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率32萬精銳出擊,讓匈奴戰慄驚恐,司馬遷卻說他是靠女人?

他率32萬精銳出擊,讓匈奴戰慄驚恐,司馬遷卻說他是靠女人?

原標題:他率32萬精銳出擊,讓匈奴戰慄驚恐,司馬遷卻說他是靠女人?



作者:月小妝


漢與匈奴構兵,始於平城之役,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韓王信兵敗,高祖乘勝追擊,先到達平城,後上白登。


當時天下初定,高祖急於立威,幾乎帶了全國全部精兵出擊匈奴,他原本的目的不在打敗匈奴,而是恐嚇匈奴,讓匈奴不再幫韓王信,孤立韓王信。韓王信只要被驅趕出來,劉邦消滅他是分分鐘的事。

事情從封王開始說起,天下初定,很不穩定,劉邦在「楚漢相爭」中雖然勉強勝了,但無論武力值還是心理自信值都有點下滑,為了鞏固天下,他力封諸侯。然而劉邦何等精明,他太清楚人的節操在慾望面前什麼也不是了。很多人不幹壞事,是因為沒能力幹壞事,並不是因為善良和節操。


劉邦登基幾年後,就開始剷除異性諸侯王,無恥的大力分封同姓諸侯王。呂后當權後,也分封呂氏子弟為諸侯王,隨著呂氏政權的垮台,呂氏諸侯王全體覆沒。從此,只剩下劉氏皇族系統的同姓諸侯王了。


回到韓王信投奔匈奴話題上來,劉邦懷疑韓王信暗通匈奴,致書責備韓王信,韓王信擔心會被誅,便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以馬邑之地請降。隨後韓王信與匈奴揮師南下,進入雁門關,攻下太原郡。


劉邦帶了32萬漢軍精銳,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


誘兵之計是怎麼回事呢?


劉邦屢次派人跟匈奴講,你們不要幫韓王信,我們就可不作戰。使者回報都是說,匈奴大營那邊都是殘兵敗卒,瘦弱老馬。有人提出,這可能是匈奴的誘兵之際,讓劉邦不要中計。劉邦雖然也有此疑慮,但盲目求勝和一定要立威的想法勝過一切。


劉邦一方面是考慮,匈奴不會下本錢去幫韓王信,自然不會派出精銳部隊。(這種想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一方面是立威心切,決定賭一把。


匈奴用兵的特點是什麼呢?


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又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纔至,則胡又已去。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見《漢書》卷四十九《袁盎晁錯傳》)


這是景帝時期晁錯的話,就是說匈奴最令漢軍頭疼的地方是找不到人。

神出鬼沒,是匈奴最讓漢軍毛骨悚然的地方。


漢軍當時步兵很厲害,匈奴打不過,也是很忌憚。騎兵,劉邦手裡最少有一兩萬。


匈奴方面是這樣考慮的,漢軍,不能從正面硬拼,要誘敵深入,突然出擊,以騎兵沖亂步兵,隊形沖亂後步兵難以發揮優勢,然後就跑,步兵追不上,如此,漢軍精疲力盡。


看起來很像游擊戰術。


匈奴臭無賴的打發,果然讓漢軍亂了陣腳。


剛開始,匈奴屢屢示弱,漢軍乘勝追擊,接下來就是劉邦進兵到平城附近時,發現後路被匈奴的大軍阻斷,前面和四周都有匈奴軍隊的蹤影。一路上全無老弱羸弱之兵馬,而是兵強馬壯的景象。


劉邦發現,中埋伏了。



此時向後撤退已是不可能了,如果匈奴合圍,漢軍性命危矣,就算僥倖勝了,劉邦損失慘重,這算是威沒立好,還給了諸侯打擊他的契機,很有可能皇位都不保。


退守白登山,可以讓匈奴的騎兵無法發揮優勢,而漢軍的步兵此刻可發揮最大的防禦優勢。

四十萬匈奴軍,十萬打援阻援,三十萬人攻山打了幾天,漢軍陣形巋然不動。


對於白登之圍如何解的,官方有一個很狗血的故事:


七日,用陳平計出。《陳丞相世家》雲「用平奇計,使單于於閼氏。《韓王信列傳》雲「上使人厚遺閼氏,閼氏說冒頓」;《匈奴列傳》雲「冒頓與王黃、趙利期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此非情實。《陳丞相世家》又雲「其計秘,世莫得聞」。


故事是這樣的,劉邦採用陳平之計,派遣使臣,乘霧下山向閼氏獻上了許多的金銀珠寶。


於是閼氏就對冒頓單于說:「軍中得到消息說,漢朝有幾十萬大軍前來救援,只怕明天就會趕到了。」單于問:「有這樣的事?」閼氏回答說:「漢、匈兩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得太厲害,現在漢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漢人怎麼肯就此罷休?自然會拚命相救的。就算你打敗了漢人,奪取了他們的城地,也可能會因水土不服,無法長住。萬一滅不了漢帝,等救兵一到,內外夾攻,那樣我們就不能共享安樂了。」


冒頓單于問:「那怎麼辦呢?」


閼氏說:「漢帝被圍了七天,軍中沒有什麼慌亂,想必是有神靈在相助,雖有危險但最終會平安無事的。你又何必違背天命,非得將他趕盡殺絕呢?不如放他一條生路,以免以後有什麼災難降臨到咱們頭上。」


然後冒頓單于奇蹟般的撤兵了。



只因為一個女人的「枕邊風」,出爾反爾,毫無節操的匈奴,竟然很守信譽的放走了劉邦,然後也沒從後面消滅他們?

難道是在玩過家家?


司馬遷這麼說,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雖然「秉筆直書」,但在封建時代未必就可以做到「暢所欲言」。有些事,不能寫,不方便寫,只好隨口說個故事。現在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懷疑了。


且莫說探子是怎麼準確的找到冒頓單于的妻子的,就算是勾結上了,閼氏能順利干預軍國大事嗎?參與重要的軍事機密,而且單于還完全不懷疑她別有用心?單于在這個故事裡表現的像個弱智。


劉邦事後對外面怎麼說呢?官方說法是寒冷和缺糧。他當然不能說,有勝利的機會,但選擇了求和。至於還有什麼別的隱晦,這就不好說了。


總之,劉邦的求和開了一個不太好的頭,送宗室之女代替公主和親。


有人勸他,「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大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官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高帝曰:「善。」欲遣長公主。


呂后日夜泣曰:「妾惟大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敬往結和親約。


其實謀士還是有深謀遠慮的,他勸劉邦不要以宗室之女代替公主,做人要講誠信,不然匈奴知道了,早晚要反叛,到時候就不好收拾了。


然而親情大過天,劉邦也是怕老婆的人,所以無奈之下,只好採用下下策。此外漢朝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自此,漢與匈奴約定結為兄弟,各自以長城為界,兩國的關係得到暫時的緩和。

不過這場戰役,雖然以漢求和告終,然而漢精銳的步兵也給匈奴很大的威懾力,帶給匈奴很大的恐慌。據史書記載,漢軍撤出包圍圈時也不敢相信匈奴,漢軍是列陣並且弩上弦弓搭箭的撤退的,因此匈奴才不得不放漢軍一馬。這樣的情形,讓匈奴永生難忘。


正因如此,匈奴才未發生大的動亂,只是常年小股騷擾。


劉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做事不可一味求勝,要權衡利弊,在勝了也是慘勝的情況下,寧可敗,因為敗的利益更大,假以時日,韜光養晦,不愁沒有勝的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騰軍師 的精彩文章:

美俄兩國戰機空中對峙,代爾祖爾大決戰即將打響,普京:擋我路者殺無赦!
有個參加了一戰的中國勞工,娶了法國太太,活了一百多歲

TAG:騰騰軍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