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高顏值華科女神,竟然能用蠶絲修復神經治病救人
GIF
受訪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王琳
關鍵詞:提純絲膠蛋白
所屬行業:醫學
文 | 華科男記者
近日,2017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名單正式公布,共有140多位知名學者當選,這其中最年輕的,就是這位80後華科女教授——王琳。
年僅36歲的她,也是到目前為止,全國為數不多的,成功入選長江特聘和國家傑青的青年千人入選者之一。並且,王琳還於去年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全國僅10人獲此獎項。
王琳參加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
王琳
王琳出生於1982年,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再生醫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獲布朗大學生物醫學博士學位,2012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後回國任教。
回國數年,王琳先後當選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還獲得再生醫學「王正國創傷醫學創新獎」、「霍英東青年教師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等諸多榮譽和獎項,可謂青年科學家中的人生贏家。
出身醫學世家 美國留學歸來
王琳出生在武漢的一個醫學世家,父母都是知名的醫學專家,本科畢業後,王琳赴美國布朗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博士學位,並先後擔任過哈佛大學研究員和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復」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初中時代,王琳曾隨赴德讀博的父親一起出國念書。父親學成之後,放棄了國外優越條件,回國報效,這對幼小的王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長久以來,王琳一直有種特殊的報國情節。
幼時的王琳和她的父母
所以,2011年,在得知國家啟動「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急需再生醫學人才時,王琳立刻決定回國。王琳說:「在美國,其實個人的待遇比較好,但是在科研環境方面的話,年輕人是很難得到自立門戶機會的,我的導師就告訴我,你找遍全世界所有地方,都不可能給年輕人這麼大的支持。我們的國家畢竟還不富裕,所以國家要拿出這麼一大筆錢,用來支持青年的發展,支持科研的發展,我覺得這是對知識分子很大的尊重,特別是對青年科學人才來說,這是非常大的信任。」
她也成為同批青年千人計劃100多人中,最年輕的科學家之一,也是僅有的6名女性之一。隨後,她在武漢協和醫院,創建了華中首個再生醫學中心,第一個課題,就是尋找修復神經的組織材料。
潛心3年 成功提取純絲膠蛋白
我國是絲綢大國,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利用蠶絲製造絲綢。而絲膠則長期作為繅絲行業的廢料,被棄置和忽略。
在一次與學生們討論問題時,王琳偶然發現,在蠶絲中,曾經被當作廢料處理掉的絲膠,其實可以作為生物醫藥材料的原料,用於創傷和損傷修復,比如說燒傷、交通意外導致的嚴重損傷、神經的截斷、心腦血管系統的疾病,都可以利用絲膠,來進行修復和治療。這一下點燃了王琳的研究熱情——她一直在尋找適用於組織修復的生物材料。
但是,人們對其生物學功能的認知是很不完整的,因此,絲膠的醫學應用,是罕有人涉足的冷門領域。在此之前,國內外對於這類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走在一條全然未知的路上,王琳也非常忐忑。但是,努力追求原始創新,就是要從無到有,敢為天下先。王琳和她的團隊隨即開始了對絲膠的攻關,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無數次的失敗。
就拿絲膠提取來說,既要保持結構完整,又要保證它的生物活性,這讓團隊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實驗的變數很多,不同的試劑、溫度、蠶繭類型……往往一個條件變了,就需要重新進行上百次實驗。但是大家並沒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重來,反反覆復實驗,優化條件。經過近3年的研究,王琳和她的團隊終於成功提取了結構完整的純絲膠蛋白,發現了它的天然熒光等屬性,以及基於此的醫學應用,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絲膠女神 心系患者
狹窄的實驗室里,滿滿當當的實驗設備,分割而成的各類無菌實驗室,小而擁擠。各類設備、器材之間,擠著約20多位學生和科研人員,顯得如「大班額教室」一樣,進出困難。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一棟不起眼的舊門診樓里,「藏著」王琳和她科研團隊的實驗室。
「前段時間,幾乎天天都有患者打電話或者大老遠跑到我們實驗室來,希望用我們的成果治療他們的疾病。看到他們那充滿期盼的眼神,我再次感受到自己日復一日搞科研的價值所在。」一直跟隨導師王琳的博士生李曉麒感慨。
學生時期的王琳
「交通事故導致的外傷,軍人和警察在執行任務中遭遇的戰傷,都有可能導致人體失去比較長的一段外周神經。」王琳說,「為了儘快修復神經來保證肢體功能正常運轉,目前的外科醫生通常會考慮神經移植。但這樣的治療,必然會在患者身上形成多處損傷。」
但如果用絲膠製成「神經導管」,這個難題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絲膠導管示意圖
絲膠神經導管可以將兩個斷點連接起來,讓神經在導管內部重新開始生長。當神經再生完成的時候,導管本身也已經基本被人體所吸收,不必再經過手術取出。這種全新的神經修復策略,為傷員提供了減少「開刀」次數的可能性。
對於在老人當中高發的腦卒中,另一種絲膠製品也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治療方案。腦卒中患者必須在45-60分鐘內得到救治,否則,由於腦神經損毀過於嚴重,患者即使活下來,生存質量也會大幅降低。
為此,王琳的團隊在小鼠身上進行了多次模擬腦卒中的實驗。王琳說,對小鼠的「治療」結果表明,以這種方式來修復受損神經是可行的。絲膠神經支架的降解產物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代謝,避免了神經元的大量死亡,使受損的神經得以重建。
「寧做板凳十年冷,不寫文章一句空。」在王琳看來,研究並不是為了急於發表文章應付考核, 「做出真正對病人有用的成果,緩解他們的痛苦,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王琳坦承,從目前的科研成果到臨床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這些患者,給了她和她年輕的科研團隊更多堅持下去的理由和動力。
本文經華科男(ID:hustnan)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華科男進行授權
完
※用AI賦能智能家居,這家公司欲破解行業「偽智能」
※愁帶孩子去哪兒玩?玩翻天用極簡模式做到日活用戶一萬
TAG:虎投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