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誤你3分鐘給你最實用的經濟學思維
很多人都覺得,經濟學就是研究股票是漲是跌、經濟發展是好是壞、市場是如何運行的學問。
其實,那都是經濟學非常片面的部分,根本就不是經濟學的本質。
那麼經濟學的本質是什麼?
就是一句話,如何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
先給大家舉個例子,為什麼男式襯衫的扣子在右邊,女式襯衫的扣子在左邊呢?
這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中世紀歐洲的貴族男子往往都在左側佩劍,所以男式襯衫的扣子在右邊是為了拔劍的時候不會划到衣服。
而女裝恰恰相反。在古代女裝往往是由僕人來扣扣子的,所以為了方便起見,一般都釘在左邊。
可現在已經不是古代了,為什麼扣子不統一方向裝訂,讓生產廠商也節省成本呢?
換個角度想就明白了。
當只有一家廠商做的襯衫扣子方向是一樣的,而其他所有的廠家都是男式扣子在右邊,女式扣子在左邊,那就會出現一個非常尷尬的畫面:你的客戶穿著你做的襯衫走在路上,路人就可能會覺得男士穿了女裝,女士穿了男裝。
這樣會導致你的客戶壓根就不買你的賬。的確你自己做衣服方便了,但受罪的是他們。
那既然願意購買你的衣服的消費者越來越少,當初做的節省成本的決策也會得不償失。
這也是為什麼幾百年過去了,男扣在右、女扣在左的習俗就始終堅挺的流傳下來,沒有被惟利是圖的商人淘汰掉。
這也間接說明了經濟學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實現個人的利益最大化。
一旦我們長期把某種東西認為理所當然,對於那些熟悉的事物,我們就很難看清它的真面目。
因此,我們很少注意到社會中還存在著秩序,也沒有認識到我們每天賴以生存的社會協作過程。
所以,開始學習經濟學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對我們每天都參與其中的社會協作的成就感到驚奇。
高峰期的交通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看到這個說法,你也許會大吃一驚:「高峰期的交通是社會協作的例子?難道它不是應該被用來說明叢林法則或是社會協作的崩潰嗎?」
完全不是。
如果當別人說到高峰期的交通時,你的腦海中聯想到的只是「堵車」。
那麼你恰恰支持了前面提到的論點,即我們只注意失敗的情形,而把成功認為理所當然,以至於都感覺不到它了。
高峰期交通的首要特徵是運動而不是堵車。
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日復一日地加入車流,而且差不多都能到達目的地。
當然,交通系統運轉得並不完美,但它畢竟能運轉。對於這一客觀的事實,我們要學會感到驚奇。
早上8點,成千上萬的人離開家,鑽進他們的汽車,奔向各自的單位。
他們都自行選擇路線,沒有和別人商量。他們的駕駛技術不同,對風險的態度各異,禮貌程度也千差萬別。
縱橫交錯的路網構成了城市交通的動脈和靜脈。
當這些尺寸、形狀各不相同的私家車在其中行駛或是進進出出的時候,又有形形色色的卡車、公交車、摩托車和計程車加入進來。
人們駛向各自的目標,幾乎一門心思地只顧他們自己的利益。
這未必因為人們都是自私的,而只不過因為沒人知道別人的想法。
關於其他人,每個人所能確知的僅限於周圍行駛的幾輛車的位置、方向和速度。
對此還得加上一個重要的假設,就是別的司機也像他們自已一樣努力地避免出車禍。
當然,存在一些每個人都得遵守的基本規則,諸如紅燈停車或是在不超速的前提下盡量快速通行——不過也就這些了。
上面描述的所有這些安排,都是應對交通混亂的處方。
否則,路上的汽車可能就會變成一堆廢銅爛鐵一一雖然有時確實會這樣,但那是少數的例外。
相反,我們看到的是平穩有序的車流。
如果你從高空俯視,甚至會感到一絲審美愉悅。
下面所有獨立運行的汽車,一旦有一點點空隙,旁邊的車就會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突然併線;彼此首尾相接,車距狹小,然而並不碰撞;並道前後就差那麼一兩秒,把握不好就會剮蹭;車距大的時候就加速,車距一小,便又馬上慢下來。
高峰期的交通狀況確實是社會協作的巨大成果,而並非是混亂與無序。
每個人都沒有互相溝通交流,每個人都奔著自己利益最大化——早點到目的地的想法行駛在道路上,但是神奇的一幕就這麼發生了。
最終實現了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經濟學思維的魅力。
最後再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牛奶可樂經濟學》中的牛奶可樂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為什麼牛奶一般裝在方盒子里,可樂一般裝在圓罐子里呢?
學過物理數學的就會知道,體積一定時,圓形材料所用的面積時是少的。
也就是用圓罐子裝可樂最省材料,成本也最低。
那牛奶為什麼不這樣?
這是因為牛奶和可樂的銷售方式不一樣。
牛奶通常是整箱出售,方盒子堆積在一起是沒有縫隙的,也就佔用了最少的空間。
而可樂通常都是單瓶放在貨架上出售,不需要考慮是否節省空間體積。
兩者因為目的不同,採取的策略也就不同,所以都有自己最佳的利益產出,在成本上就有了最低的結果。
這就是經濟學,它反映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現象和決策。不管是逛超市,還是買車買房,小事大事背後都有經濟學的身影。
在這裡不敢說學了經濟學有多大的用處,但是唯一能保證的是懂一點經濟學,能讓我們的生活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