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鳳祝 I 利用專利法掠奪生物資源與全球化

黃鳳祝 I 利用專利法掠奪生物資源與全球化

利用專利法掠奪生物資源與全球化

黃鳳祝

1.生物掠奪的海盜行為

將自然生物,如動物、植物、微生物與人類的細胞和基因作為專利登記,在法律上獲取私有專利權,以謀求暴利,這一商業行為目前已成為國際上爭論的一個焦點:現代新技術發展方向取向為何?

問題的關鍵在於:生命究竟屬於誰?基因這一資源到底屬於誰?還有企鵝、具有極強藥性的太平洋埃伯[1]、印度的尼姆[2]樹、以及其它多種多樣的生物,這一切應該屬於全體人類,屬於與其無直接關係的世人,還是蒙桑托和諾瓦蒂斯[3]這些大的財團?總而言之:「基因這一資源究竟屬於誰?」有關這一問題的答案,將在未來十年中對人類擁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世界的熱帶森林和亞熱帶林區是世界動物和植物種類最為多樣的地區。那裡是地球生物基因的儲存庫。在那裡,人們幾乎可以找到世界上各種植物的祖先。很早以來,就有人注意到有關破壞和喪失這些「生物基因儲存地」的問題,然而直到今天才成為某些人關注的視點,這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的起因在於:生物基因的儲存庫現在已成為生物工程的原材料了。品種的多樣性已經成為生物工程未來的戰略性資源和基本原材料。生物工程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來生產工業化的生物產品。要擁有這些生物基因的資源,唯一的方法就是利用「專利法」,即將「生物基因」按照西方的「專利法」作專利登記。這樣一來,這種按照「專利法」在專利局註冊的「生物基因」就成為其個人所有。他將擁有壟斷生產和經營該種「生物基因」的法權。而本來用「自然方法」生產這種產品的農民、加工者和經營者,則將以「非法經營」的名義而被剝奪其原有的生產和經營的權利。500年前歐洲殖民者佔領了美洲的土地,今天他們則想「佔領」這片土地上的生命。除了採用這種新的方式外,殖民主義已經走到了極限。「專利法」將以同樣的步伐續寫殖民主義的歷史。

為了進一步為這種殖民主義提供辯護的依據,人們通過立法形式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新制訂的這些法律條文,於(當地)本土的居民都極為不利。第三世界的土著居民,在其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發現和發明了多種多樣的生產、加工的方法和技術。但這些秘法與生產技術都得不到現代「專利法」的承認和保護。只有按照西方法權規定的方式登記註冊後的專利,才會得到承認和保護。

在申請專利時,申請者必須提交一系列的證明。首先必須證明申請註冊的事物屬於「發明」的範疇,且在此之前,這一「發明」不曾有人用文字敘述過,同時不能是(有目共睹)公開的事物。在專利登記後,登記者將對其所「發明」的東西擁有長達20年的壟斷權和獨家經營權。在此期間,任何人都不能「仿造」其「發明」的東西。「發明者」有權決定在什麼條件下,授權給何人生產或經營其「發明」。

利用植物的莖葉、根部或果實作為藥物,對於一般的土著居民和許多民族來說,具有悠久的傳統。這些「傳統的知識」難道不是一種發明嗎?專利擁有者卻不願承認這一事實!他們認為:這些「傳統的知識」或生產方式,都只是一種簡單的加工方式,是一種有目共睹的公開事物。這些做法及其作用都是顯然而易見的,並不是新的東西,所以不能作為一種「發明」。專利登記者,否認一切「傳統的知識」曾經是一種發明,其目的是為了掠奪真正發明者的權益,以壟斷這種產品生產的權利。

他們認為,現代的生產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概念,所以有權利同這些自然資源一起作為「專利」登記。這種「全新」的概念是出自於西方世界的「無知」。在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的文明發展史上,各個民族和土著居民發展了很多複雜的加工程序,只是他們沒有用拉丁的「科學」名字記載而已。

西方世界對「發明」的定義,與第三世界各民族有關科學研究、技術更新和發明的定義並不相符。因為各民族的「傳統知識」和生產方式,都是經過長時間的蘊釀與積累逐步發展起來的。西方世界一切所謂的「發明」,其中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努力。任何一種發明都是在前人的努力與社會的基礎之上成長起來的。專利的登記者,利用專利法,將前人和社會的成果據為己有,這種掠奪方法本身也是一種以西方法律體系建立起來的專利。

現存的「專利法」建築在非道德和非公正的法律體系之上。它保障了北方工業國家強權對南方第三世界的資源掠奪--從自然資源到生命資源的掠奪。專利法是一種帶有嚴重種族歧視的法規,它片面地將西方技術更新和西方實驗室中發展出來的事物與方法界定為「發明」,並加予保護。

這種新的掠奪事件並不單單發生在南美洲的亞瑪遜河流域,在南太平洋、印度和中國正在發生同樣的事情。如果基因工程繼續發展,如果「專利法」只是由西方法權來作出界定的話,那麼,殖民主義掠奪的歷史還將繼續被書寫下去。

2.上帝造人與「後備生物的興起」

西方對自然的掠奪,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都以侵佔第三世界的土地和自然資源為主。自從基因工程的興起,掠奪行為由霸佔第三世界的土地和自然資源,慢慢演變成為霸佔第三世界的「生命」--即對生物基因進行掠奪和破壞。這種掠奪和破壞會給自然和人類帶來什麼災難,目前我們仍無法預測。

西方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與其文化傳統不無聯繫。

20世紀的今天,人改造自然。可是他還不滿足於此。他不想當人了,他還想作上帝。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於是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4]。去年有一個美國人宣布說:「在90天內,我就要照著人自己的形像造人了。」

在今年年初,理查德·希德[5]還是芝加哥河邊的一個倒霉的科學家。他因為無法支付34.1萬美元的貸款,美國一家銀行就在著名的多莉羊[6]出生後不久,強迫他遷出原來有兩層樓房的住所,搬到河邊的一幢平房。雖然房子並不是很不舒服,但這畢竟是一件不很光彩的事。他心痛地說:『造錢實在不容易,但要失去它卻很快,我失去了好幾百萬!』美國的稅務局對他也很不客氣,為了追討他欠下的稅務,將他其它的財產也凍結起來。

在經濟的重壓下,69歲的醫生希德並沒有因此退隱,回家去修身養性,而是於今年年初(1998年1月初)向世界宣布:他將在90天內,成立世界上第一個人類無性繁殖中心,每年將為不育的家庭,用人工無性繁殖500個與母體或父體絕對相同基因的嬰孩。他說:「上帝就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上帝希望人和他一樣,人工造人,是人接近神的第一步。」[7]

希德計劃在芝加哥成立的私人診所,是商業性質的,目的是賺錢和幫助不育的夫婦生男育女。在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裡,沒錢,怎麼樣能做善事呢?特別是處於沉重經濟壓力下的希德,他唯一的出路,是創造金錢和名聲,使他自己發財致富。無性繁殖比種植黃金來得要容易,而造人則可以使他步入神的行列,聲名大噪於善男信女之中,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也是科學家和對無性繁殖感興趣的人最為關注的事情。人這種生物,比之其它所有生物都更為複雜。要複製他,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複製的人,可以作為醫學上的「後備」。病人的器官,可以從這個「後備人」的身上獲得,人由此就可以「長生不老」了。當然不是每一個人,只有社會的「精英」--大資本家才可以獲得這種「永生」。

「造人」的技術源於人工受孕技術和對基因的研究。通常的人工受孕技術,是將卵子和精子通過顯微注射技術和人工受精,再移植入「適當的母胎」中。用這種方法可以解救一些不育的病例。但是有些不育者的病例,是由於完全沒有精蟲,所以利用精子細胞內顯微注射技術也是無法補救的。這種不孕的病例,只好求助於精子的捐贈,利用人工受孕方式來生男育女[8]。

基因技術研究的成功,應該說在醫學上是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的。因研製「複製羊」而聲名大噪的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1997年12月18日再度宣布,成功複製了另外兩隻複製羊「莫莉」與「波莉」,這兩隻羊的乳汁帶有「人類第九凝血因子」,未來可以萃取製成治療人類血友病的製劑。

台灣省國科會目前正在主導的一項計劃與羅林斯研究所的目的相同,但並非採用「基因複製」技術,而是使用「基因轉殖」技術,培育的豬已成功帶有人類第九凝血因子,未來有機會利用豬乳達到與複製羊羊乳同樣的效果,而台灣的養豬技術又相當先進,成功的機會更大。

基因轉殖是經由人為方式,將想要培育的基因(例如人類第九凝血因子)轉殖在動物身上,帶有外源基因的動物及其後代,身上自然產生轉殖基因,目前最普遍實用的方法為「一細胞期胚原核顯微注射」[9]。

基因技術研究不單應用在醫學上,同時也使農業走向工業化,即用工業的方式生產農作物,這就確定了基因工程的商業價值,使資本主義的資源掠奪進一步進化為「生物基因掠奪」。

3.西方工業集團對人體基因的掠奪

人體內大約有7萬種基因,但是到目前為止,為科學家所認識的基因約為5000種左右。美國專利局現已收到350份申請書,申請將大約50萬種不同的生物遺傳因子作為其「發明專利」[10]。為了進一步認識和開發人類基因,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聯合成立了「國際人類基因組織」[11],投入研究基金30億美元,計劃在15年內將人體體內的基因解譯出來。後來這一計劃又縮短為10年,即在2005年之前完成這項任務[12]。其任務份額分配如下:美國38.3%、英國31%、德國5%、法國1.3%,日本0.5%[13]。

1984年,美國加州大學在將一個名為「默利訥」[14]的細胞登記專利後,又以170萬美元的價格將專利轉讓給一家生物技術公司。這個細胞是在一個名叫約翰·默爾若[15]的病人身上取獲的。1976年,默爾若因患白血病到加州大學治療,醫生切除了他的脾臟。醫生在這一器官中發現,有一種具有很大潛力的白血球可以促使身體產生免疫抗體。醫生並沒有將這一情況告知默爾若,而是自行申請了專利。默爾若對此提出控訴,要求分享利潤。加州高級法院審判結果認為:默爾若不具有經營其本有脾臟的權利,而醫生只被判「沒有執行其應告知病人有關實情的義務」罪,但經營「默爾若其本有脾臟的權利」仍歸屬於醫生。

如今申請有關人體細胞和基因的專利,已經是一種商業上常見的行為了。據統計,目前已有1500種人體基因被世界各地的專利局所接受和承認[16]。位於慕尼黑的馬克斯·普朗克專利研究所認為:「如果不存在發明專利保護,將無法吸引人們的資金投入。」[17]為了爭取對人體基因的壟斷,美國的生物學家芬特爾成立了一家私人公司[18],計劃在三年內,即2001年以前,破解人體的所有基因之迷。他同時得到另一家生產實驗室儀器和電腦軟體的公司的支持,獲得230部激光電子分析儀,用以自動記錄和分析染色體內所含有的數百萬種生物信息。他表示在這一項目完成後,他只要求100到300種基因的專利登記[19]。話雖這麼說,但是將來究竟會怎樣做,我們不得而知。只有等待以後的事實來告訴我們。

前些年,工業界對生物基因的研究表現得並不是十分熱心。現在因為發現有利可圖,許多財團都開始慢慢轉向生物基因研究。瑞士的諾瓦蒂斯公司[20]投入4億4千萬馬克,建立了一個基因研究所,德國的赫希斯特公司[21]每年投入5000萬馬克作為基因研究基金,而在1993年,一家英國公司[22]為了建立一個基因資料庫,一次投入了2億馬克。在此之前,他們都是用化學方法來製造藥物,如今他們希望能夠利用生物工程生產藥物,以創造更多的利潤。

人體的基因和其它生物的基因一樣都是經過進化而來的,它們並不是什麼人的「發明」,所以它們也不應為什麼人所專有,也不能作為任何人的專利登記或進行商業性的經營。它們應屬於整個社會。德國人類基因協會對「基因專利法」表示了強烈不滿,他們指出:「基因比化學物多了一些東西!」這就是生命與無生命的差別。由於生物工程的興起,社會上亟需建立一種新的道德觀念,來作為科學家研究基因的指南針。那麼,這種新的道德觀應以什麼來作為基本準則呢?只要大家觀南看北,自會明了。全球化就是西方道德觀提供的一種答案。否則美國的飛彈就會不告而來,象投向蘇丹和阿富汗的一樣,落在製藥廠上,或者把人家的總統當作毒販從巴拿馬抓走。

4.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與資源掠奪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UNDP)發表的『1998年人類發展報告』,對富有國家和其它國家人口的消費進行了比較。在肉類消費上:1.世界上最富有的20%的人口消費量為45.85%;2.世界上最貧窮的20%的人口消費量為4.15 %;3.其他60%的世界人口的消費量為50%。在電能消耗方面,三方所佔的比例分別為45.85%、4.15%和50%。在這一項中,富有國家人均消費的電能是其它國家居民的25倍。在汽車消費方面,這一比例分別為89.5%、1.4 %和11.1%,絕大多數汽車都是富有工業國家的消費品。

其它世界超額開支項目排列如下:世界軍備開支每年為7800億美元,毒品開支為4000億美元,歐洲酒精開支為1050億美元,歐洲香煙支出為500億美元,日本商人的生活費支出為350億美元,歐洲和美國狗食消費支出為170億美元,歐洲冰淇淋支出為110億美元,美國化妝品消費每年支出80億美元。

第三世界基礎設施開支不足的項目為:基礎教育支出每年60億美元,供水和衛生設施支出每年90億美元,健康和糧食保障支出每年130億美元。

20世紀人類消費迅速激增,從1950年到1998年,世界消費量增加了6倍,總值達到24萬億美元。可是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44億人口中有60%,卻生活在沒有衛生設備的貧民區中。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即15億人沒有清潔的飲用水可供食用。在70個國家中約有10億人,比25年前生活得還要貧窮。而世界經濟發展援助在1997年卻降至歷史性的最低點,下降了0.22%。

要保障第三世界人民的基本生活,相對來說,只需要一個很小的數額。這一數字即是減少工業國家每年用於購買狗食和香煙消費的數額。世界每年的軍備、毒品或酒精消費,任何一項都遠遠超出這個數字。聯合國發展計劃署指出:事實上每年只需要90億美元的資金,就足以為那些生活在貧困狀態下的人們建立基本的衛生設備和飲用水設施,這一數字低於歐洲每年用於購買冰淇淋的開銷(110億美元)。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指出,富有工業國的過度消費與享受,正在使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為之承受因其消費和享受所帶來的環境災難。工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掠奪,常常得到當地政府的首肯。在過去20年中,共有110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的土地上消失,而用這些林木生產的紙張約有75%被工業國家消費。配備高技術裝置的捕魚船隊使海洋中的漁類資源大幅度減少,大約10億生活在貧窮國家的人民,今天不得不擔憂其主要蛋白質的供應來源。

生活在富有國家的人民,即地球上20%的人類每年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約佔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3%,而生活在貧困國家中的另外20%的人口所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碳),只佔總數的3%。西方的生活方式目前正在迅速地全球化。巴西、馬來西亞和南非今天的汽車擁有量,約為60年代法國或德國汽車擁有量的兩倍到三倍,但其人均收入與當時法國或德國的收入水平大體相當。西方生活方式的全球化最終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災難,其答案不言自明。大量廢氣的排放所形成的地球「溫室效應」,使得冰川溶解,海水侵蝕土地。據統計,孟加拉國將因此喪失17%的土地,埃及損失的土地面積將為12%。北美和歐洲的生活消費方式全球化後,被犧牲的人們又將是誰?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在1998年的『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家應該從工業國家以往的錯誤經驗中總結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例如在能源開發方面,應儘可能多地利用太陽能[23]。但是,該報告對於現代技術持樂觀看法,認為只要正確的運用現代技術,就可以解決現存的南北問題。在這裡,它忽略了南北現存的經濟利益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1998年在南非舉行的「不結盟國家」部長聯席會議上,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南方議程』,要求進行新的「南北對話」。在『南方議程』中,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兩點要求:其一,取消貧窮國家的債務;其二,要求全球的國際組織民主化,包括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目前聯合國的成員國中有61%的國家屬於第三世界不結盟的貧窮國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這些國家所遭受的掠奪愈演愈烈,其經濟面臨崩潰[24]。

5.對生態誤區的質疑

在『生態誤區』[25]一書中,作者指出,人們總是認為:1.基因工程是反自然的;2.基因工程會帶來怪物;3.基因植物種植在農田中會危害環境;4.基因技術改變了食物的結構,這會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作者認為基因的重新作合,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每時每刻自然物種的生殖現象都會促使基因的重新組合。不自然的是:人們有目的地左右植物和動物的基因,即以他自己的看法去改良自然,如人類將狼變成不同種類的狗等。人類自從發現遺傳與變異的現象後,就開始想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良自然界中的物種,這就是優生學的課題。人們利用基因促使生物發生變異,目前已獲得1800種新的植物品種,並已進入市場銷售。事實上,對植物的改良,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經濟上的收益。

基因工程是否會產生怪物?該書作者對此也加與否認。生物產生變異是一種自然現象。人類的進化,也是由於生物的變異,逐步演化而來的。基因研究就是要消除自然界中偶然發生的變異。在實驗室中,純粹偶然地繁育出怪物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該書的作者在這裡忽略了基因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可能發揮的作用。人們為了達到某一經濟、政治或軍事目的,而製造出一些怪物來並非沒有可能。原子核的研究是無害的,而美國卻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原子彈,並且投在了日本的長崎和廣島。

作者認為種植改良過基因的植物,不會危害農田的環境,甚至可以減輕環境污染。因為被基因改良過的植物,可以抵抗害蟲與野草,這樣就可以避免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防止環境受到化學藥劑的污染。但是作者在這裡並沒有告知我們,被改良過基因的植物,會不會引來其它的害蟲,會不會釋放出其它有害的物質。

在德國,人們一般認為,用基因技術生產藥物,是應該的,但用來生產糧食,則是不必要的。因為這有可能危害到人體的健康。『生態誤區』一書的作者認為:基因技術雖然改變了食物的結構,但是不會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例如,在美國有嚴格的食物管制和消費損害索賠條例,生產基因食物的廠家,絕對不會生產對人體有害的食物。何況一般的自然食物,有時也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但是這位作者卻忽略了一點,基因工業家可能不會在美國生產有害身體的食物,但這並不意味著,為了經濟、政治或軍事利益,他們不會在第三世界生產對人體有害的食物。化學的研究最初是無害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卻在其基礎上研製開發出了大批化學武器,戰後又應用在農業上,給環境和糧食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生態誤區』一書的作者承認經營基因工程和改良過基因的生物,其後隱藏的是西方大財團的經濟利益。今天,全球約有2萬種由基因工程生產的食物充塞於國際市場。對於所謂用基因工程生產的食物來解決全球飢餓問題的說法,該書作者也認為,人類並不缺少糧食,世界食物是足夠分配給每一個人的。之所以有人餓死,是因為他們沒有錢用於購買食物。因為戰爭摧毀了他們的家園,掠奪了他們的資源,或將他們驅逐出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6.亞筏爾·阿亞托之船

--在亞瑪遜河流域反對有關「生物掠奪」事件的載體

在亞瑪遜河流域進行的新的、最後的掠奪,必須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與緊急救援。那些還沒有受到電鋸摧毀的植物,將被人們綁架到實驗室中,以便能對亞瑪遜河流域進行進一步的壟斷與破壞。而西方大的工業集團,不會單單停留在對南美資源的壟斷,其對自然資源的壟斷和摧殘將是全球性的。對第三世界的「生物資源」,他們也不會輕易放過。中國醫學中大量關於草藥的知識,同樣也是西方「生物基因」掠奪的對象。

為了使第三世界國家對西方工業的「生物掠奪」事件有所警惕,何塞·盧岑貝格和西格弗里德·帕特等人在亞瑪遜河上游組織建造了一艘船,命名為「亞筏爾·阿亞托之船」,作為宣傳反對有關「生物掠奪」事件的載體。船上將長期展出有關「生物掠奪」的資料和實例。亞筏爾·阿亞托之船將從亞瑪遜河上游順流而下,沿途訪問亞馬遜河兩岸的各個城市,向南美人民宣傳如何理解與爭取其應有的社會經濟權利,並保護亞瑪遜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反對西方對「生物基因的掠奪」。

7.「綠色」畫展與保衛亞瑪遜

亞筏爾·阿亞托之船主體部分將由挪威人出資建造。為了支持「亞筏爾·阿亞托之船」的航行,德國的藝術家們計劃舉辦一個「綠色」畫展,以籌募其它必需的經費。預計將有100名世界知名畫家參與此次畫展,每個畫家都將以綠色作為主題,作一幅「綠」畫。畫展將於2000年首先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之後,還將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全部展覽結束後,將舉行拍賣活動,拍賣所得經由畫家同意,可將全部或部分款項捐出,用以支持「亞筏爾·阿亞托之船」的航行。

負責組織籌備這次畫展的畫家米夏埃爾·米勒,1998年4月曾經應邀赴中國山東,在濰坊國際風箏節期間和其他8位德國畫家共同舉辦畫展。米勒認為,亞瑪遜河流域的土著居民生活在另一種思想體系中,「生物掠奪」這種海盜行為對於這個民族是完全陌生的。幾萬年來,印第安人始終拒絕把熱帶雨林據為己有,而是對森林懷著深深的敬意。

「亞筏爾·阿亞托之船」將作為反對殖民主義的思想堡壘在亞瑪遜河中航行,它的目標是為了拯救亞瑪遜,拯救第三世界。

「亞筏爾·阿亞托之船」不僅會出現在亞瑪遜河,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它也能航行在中國的長江。「亞筏爾·阿亞托之船」的中國之行,將由重慶經三峽、武漢和南京,到達上海。船上同樣展出有關「生物掠奪」的資料和實例。這是一個希望,因為,有希望才會有將來。

波恩1998年9月10日

著者:Lutzenberger 翻者:劉麗榮 黃鳳祝

[1] Eibe

[2] Neem

[3] Monsanto und Novartis

[4]參看:創世紀1.26,聖經,和合本,香港聖經公會,1995日本印,第5頁。

[5] Richard Seed

[6] Dolly

[7](參看:>TimeDer SpiegelDie ZeitFocusSternBonner Rundschau

[8]參看:『歐洲日報』,1998年1月17-19日,第3頁。

[9]參看『歐洲日報』,1998年1月17-19日,第9頁。)

[10]參看:Der Spiegel37/1998,第278頁。

[11] HUGO--Human Genome Organization

[12]同上S.273-274。

[13]同上,S.275。

[14] Mo line

[15] John Moore

[16]同上S.276。

[17]同上S.278。

[18] Celera Genomics

[19]同上S.276。

[20] Branchenriese Novartis

[21] Hoechst

[22] Smith Kline Beecham

[23]參看:Die LetzteLuege, >Die Zeit

[24]參看:Der Elefantund die Ameisen., >Die Zeit

[25]參看:Dirk Maxeiner, Michael Miersch, >Lexikon der Oeko-Irrtueme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哲學 的精彩文章:

黃鳳祝:莊子與尼采
劉麗榮 黃鳳祝:危機與公正

TAG:第一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