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走進美術報張偉民名家花鳥畫工作室
烈日炎炎的7月,來自全國各地的22位美術報張偉民名家花鳥畫工作室學員相聚美術報名家學院,開始了第一期為期25天的花鳥畫系統學習。
03:12「品讀經典」是張偉民先生為此次教學定的主旨。他認為,中國花鳥畫在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書畫大家和優秀的經典作品。當代畫家要想有所發展,取得成就,必然要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有可能。
千百年來,中國花鳥畫的繼承與學習,形成了自身的規律與方法,這其中,品讀優秀的經典書畫作品,是學習最為重要的方法,是步入書畫藝術殿堂的不二法門。
張偉民先生20世紀80年代就讀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畫專業。在陸抑非、盧坤峰等諸名師指導下,從事花鳥畫創作與研究。
張偉民先生清楚了解當代學院教育中的利與弊;深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打通繪畫基礎與藝術創作,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針對每個學員的實際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習背景與不同特點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精準把脈。
他精心挑選歷代經典花鳥畫作品,解讀歷代經典作品。通過對經典作品的研讀,讓學員對中國歷代優秀的繪畫中諸多要素進行分析和研習,掌握中國花鳥畫多種表現形式與造型語言。這其中學習繪畫技法之外,更多包含了品味、修養、境界、人品等精神文化內涵。
7月29日,第一期課程正式結束,記者特走進張偉民老師的花鳥畫課堂,一起分享他們這25天的收穫與喜悅。
孫紅 博士
孫紅博士從事的是藝術史授課和花鳥畫的實踐教學工作,今年4月機緣巧合因張偉民恩師陸抑非先生的作品展而結識他,從而萌生了受教於門下的念頭,也因此參加這次課程。
談起課程收穫,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孫博士首先想到的就是張老師的因材施教:對不同基礎的同學進行分組分層差異化教學,再制定發展方向。因為第一階段的課程以品讀經典和寫生為主,經過張偉民先生的教學,孫紅博士對臨摹宋畫也有了新的體會:宋畫注重精微寫真,精微寫真並不是照相寫實,寫真的「真」是指氣、質俱盛,氣是指氣息、氣韻,質是本質、結構、屬性,是眼手心對自然的悉心關照、精微表達。
臨摹宋畫,通過學習技巧,貴在領悟精神,只重前者會陷入「匠氣」,研磨後者方可對物通神。宋人通過對自然萬物精深透徹的體察,從而達到認識事物本真,了解宇宙乾坤的目的,進而實現於萬物之生意中領略活潑潑的生命世界。
這種孜孜以求的「格物」精神,正是宋畫藝術獨樹一幟,令後世仰止的原因所在。關於宋畫臨摹,有多種方式:摹臨、對臨、背臨、變體臨等。不同階段可以遞進深入。
臨畫不能只看範本,因為古畫很難看清細節,沒有細節的臨摹只是流於形式。宋人作品多是對物寫真、對景寫真,可以在對比自然中還原古畫的原貌。宋畫臨摹中由於年代、材料和其他一些因素的限制,不能做到百分百的相似,但可以做到相對的「自我完善」。
臨摹之前,讀畫非常重要,既要品讀出畫中的精彩部分,於細微處見精神,同時也要找出畫中的不足,在臨摹過程中始終把握住自我的需求,要知道發揚什麼,迴避什麼,這樣才能臨一張有十張的進步,為寫生、創作所受益。
對於張老師,她打了下了四個標籤:通透、睿智、智者格局、詩人情懷,課程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實踐中印證前人的觀點,同時也在實踐中總結創造新的觀點,比如「用寫意的方式畫工筆」、「在精準當中求洒脫」、「筆筆見精神」等,這些都在他講課的過程中親身示範,讓大家獲得最形象直觀的理解,也是指導我們未來藝術創作發展的重要法則。
郭一蓮 杭州富陽區女美術家協會主席
郭一蓮一直以來從事的都是教育工作,現在退居二線之後終於有時間深耕她熱愛的美術事業,也因此牽頭組織了富陽區女美術家協會。對於這20天的學習,她感觸良多,收穫頗豐。
郭一蓮一直以來都有個困惑,張偉民先生究竟是如何創作出如此優秀的作品的?而通過這次學習,讓她有了答案,也讓她真切感受到了一位成功藝術家背後的付出與思考。
上課期間,張老師展示了他不同時期的創作並深入淺出的講解了背後的故事,優秀作品的背後不僅僅需要大量的臨摹和寫生練習造就的紮實筆墨功夫,更源於對對人文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深層思考。
郭一蓮強調,課堂之外,張偉民先生本人就是一部很好的教科書,值得一生去學習。「盡職」二字已不足以形容張先生,早在開課前,他就組建了微信群來調動學員們的積極性去學習;在課堂上,他因材施教,發掘每一個學員的獨特性並量身定製學習方案;在課堂外,儘管張老師的手負傷,但他違背醫囑精心備課,甚至主動致電,一對一指出學員們發在微信群中的作業存在的問題。
除了專業性和責任心,郭一蓮對張偉民先生"人文化天工"的觀點很受觸動,更對他不為名利所左右,始終保持著對工筆花鳥畫藝術執著追求的那份純粹的初心所深深感動。
藝術創作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郭一蓮坦言她的困惑——為什麼要畫畫?而經過了這段時間的學習與思考,她豁然開朗,畫畫其實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自我修鍊的方式。在未來的日子裡,相信誠如張老師所言:繪畫不是身不由己的難事,而是情不自禁的喜悅。
何景磊 河南許昌學院副教授
今年恰好是何景磊的不惑之年,來自河南的他在許昌學院從事工筆畫教學工作他坦言,張老師最吸引他的一點就是將寫意和工筆融會貫通,打破了對工筆畫的思維定勢,這種將古意用現代技法表現的手法讓他深受啟發。
經過了第一階段的學習,何景磊不僅僅在專業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習得了學習方法——從實踐到理性思考。
除此之外,張老師的教學方式也對於在一線從事教學的何景磊大有裨益,讓他感觸頗多。首先要引導學生們在課堂上凸顯問題,畫作的數量遞增不代表質量遞增,發現問題並加以點撥亦十分重要。
張老師的開放性寫生讓何景偉尤其感嘆,它從傳統寫生方式衍生,在構圖時就融入了自己的創作,可以打通寫意與工筆之間的壁壘。
對於未來,何景磊展望頗多,首先要走出心裡舒適區,不能囿於已經取得的成績。其次要保持清醒,要放空自己,尤其是面對稱讚。在張老師的課上,何景偉嘗試了以前沒有試過的創作方式,並且完成度非常高,這讓他意識到要多嘗試一些沒有涉足過的區域。
張友紅
「我是一個農民。」
還沒等我開口,這是張友紅見到我蹦出的第一句話。
16歲那年聽到了村裡的喇叭公放美術班招生,她的心裡就種下了一個藝術夢,但以前的日子過的不容易,在下海經商以前,張友紅確確實實是個黃土背朝天的上海寶山的農民。好在現在生活富足了,她也成了含飴弄孫的奶奶,終於有時間停下來追逐自己的美術夢了。
談起在張老師班上學習的經歷,張友紅的臉上洋溢著微笑,連說兩次「非常值得」。在這二十多天的學習過程中,她只回過上海一次辦事,頭一天晚上去,第二天一早又回到了杭州,沒有錯過一堂課。
同學之間的學習氛圍也非常好,儘管水平有高低,但張友紅說大家都非常樂於幫助,一起練習畫畫到凌晨1點也是常有的事。這是她第一次系統性地學習到空間、透視等概念,所以非常幸運能在起步階段就跟著張偉民先生這樣的名家進行學習,算是圓了一個夢。
張友紅是發自內心地熱愛繪畫,經常在書桌前一坐就是一天,兒子和丈夫都勸她不要那麼拼,但是她不聽,畫畫是讓她感到幸福的事,一點都不累。更何況半輩子都在為別人活,也該為自己活一把了。
不出意外,張偉民老師又收到了一個認真負責的評價。張友紅說有時候張老師有事不能來上課,可忙完之後又轉到了班裡來指點,在課堂上他也儘可能的多傳授內容。
除了技法的增進,張友紅最大的收穫就是精神愉悅:更專註,精神更充實,同時也有了目標。說起她的目標,張友紅顯得既羞澀又堅定。她想辦一個畫展,出一本畫冊,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也是對下一代的有正能量的傳承。
第一期課程的結束不代表著完結,張友紅說張老師已經安排好了接下去每個人的學習任務,對於未來之路,她很堅定。
文|倪允
編輯| 葉芳芳
轉載請註明出處
※「龍門二十品」的顛沛流離史
※盛夏,來享受一場豐盛的水果饗宴吧
TAG:美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