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的金融市場為什麼越來越亂?

中國的金融市場為什麼越來越亂?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壞消息正在蔓延

2018年,中國的金融市場很亂。正所謂,小散躲不開股市,機構躲不開匯市,窮人躲不開P2P。要是中產階級不留神,阜興私募送你回底層。

目前來看,炒股的和炒外匯的都還算平靜,畢竟中國韭菜身經百戰,留下的都是鑽石心;踩雷P2P的好歹還有一眾「戰友」,一夜暴雷近百家,維權群少說也加了十幾個;單留下基民心塞塞,實控人跑路、監管層踢皮球,好不容易成立了一個工作領導小組,略略一查,心情就直接涼到後腳跟。

根據自媒體平台《市界》的報道,阜興系實控人朱一棟為這場瘋狂的私募騙局可能籌划了長達7年之久——從成立私募基金公司獲取外部資金到低價併購破產重組項目參與融資、再到挪用資金狩獵殼公司做局私募股權投資以及重組資源炒作股價高位套現,一環套一環、一步跟一步,連辦公場所6月底租賃到期都被算計在內,朱一棟也算是絞盡腦汁、力求算無遺策了!

然而阜興系這顆天雷滾滾,威力顯然不至於此。7月31日晚間,阜興系關聯企業華聞傳媒(其實控人為朱一棟堂妹)子公司投資的草根投資硬是擠上了7月的末班車,860億交易額、有雷軍的順為資本站台都沒用,該暴的雷總會爆。

一個更糟糕的信號是,金融市場的亂象正逐步蔓延出金融圈,國民經濟和實體企業首當其衝。京東因為聯璧金融暴雷被投資者拉橫幅,小米的股價受站台暴雷P2P平台的影響快跌回發行價,匯源果汁因債務危機可能被強制退市,500強企業盾安集團清倉式甩賣自救,創業公司鄰里家和極路由(一是受P2P股東影響,一是受P2P合作方影響)雙雙宣布運營面臨重大風險……

錢荒導致的金融亂象

都說經濟是國家發展的命脈,要是受影響的公司再多幾家、範圍再擴大幾圈,中國會不會步上鄰國日本的後塵,進入「失去的十年」還真不好說。(註:失去的十年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陷入長期的經濟不景氣的狀況持續達10年左右才逐漸轉好的情況,歷史上英國、拉美、日本都經歷過此時期。)

深究原因,兩個字足以概括——缺錢。國家缺錢——2018年以來三次定向降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1.5%,按理說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會增加;

銀行缺錢——根據銀保監會的披露,截至5月末,國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達到了1.9%,而2016年和2017年整體銀行不良貸款率一直在1.74%左右;

企業缺錢——根據wind統計數據,剔除銀行、非銀金融和兩桶油,A股3424家上市公司2018年一季度末整體負債率達到61%……

國家逐漸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帶來的後果先按下不表;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意味著銀行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又何談支持實體企業;

企業從銀行借不到資金、又往往背著沉重的債務,求助非銀金融成為必然——發債、股權質押等只能算是常規手段,精明的企業選擇了互聯網金融即使跟主業根本八竿子打不著,比如要做現金貸業務的今日頭條和ofo小黃車;

這種B2C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泛濫會刺激居民超前消費,2017年末國內居民部門負債已經達到GDP的55%,為歷史峰值……然而欠債總是要還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債款都能被還上。舉債越多,壞賬越多,金融市場怎麼可能不越來越亂?

不管用的寬貨幣政策

費解的地方是國家已經逐步放寬貨幣政策,為什麼中國經濟市場還是缺錢?兩點原因:1)部分資金流向了國外,回想2017年大規模的企業出海潮,流向海外的資金不是一個小數。雖然國家後來插手嚴管,但攔得住企業攔不住國民,中國樓市只漲不跌,一線城市房價比歐美國家還高,政府再強的資本監管都擋不住資本的外流;不過相較於第二點,外流的資本也只能算是小頭

企業盲目擴張,資金迴流的速度跟不上。過去10年,中國經濟放了三次水。政策鼓勵企業舉債發展的時候多,限制企業舉債的時候少。好處是中國經濟發展不斷創造奇蹟,壞處是企業盲目舉債擴張,根本沒考慮還不還的上。當國家政策變化,比如在寬貨幣的前面加上緊信用,部分企業失去了舉新債還舊債的途徑,僅憑自身的造血能力也撐不起擴張後龐大企業的正常運營,於是債務違約頻發、私募基金實際管理人跑路……

有人把國家政策的變動歸因於中美貿易摩擦,但中美關係最多只能算是導火索、助燃劑,根本原因還得回到那句話,借了錢是要還的,經濟管狠了也是會反彈的!2015年股市大牛,2016年債市大豐收,2017年P2P業務如火如荼,但是你看現在,這不是都還回來了嗎?

短期寬貨幣,長期明責權

路透社日前報道稱,央行已放鬆MPA考核參數,支持銀行放貸。換句話說,寬貨幣的政策還要繼續走下去。乍一看,似乎和國家去槓桿、打破剛兌的政策相互矛盾,但國家同時也在收緊對信用的監管。如果能把錢放到真正需要的人、真正做實事的企業手中,寬貨幣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要小很多。

話雖如此,仍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寬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二是對國內金融亂象的管制。前者是死結,要執行寬貨幣的政策就免不了,只能儘可能控制通膨的程度——寬貨幣只能短期存在,且資金一定要流向實業。特朗普2017年當選美國總統後,辦的第一件事就是讓製造業重回美國,而不是眼下在中國被追捧的金融業,脫虛入實不該只是口頭說說。

國內金融亂象的管制則依賴於政策法規進一步明晰責權。以阜興系事件為例,暴雷後中基協和銀行業協會相互推諉,沒人願意為私募亂象負責,最終只能是投資者買單。但投資者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切金融亂象都讓投資者買單,財華社只能想到四個字——民不聊生,至於民不聊生的後果,歷史書上寫了很多回。

之前讓國家買單,但實踐證明國家買單會導致資源的低效率;現在國家撒手,又不能讓民眾名單,那就只能誰犯錯誰買單,因此需要詳細明確的法規界定各方的權責範圍。失職的人擔責,金融亂象導致的消極影響就能及時得到彌補追回;各方都不失職,金融市場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亂成一團。(本文插圖均來自互聯網,侵刪致歉)

作者:熊思怡

編輯:夏雨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股解碼 的精彩文章:

股價持續下跌,國葯控股霸主地位依舊無人能夠撼動
「股神」失手了!蘭州黃河預虧3000萬,盈利猛跌超500%

TAG:港股解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