三國演義》才具有如此的魅力。
小說怎麼讀都可以,如果真拿去當兵書,就會鬧出笑話。民國軍閥混戰中,有位識不得幾個字的「大帥」,對《三國演義》崇拜有加,甚至讓手下軍官人手一冊,仿照著紮營布陣、設防打仗。其結果,就是被黃埔軍校的學生打得潰不成軍。
其實,林則徐也從《三國演義》中找到「火攻」的靈感。他用幾十條瓜皮小艇裝載易燃物,準備乘夜靠上英艦,點火引燃,以期「檣櫓灰飛煙滅」。這倒是燒了幾條接應走私鴉片的民船,但對於船堅炮利的軍艦,既「靠」不上,也沒「燒」成。所以,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失敗後嘆息道:「雖諸葛武侯來,亦只是束手無策。」
林則徐的嘆息提醒我們:真正的戰爭,不是讀幾本書就能駕馭得來。請記住西哲布萊克的話:「真理有界限,謬誤則無。」
※快來報名吧!女兵徵集報名今日開始,8月5日截止
※累到虛脫!彈無虛發!這就是特戰隊員的堅持!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