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為關羽出兵伐吳錯了嗎?

劉備為關羽出兵伐吳錯了嗎?

走進生命,打開眼界。

03:12

文:穿越君 讀史開眼界 特約作家

桃園三結義名譽古今,

而劉備為關羽出兵伐吳,

也為這次曠世之交落下了帷幕。

他們早年在張飛庄後花開正盛的桃園,

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

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完美的詮釋了什麼是「桃園三結義」,

什麼是結義金蘭,

什麼是拜把子兄弟。

從兄弟情義上講,

穿越君覺得劉備沒有錯,

並且是一位頂天立地的真男人。

如果沒有劉備為關羽出兵伐吳,

反而會給桃園三結義留下遺憾,

這種結果恰恰正是最好的結局。

雖然桃園三結義是

《三國演義》虛構的橋段,

可是誰又知道他們不是真的呢。

《三國志 張飛傳》中提到:

羽年長(張飛)數歲,飛兄事之。

《三國志 劉曄傳》也說: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這也許就是大家所說的宿命,

一個有信仰守信譽重仁義的人,

明明知道沒有結果也會義無反顧,

明明知道不可能完成也會鋌而走險,

明明知道不能這樣做還是勇往直前。

如果說劉備為關羽伐吳是錯誤的,

錯也就是錯在了他是一個領導,

明知不可為卻意氣用事而為之。

也許從任何人的角度講,

劉備都不應該為關羽用兵,

大家卻忽略了劉備作為一個平常人的屬性,

他不僅僅是領導,他也是一個平常的人。

如果沒有這樣的結局,

也許虛構的桃園三結義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

更何況歷史中本來就沒有對錯,

留存於世的也僅僅是善惡而已。

在這裡,我們拋去時政大局,

從三位的個性上分析一下,

他們的這種宿命到底是什麼造成的。

首先看關羽:

不得不說的是關羽報恩曹操;

為兄弟之情,千里走單騎。

建安二十四年,

關羽圍襄樊,擒獲于禁,

斬殺龐德,威震華夏,

曹操曾想遷都來規避關羽的銳氣避。

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

卻被劉備擊敗,曹操親提大軍出征,

劉備敗逃投奔袁紹,

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

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

後袁紹派大將顏良、文丑、郭圖等

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

曹操親自率軍救援,

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

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

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首而歸,

袁軍將領無人能擋,

白馬之圍被解,

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曹操想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

安排張遼去試探,

關羽對張遼說:

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

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

發誓共死,不可背棄。

我終不會留下,

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

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

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

但關羽放棄曹操的賞賜,

留書告辭,還是回到了劉備身邊。

曹操左右欲追殺他,

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

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當然後來曹操兵敗華容道,

關羽念及舊情也曾放過曹操。

孫權曾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

關羽辱罵來使,拒絕結親,孫權十分惱恨。

孫權便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

並親自率軍為後援。

曹操派徐晃增援,關羽腹背受敵,

敗走麥城,兵敗被殺。

當然關羽的形象遠遠不止於此,

由於關羽的英勇事迹太多,

就不再贅述……

此處略去一萬字。

關羽非常關心士兵,

而對士大夫卻很傲慢,

這是司馬光對他的評價。

剛愎自用,自恃才智勇力,

這個弱點是陳壽的評價。

其次看張飛:

司馬光是這樣描寫張飛的,

車騎將軍張飛,

英勇善戰、雄壯威武僅次於關羽,

他對士大夫彬彬有禮,

卻對士兵漠不關心。

刑罰過於嚴厲,殺人太多,

卻又把那些受過鞭打的將士留在身邊,

劉備也曾提醒過他,他卻充耳不聞。

在劉備準備征討孫權時,

發兵之前,

張飛被其賬下大將張達、范強殺死,

二人帶著他的頭顱投靠了孫權。

陳壽評價張飛的弱點也是暴虐不施恩惠。

最後看看劉備:

東吳孫權的太守諸葛瑾,

諸葛亮的弟弟曾寫信向劉備求和:

陛下認為您和關羽的感情,

是否比您和先帝的感情更親密?

荊州的大小,比全國怎麼樣?

都是仇敵,哪個在先哪個在後?

如果把這想明白,

該怎麼做就易如反掌了。

劉備卻充耳不聞。

關於劉備是否為關羽出兵的事,

魏國這邊也有討論:

多數大臣們分析,

蜀國是小國,名將只有一個關羽,

如今他戰敗身亡,

蜀國應該處在擔憂和恐懼之中,

不會再出兵了。

只有侍中劉曄說:

蜀國雖然地界狹窄,國力軟弱,

但,劉備企圖依靠威武加強自己,

勢必出兵表明他有更強大的力量。

況且關羽和劉備,

名義上是君臣,

實際上恩情卻如同父子。

關羽被殺,不能不出兵為他報仇,

這也符合善始善終的義氣。

從劉曄分析關羽劉備的關係上,

穿越君覺得他分析的很有道理,

更可況也許還有桃園三結義之盟,

不為外人知曉。

當劉備準備攻打東吳的時候,

翊軍將軍趙雲勸誡:

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

先滅掉魏孫權自然歸服。

曹操雖然死了,

但是他的兒子曹丕竊奪了漢朝的皇位,

儘早奪取關中才是順應天意民心之計,

當然諸葛亮也是這個想法,

但是,劉備卻做出了違逆大眾的做法。

三國鼎立局面本已形成,

只要退一步就可以海闊天空,

可是劉備卻不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可見在他的生命中,

兄弟情義佔的比重較多。

所以劉備為關羽出兵伐吳沒有錯,

因為歷史本來就沒有對錯,

有的只是善與惡,

流傳千古的也只有忠孝義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開眼界 的精彩文章:

阿法之戰,一場貨真價實的假球!
願所有的女兒、父親引以為戒

TAG:讀史開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