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行前教育,看博物館如何護航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統計顯示,出國留學規模的持續增長,使中國生源領跑世界。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一部分留學少年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增強愛國愛家的情懷尤為重要。在此背景下,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和首都博物館共同推出的「護航計劃」首博文化使者「讀城」公益項目,於2018年7月30日在首都博物館舉行了啟動儀式。
那麼,面對龐大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博物館究竟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又需要擔負怎樣的責任與使命呢?為此,弘博網來到啟動儀式現場,並有幸採訪了首都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楊丹丹,以幫助讀者深入了解此次項目的目的與實踐。
護航儀式現場,「文化使者」們與首都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楊丹丹分享活動心得(來源:張京虎 攝)
「護航計劃」進首博
不只是安全護航,更是文化護航
作為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很多留學少年在走出國門之時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也使得國家格外關注他們的成長。因此,針對14-18歲有高中/本科出國留學規劃的在校學生,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合有關單位共同推出的公益項目「護航計劃」應運而生,為孩子們出國帶來更多的文化汲取,實現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作為首都重要的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首都博物館所開展的「讀城」項目,一直致力於為初高中學生提供了解、學習中華文化的平台。因此,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選擇與首都博物館合作開展「文化護航「,利用「讀城」這個平台,讓這些孩子在走出國門之前把文化自信融入到內心。
首都博物館的「讀城」系列活動
於是在今年4月,通過與北京陳經綸中學、北京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中學獲取聯繫,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護航計劃」正式開始走進校園。據楊丹丹介紹,參加此次首博文化使者「讀城」公益項目的學生便正是通過「護航計划進校園」系列活動了解到此次培訓,並報名參與。因為活動為初次舉行,名額有限,最終共有50名學生參與到此次「讀城」項目,並在7月中旬至8月初接受培訓。
量身定做的課程設置
不只是知識講解,更有親身體驗
此次公益項目以「讀城」的視角切入,精選五大課程,分別為「朱祖希與『中軸線』」、「劉通與『摺紙漢服』」、「王文旺與『木作』」、「王新迎與『讀城』系列」、「李梅『從考古器物追尋城市歷史』」,旨在幫助孩子們讀懂首都、讀懂世界,明確知國家才能愛國家進而報效國家的目的。
1
精鍊直觀的知識傳播
楊丹丹介紹道,由於考慮到這些准留學生們的假期有限,因此在此次課程設置上對以往首博的「讀城」活動進行了精鍊,選擇為孩子們講授更具趣味性、更加直觀的內容,例如老北京城市規劃、建築、服飾等。同時,在老師選擇上,楊丹丹表示,首博更加青睞於一些有豐富講授經驗的專家,能夠調動孩子們的多重感官,帶去更為直觀、更易理解的課程內容,從而保證在短時間內加深他們的印象,強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中軸線」課程中,首博邀請北京歷史地理學家朱祖希先生,在景山公園為孩子們詳細闡述元、明、清時期北京城中軸線的形成、演變和發展,了解北京城規劃建設的特色,探究中軸線對北京政治地位的象徵意義,及其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朱老師更是在教學過程中堅持身穿中山裝,通過中山裝讓孩子對北京中軸線的理解更為生動、直觀。
啟動儀式上身穿中山裝的朱祖希先生(來源:梁剛 攝)
而在「讀城」系列中,北京史博士、「讀城」策展人王新迎女士,則帶領孩子前往正陽門,講述北京城池的歷史,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與變遷。
2
重在體驗的趣味活動
楊丹丹強調,此次課程非常重視孩子們的體驗,即讓孩子們通過動手來加深對知識理解。在「摺紙漢服」課上,孩子們可以通過向老師學習如何摺紙,以了解漢服的結構與細節。同時,在老師講授摺紙的過程中,還會向同學傳授有關服飾的規制,以傳遞關於歷史、關於北京的信息。除此之外,孩子們還可以通過摺紙對立體幾何等數學知識有所感悟,使他們了解博物館不只與歷史文化有關,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對於「木作」課,楊丹丹表示,之所以在課程中安排「木作」,是希望能夠與首博的系列展覽「讀城」相連接。作為「讀城」系列的第二個展覽主題,四合院對於北京而言是怎樣的存在?又如何讓孩子們認識、了解四合院?為此,此次課程設置了「木作」這一課程,希望讓孩子們從中國傳統建築方面去認識、了解四合院。通過介紹建築所選用的材料、建築所需要的工藝,以及中國建築中精巧的的榫卯結構,讓孩子們從小中窺大,去認識建築搭建中的力學,感受工藝創造中的美學。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孩子們也會自己操作動手,在敲敲打打中,在拼插木件中,體會古人們精巧的構思和精湛的技藝。
啟動儀式現場,學生分享「木作」課程的學習心得(來源:中新網)
當然,孩子們也可以通過此次短期培訓,學會一些簡單的工藝製作,在走出國門後,向其他國家的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無疑為世界打開了一扇讓了解中國、了解北京的窗戶,在無形中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使者。
3
實地探訪的研學之旅
課程的最後一站是帶領孩子們前往北京市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讓孩子們去出土地了解「北京的名片」——青銅禮器克盉、克罍。跟隨李梅老師通過其銘文,學習北京作為燕國始封地的歷史,掌握從考古器物到實證材料,將考古事實與史料記載完滿對應的方法,在「北京城的發源地」見證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探尋北京城故事的開端。
北京市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當然,在探尋北京歷史的同時,此次課程更加註重對探尋過程的體會,以培養孩子們的博物館情結,在博物館中學會探索一座城市。楊丹丹表示,希望孩子們在將來走出國門後,所到任何城市都能通過在博物館參觀學習,去尋找、提煉這座城的歷史、文化。
「師徒傳幫帶」
不只是知識,更是情感的延續
在收穫了滿滿的知識後,學生們還將繼續接受第二階段的培訓——展廳講解,從而能夠將自己所知所學傳遞給他人。在當天啟動儀式上,首次參與「護航計劃」首博文化使者「讀城」公益項目的50位同學舉行了拜師儀式,與18位首博芳華講解隊的老師結為「師徒傳幫帶」。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孩子聽一聽、學一招、試一試、講一講。芳華老師們口傳心授,與孩子交心,針對孩子所感興趣的內容,傳授如何講解一件藏品、一段歷史,或者一個展廳的脈絡,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趣味性。在此期間,孩子們不僅對知識有了更為詳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如何圍繞藏品、歷史講述故事,在提升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孩子的分析、分享精神。除了對孩子們進行講解培訓,孩子與芳華老師們師徒更是建立彼此尊重、溝通交流的良師益友,保持長久聯繫。
孩子們與芳華老師「師徒傳幫帶」的拜師儀式(來源:張京虎 攝)
而關於此次「護航計劃」為什麼選擇芳華講解隊的老師與學生們建立「師徒傳幫帶」的關係,楊丹丹首先介紹了芳華講解隊的基本情況。芳華講解隊是首博的一個講解品牌活動,其參與人群主要為平均年齡57歲的中老年人。選擇中老年人為觀眾提供講解服務,首先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步步入老年社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與博物館這一文化平台息息相關,如何讓老年人有尊嚴地體現其價值,作為公眾文化機構地博物館應該承擔這樣的引導責任;再者,這些中老年人往往長期生活居住在北京,是這座城市變化的見證人,也同樣是這座城市未來發展的期待者,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文化與發展有著更為深厚的感情,更能夠打動觀眾;同時,楊丹丹發現,相較於年輕的講解志願者們,這些芳華講解隊的成員們對於講解工作更有熱情,他們對歷史文化、對文物藏品的熱愛使他們在服務中擔負著更強的使命感與責任心,並且在為觀眾講解中常常有自然的情感流露,使觀眾在聆聽講解的同時產生共鳴。
孩子們與芳華老師「師徒傳幫帶」的拜師儀式(來源:張京虎 攝)
而芳華講解隊老師們對於北京的熱愛與期待,以及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使他們成為與孩子建立「傳幫帶」關係的最佳人選。芳華老師們對北京的熱愛可以通過知識的傳遞感染給這些即將走出國門的小小留學生。同時,芳華老師們強烈的責任感,也讓他們對孩子呵護有加,盡全力將自己的所知所感傳授給他們。通過拜師,也讓芳華講解隊的老師們不僅成為孩子們歷史文化上的教導者,更是成長路上的護航者,將愛傾注到孩子們成長中,在走出國門後,讓孩子也能隨時隨地尋求到師父們的幫助。
小小「文化使者」
不只北京、中國,更要閱讀世界
對於「讀城」項目未來的發展,楊丹丹介紹說,一直以來,首博「讀城」項目主要立足於北京,而之後「護航計劃」首博文化使者「讀城」公益項目將在全國其他地區陸續開展,為其他城市介紹首都北京的歷史與文化。與此同時,首博也希望通過巡展向公眾傳遞,北京作為首都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中國的每一座城市都息息相關。北京這座城市的形成,不只是北京人自己的努力,更有著全國每一座城市從古至今的貢獻。北京不只是北京人的北京,更是中國的首都,是各民族中國人智慧的集大成因此,在之後的「讀城」項目安排上,首博也會鼓勵孩子們去探究北京與中國其他城市在歷史上的聯繫,了解在不同朝代下眾多民族、城市與北京千絲萬縷的關係,希望這種城與城之間的關聯能夠拉近身處不同城市的孩子們的距離。
首博「讀城絲路行」福建巡展首站在陳嘉庚紀念館(來源:彭何毅 攝)
對於「護航計劃」中這些即將走出國門的孩子,楊丹丹表示,希望這些孩子在將中華文化傳出去的同時,也能夠將在國外收穫的知識帶回來。因此,首博為這些即將留學的孩子們布置了一個小小的作業,即無論走到哪個國家的哪座城市,請用參加「讀城」項目中所收穫的方式,去閱讀這座城市的歷史,感悟這座城市的文化,並通過視頻、音頻等口述或照片的方式,將所生活的這座城市記錄下來。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讓那些沒出去或即將出去的孩子身在北京便可以閱讀世界,從而去回答他們的問題與顧慮;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勵這些留學生運用自己明銳的洞察力,去觀察、思考他們如何從所接受的西方教育中有所收穫,從而回饋給自己的家鄉。對於未來,楊丹丹表示,希望這些孩子們在之後能將這份作業交給首博,讓「讀城」不只是閱讀北京,更是閱讀世界。
未來發展
不只是短期培訓,更是長期計劃
楊丹丹表示,此次「護航計劃首博文化使者「讀城」公益項目」並非短期培訓,而是長期項目,將在今後的寒暑假繼續開啟。在「讀城」的後續系列活動中,首博也將會為即將出國留學的孩子們特別設置更有針對性的課程。而在這些針對留學生的課程中,也會進行更為細緻的安排,比如針對不同年齡孩子的課程設置差異化,再比如針對不同時間出發的孩子,在課程廣度、內容深度上也需要有不同的調整,以確保一些有較長學習時間以及濃厚學習興趣的孩子,能夠有更為深入的學習。
最後,楊丹丹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博物館可以重視自身的社會責任,為我們的孩子們提供更為優質的教育活動。
部分圖文資料來源於首都博物館
作者/編輯:大偵探#Tina
※唐伯虎版《韓熙載夜宴圖》僅展半年,還不快來?
※中國遺產日、百年天博、香港博物館節……一文閱盡六月博物館界動向
TAG:弘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