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能源車,你真的知道怎麼挑嗎?

新能源車,你真的知道怎麼挑嗎?

新能源市場在國內可謂遍地開花,或許誘為政策引導、國家扶持,造車新勢力們如餓虎撲食層出不窮。也是,在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三大技術都欠積累的天朝,突然來了個電動能源,簡直喜大普奔,省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

不是所有混合動力都能得到愛撫

03:12

一種是將傳統燃油引擎徹底捨棄的純電動;另一種,是「半推半就」的混合動力,即燃油引擎+電池電機,根據不同行車工況,這兩種驅動方式交替或同時進行,以達到節油最大化的目的。

問題是,大家都是混合動力,為什麼有些車型能夠得到政府「愛撫」,獲得補貼、牌照,還有的只能吃不到肉分不到羹地在一旁乾瞪眼。這就涉及到混合動力的分類:Micro Hybrid(弱混)、Mild Hybrid(中混)、Full Hybrid(強混)。

其計算公式如下:

一般意義上,用功率混合比率大小來劃分混合動力汽車的強混、中混和弱混:混合度小於是20%是弱混、20%~50%是中混、大於50%是強混。

另一個劃分方式是功能:

弱混 - 發動機自動起停

輕混 - 發動機自動起停+回饋制動

中混 - 發動機自動起停+回饋制動+電動輔助

重混 - 發動機自動起停+回饋制動+電動輔助+純電驅動

在國內能獲得新能源車牌扶持的,基本為強混,除了對純電續航里程有明確規定,另外插電充電方式也是標準之一。所以,準備買車的你,千萬別以為車裡搭上個電機就能拿到那塊綠牌牌,衝動消費是魔鬼。

插電、非插電、換電,哪個更靠譜?

早先只有插電和非插電式兩種模式在互相廝殺抗衡,PHEV的電池容量更大,充電時間長,支撐純電續航里程更長,以國產新勢力和部分德係為代表,小編曾體驗過比亞迪秦、唐、榮威550 Plug in、奧迪A3 e-tron等。

如果最大限度利用到其大容量的電池,購買之前,需要向小區物業申請充電樁。若申請未果,另一種方法是從自家窗口飛線至樓下,用家中220V電源為其充電。安全性方面是個問題,通道本就狹小的老式小區,這種拖線板接拖線板的原始方式,可謂險象環生。

這類車有一些共同特性:首先,即使沒有充電樁充電,依然能夠作為一台燃油車正常行駛(通常里程較短,在200km左右);

然後,即使油箱沒油,它還能變身純電動車,電瓶滿電續駛里程理論都在80-100km左右,換而言之,如果僅用於市內上下班通勤,而小區和公司車庫都配備充電樁的話,它就是一台不折不扣不喝油的電動車啦!

駕駛層面,插電混動的動靜比較大。尤其是引擎介入的那一刻,你能明顯感受到車廂的抖動(自主品牌尤為明顯),彷彿在刻意告知你咱有兩種驅動形式。油電切換的突兀感並非不可接受,就如自動啟停一樣,慢慢總會適應,但這確是體驗中的減分項。

再說非插電式HEV,以日系居多,豐田THS-II和本田的i-MMD為代表。

豐田THS-II雙電機混聯繫統,其中有一套著名的行星齒輪機構(如上圖),也稱作動力分流裝置PSD(Power Split Device)。把發動機和兩個電動機的動力通過行星齒輪整合在一起,通過調整兩台電動機的工作狀態使整車在不同工況下行駛。

本田i-MMD系統也是雙電機混聯結構,即一個電機位於發動機的輸出端,另一個電機在變速箱後端與主減速器相連。通過離合器的閉合,可以使系統在串聯和並聯之間靈活轉換,更好的適應不同工況。

非插電式HEV,通過燒油和剎車制動兩種方式給電池充電,由於較小的電池容量,它們能夠支持純電行駛的里程極其有限。所謂的純電模式存在的意義,就是在擁堵路況尤為耗費燃油和消耗發動機的工況,代替發動機運作,以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我們通常將它們看做附帶了電動功能的燃油車,而非電動車較為合理。事實上,它們在日常表現十分讓人滿意。雷凌雙擎版本無論高速和擁堵,都能有效將油耗控制在5L/100km以內,而搭載i-MMD的本田雅閣銳混動,在媒體的極限測試下,曾達到過滿箱油2000km的恐怖里程。

它們能為你省油,但基本無法做到純電出行。

「換電」真的划算嗎?

眾所周知,純電動新能源車的痛點就是充電的時間成本。加滿一箱油2分鐘,充滿一次電一晚上,這也直接限制了純電動車的出行距離,絕大多數人不會選擇使用純電動車來跑長途,即使是充電效率最高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站,也需要1小時時間回血。

更何況,這些都要依託在充電設施完備齊全且恰好無人使用的前提下,如果真如預想的純電動汽車普及,而配套設施沒有及時跟上。那就是滿滿的「內急上公廁,卻被人搶先佔了坑位」即視感。

正是看到了這一痛點,換電技術撲面而來,國外有Better Place試水,而國內先行者有北汽新能源和蔚來汽車。

營運模式區別不大,就拿北汽新能源舉例,傳說中的「三分鐘換電」服務,還為消費者提供的流量套餐:

北汽新能源租電池每個月458元,用電是通過換電模式,交費標準共有三個套餐可選,和手機流量一樣,當月沒用完的里程自動轉結到下月,如果用超了,超過部分按照0.45元/公里收費。每月總費用=電池租賃費+里程費用。

以一輛排量為1.5L的燃油車為例,每個月開1400公里,價格在700元左右,摺合0.5元/公里,看上去要略貴於換電模式,但是,如果算上每個月固定的458元電池租賃費用,A套餐摺合0.74元/公里,B套餐摺合0.6元/公里,C套餐摺合0.49元/公里。這樣是不是划算呢?

另外,所謂「快速換電」的背後,車企將背負多少運營壓力和成本,電池的運輸、儲存、安全問題都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換電站的建立,需要不小於加油站的密度,才有可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那麼問題又來了,配套設施的建設,靠車企?還是政府?如果車企來做這件事,是不是只有該品牌的車輛才能享受換電服務,其它新能源車依舊乾瞪眼?若是政府行為,全民福利,那如何來匹配不同品牌車型?都TM是個問題!

尾巴

換電模式還處於試水階段,至少如今看來,還存在諸多不成熟的地方。運輸、成本、配套設施都是重資產運作,把它看成充電寶租賃是不是想簡單了?

另外的插電式和非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可以說各有優劣,兩點一線都有條件配備充電設施的,建議購買PHEV。否則,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是明智之選,油耗低、技術成熟、可靠性佳,小編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車叫獸 的精彩文章:

「小鋼炮」誰更剛,高爾夫R對比福克斯RS

TAG:車叫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