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90後的幸福人生:27歲沒存款、無社交、不戀愛

90後的幸福人生:27歲沒存款、無社交、不戀愛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舒服啊。

有朋友說,北漂三年,在鋼筋水泥混凝土搭建的牢籠中,自己活成了低慾望人群。

所有離不開的地方,都成了監牢。

同樣,「27歲,我沒有存款」的微博熱門話題,也往年輕人心上補了一刀。

有人在網上這麼形容自己如今的生活:比起佛系,更像喪屍。不上班、不社交、不戀愛……對生活毫無慾望,人生漫無目的。

他們的慾望,正和髮際線一起高速後退。

這群人,被統一稱為喪屍系青年。

工作生活,如同行屍走肉,擁擠在人群中,麻木度過每一天;對異性也興趣漸減,不想結婚生子,覺得一個人也挺好。

以前常有人形容自己「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只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連片刻的鬥志都提不起來了。

喪屍系青年

和低慾望社會

低慾望,是喪屍系青年的標誌。

一則短片中,展示了一段都市白領上下班的疲憊狀態,片中的白領青年全程睡眼朦朧,躺著工作和生活。

有些誇張,可如今不少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大抵如此。

低慾望的25歲,不少人有這樣的特質:

承認自己沒有夢想,是個凡人;

有喜歡的人,卻不再心動;

喜歡獨處,相較於兩個人一起生活更想做單身狗……

生活沒有慾望,就會過得很敷衍。

比我們更早進入低慾望社會的鄰國日本,關於此的討論也一直沒停過。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慾望社會》里指出:

所謂低慾望社會,就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新世代不願再背負風險和債務,喪失物慾、成功欲、結婚欲、生子欲、甚至是性慾,遠離時尚、遠離名牌、遠離買車、遠離喝酒、甚至是遠離戀愛。

「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都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年輕人喪失物慾和成功欲,對於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生活在高福利社會的日本青年,看似很幸福,其實已被釘死的生活和無法掙扎的人生,打磨掉了所有鋒芒和慾望。

日本市場調研公司2017年底,針對日本年滿20歲的新成人群體,發起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54%的新成人表示沒有夢想,只有32%的人認為日本的未來是光明的。

日本地鐵上,哭著吃簡餐的年輕人

談起結婚生孩子,更是奢望。日本關於生育率的一份報告里提到,36%的日本女性,認為育兒費用是一種負擔;29%的女性,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

2017年,日本新生兒94萬人,全國人口自然減少40萬,創自1899年有數據統計的新低。

不願意背負巨額房貸,沒錢結婚,面臨巨大養老壓力,不敢享受生活的年輕人,喪失了物慾和消費信心,只能在遊戲和影視中找到些許慰藉。

於是這一代日本年輕人,理所當然成了其他人口中的「平成廢宅」。

在中國,類似問題正在發生,且愈演愈烈。

在討論「喪屍系青年」的評論區,許多網友這樣寫到:

「這就是我的人生。」

「複製過來就是我」…

橫空出世的「喪屍系青年」一詞,戳中了無數人的無奈。

現實的巨大壓力下,一部分中國的年輕人正變得更膽怯:不愛、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消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潘綏銘的調查發現,如今27-35歲的人當中,無論男女,有10%的人從沒與人發生親密關係,並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上升。

性在逐漸解放,男女交往的慾望卻越來越低,這和連年下降的結婚率、新生兒出生率一道,大概是低慾望在中國的最真實寫照。

就像日劇台詞說的:

自己的人生都把握不好,怎麼可能背負別人的人生。

年輕人的慾望

在現實面前成了空

作家馬家輝曾在《圓桌派》里說:

「什麼是貧窮?你的慾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就是貧窮。」

貧窮,限制了太多人的想像。

物價一漲再漲,工資卻不見漲。

這些年輕人比任何人都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車貸房貸養不起娃。

某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中國部分一二線城市,每平米房屋均價,已是月平均收入的三到七倍,即使收入水平達到平均值,全年收入不夠買一個廁所,也是所有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教育投入是人們的另一座大山。HSBC發布的《2017全球教育報告》提到,中國大陸一個孩子的平均教育支出為42892美元,位列全球第五。

2017年的數據,中國大陸養育一個孩子,平均教育成本支出為42892美元,位列全球第五/ HSBC《2017全球教育報告》

工資和日常所需不匹配,消費娛樂的慾望不得不一降再降。

所以才有人說:「哪裡有人喜歡孤獨,其實就是沒錢出去玩罷了。

他們可能是最能體會失敗的一群人,在求不得和做不到的現實中,已經逐漸麻木。

所以他們不是願意低慾望,是願望實現不了。

03:12

當然,喪屍系青年自身也存在問題。

「工作要努力才能完成,不如直接放棄做點別的」;「賺錢太累了,先低頭玩會手機吧」……

遇到困難先逃避,什麼責任都不想擔,是許多人的日常。

喜歡待在舒適區,不願奮鬥本質上是短視 —— 以極窄的視野思考問題,進而忽略了一些更重要和更長遠的事情。

人生不可能總待在安全的地方,看得遠才能走得遠。

也有些青年,可能想去生活,卻沒有感受生活的時間精力。

社科院發布的綠皮書顯示,2017~2018年國人除去工作和睡覺,平均每天休閑時間為2.27小時,較三年前的2.55小時還有所減少。

這一數據不到歐美的一半,大城市居民每天休閑時間更少,深圳、廣州、上海、北京居民每天休閑時間分別是1.94、2.04、2.14和2.25小時。

每天不是在上班、加班,或者在去工作路上的青年們,大概也抽不出時間思考未來。

喪屍系青年們帶著的,也不全是負能量。

面對消費的低慾望,有時還包裹著年輕人對消費主義的反叛。

有個叫「摳門男性聯合會」的豆瓣小組,口號就是:「我們摳不是因為窮,我們就是摳」。

不常消費,拒絕商家的狂轟濫炸,平時一起在小組內探討各類省錢攻略。

這樣的行為,可能是青年人理性消費的外顯。

生活真苦

要去創造想要的生活

慾望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年輕人無夢想無幹勁,絕不是好事。

蔡康永在《痛快日記》中寫道:

沒有慾望的人生,真是空洞得嚇人。

我大概從看戲這件事里,得到了一些免疫力,不再把慾望,當成有損尊嚴的東西,我學會辨識生命中熱力的來源,學會痛苦可能比快樂更珍貴,學會欣賞徒勞無功之人生的精彩。」

但同時也必須承認,不是每個人都要過符合世俗眼光的生活。

就結婚問題,新華社曾在日本街頭採訪過一位四十多歲的工薪階層,這位大齡青年告訴記者,他覺得「工作太忙只是不結婚的借口。一個人的感覺可能太舒服了。」

前段時間在網路刷屏的俞飛鴻,也因「兩個人的孤獨,不如一個人的狂歡」這樣的觀點,引發無數單身青年的共鳴。

人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平凡生活沒什麼不好。

我們身邊總有不如意,但比起逃避,不如化為前進的動力。

就像一部外國短片中提到的:真正好的生活不是對悲傷免疫的,而是讓痛苦促進發展的生活。

如何掌控生活?Laura Vanderkam 在TED演講中,給人們提供了關於掌控生活的具體方法:

去創造想要的生活,時間就會自動節約下來了。

相信歲月不會辜負努力的人,與其渾渾噩噩像喪屍一樣生活,不如拿出勇氣把曾經的慾望過成現實。

給文章點個贊,

笑對人生,重拾生活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這8個習慣,多希望你早點養成
當梅西哭泣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