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浦尾島上神秘的江永女書

浦尾島上神秘的江永女書

03:12

浦尾村的江永女書園

從郴州市到永州的江永縣,一天僅有一趟大巴,路程不過200公里,卻要走4個多小時,這大概能看出江永有多麼偏僻難行。

江永位於湘南山區,地處都龐嶺與萌渚嶺之間,東部、東北部與江華和道縣相鄰,西北部、西部和南部與廣西灌陽、恭城和富川縣接壤,歷史上是楚國中原文化與百越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江永縣瑤族人口有14萬多,佔總人口的62.4%,勤勞智慧的瑤、漢同胞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江永女書就是他們獻給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世界上唯一以性別區分的婦女專用文字。雖然女書養在深山老林,卻並不妨礙人們跨越萬難前來一睹芳容。

江永女書作為湖南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可比擬的文明地位,這使江永女書流傳的上江圩一帶充滿神秘色彩。在江永縣旅遊局兩位漂亮女嚮導帶領下,我們踏上了尋訪上江圩之旅。

瀟水岸邊眺望浦尾島

女書河護衛的美麗女書島

汽車駛離縣城東南15公里後進入了上江圩,清澈寧靜的瀟水河出現在面前,而在瀟水河的中央,環抱著一座翠綠色的小島,島上楊柳依依,屋舍儼然。嚮導告訴我們,瀟水的這一段又叫「女書河」,而河中間的原名浦尾的小島又叫「女書島」。因為神秘的女書,一段瀟水和一座島嶼,又有了另外的名字。

從岸邊通向女書島的唯一途徑是浦尾弔橋,神秘的女書通過一座晃晃悠悠的弔橋與外界保持著距離。島上浦尾村是上江圩鎮的一個自然村,居住著近50戶人家。浦尾村位於瀟水河之尾,面積約6平方公里,遠看像一個倒掛的葫蘆,村民套用《詩經》的文字說:「浦尾浦尾,在河之尾。窈窕女書,君子好求。」原來,浦尾村是高銀仙、胡慈珠、唐寶珍三位女書傳人的故居地,是女書流傳的核心村落,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女書文化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女書是浦尾村婦女智慧的結晶,也是這個村子的驕傲。

夕陽西下的女書河與弔橋

人死書焚,女書留下千古之謎

浦尾村村民世代務農、打漁,男人們外出幹活,女人們在家紡紗、織布,個個都有刺繡、織錦的絕活。在封建社會的江永農村,婦女無權享受教育,只好在紡紗織布之餘自發地學習女字,她們用女字傳遞友誼,吟唱喜怒哀樂,歌頌她們嚮往的生活。

江永女書作品

在群山環繞、碧水長流的上江圩,女書代代流傳,宛如明燈照亮婦女們的心靈。不過由於缺乏文獻記載,且女書傳人有「人死書焚」的習俗,臨終前會焚化生前創作或保存的女書作品,導致早期女書很少存世,迄今存留最早的女書不過是清末的作品。另外女書大多以紙、布書寫,極易毀壞,種種因素造成女書存世難,其真實起源變得更為撲朔迷離。

女書園的女書傳人

學術界對女書淵源眾說紛紜,一說女書比商代甲骨文早,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二說女書是古代越人的文字,可能是與甲骨文同時存在;三說女書借用的非古漢字,其產生不會早於唐代;四說女書是再生漢字,只有數百年歷史;五說女書產生於唐宋或明清時期,是江永一帶的婦女依據漢字創造的女性秘密文字;六說女書也許是清乾隆時期禁用的寶慶府瑤族「捏造篆字」,後來流傳到江永。

女書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仍是千古之謎,等待人們揭開謎底。

走近江永女書園

女書的發現一波三折

女書島上有個古香古色的「江永女書博物館」,館內女書品類繁多,早期的女書藏品有線裝書、扇面、紙頁等,內容包括書信、禮儀文書、女歌、記事書、自傳和祈禱文。據說身世坎坷的女書傳人年老時會寫一篇自傳,向女伴訴說悲慘命運。她們畢生創造了各種美觀實用的生活用品,如用女字編織、刺繡頭巾、手帕和花帶,寫上「一路平安」「萬事如意」等吉祥話語。

女書字形很特殊,略傾斜的長菱形字體,筆畫纖細,字體修長飄逸。女書記錄的是永明(江永)土話,這種土話屬漢語方言,也摻雜了一些瑤語,可以完整記錄當地語言,甚至寫出上千字可唱讀的七言韻文。

女書刺繡

江永婦女慣用小木棍或小竹棍削尖而成的棍子筆,沾鍋底煙灰泡製的墨水寫女書,書寫材料是當地自產的毛邊紙、桑皮紙等紙製品。為了方便學習使用,2001年江永縣本土女書研究者周碩沂編寫了《女書字典》,收錄女字1800多個,其中500餘字是古老的女字,其它是1980年代後新創的。

讀扇 攝影/黃海

提及女書的發現可謂一波三折。傳聞20世紀50年代,一位上江圩婦女到北京走親戚,因為不會說普通話也不會寫漢字,就把地址寫成女書問路。所有人都看不懂,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她的字被懷疑為某種符號或者通敵的密碼,婦女被帶到公安部門接受調查,而這形如「螞蟻」「蚊子」似的符號讓公安部門如看天書,只好放人。他們把文字交給中國語言研究所,女書因此引起語言學家的高度關注。

女書織錦

歷經30年曲折調研,1983年《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發表宮哲兵撰寫的《關於一種特殊文字的調查報告——湘南瑤山採風記》的論文,這是第一篇正式發表的研究女書的論文報告。女書自此成為學術界的熱點,這種以女字、女歌、女紅及其傳承的民俗習俗為內核的社會文化現象,被認定為「人類迄今發現的唯一現存的性別文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2005年,女書入選英國吉尼斯世界記錄;2006年6月,女書習俗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老的女書飾品

浦尾村的女書傳人

浦尾村村民都姓胡。據胡氏家譜記載,胡氏於明代遷來浦尾,距今有700多年。過去女書的傳授沒有學校,沒有專職教師,也沒有固定教材,而是靠母傳女、姐傳妹,或親戚朋友相教,習慣上稱她們為自然傳人,她們在當地被稱為「君子女」,近代著名的女書自然傳人就有高銀仙、義年華、胡慈珠、唐寶珍、陽煥宜。而浦尾村女書傳人最多,高銀仙、胡慈珠、唐寶珍等人就是當地人。

浦尾村的明清古建築

在浦尾村我們找到了高銀仙故居。高銀仙1902年出生於上江圩鎮的高家村,21歲嫁給浦尾村胡新明,在浦尾生活了60多年。20世紀60年代,高銀仙與相鄰村子的六位女子結為「七姊妹」,高銀仙為大姐。七姊妹以女書傳情,感情深厚。

尋訪高銀仙故居

晚年的高銀仙因結交姊妹相繼去世,更傾情於女書,常與唐寶珍、義年華一起在浦尾村寫女書、唱女歌、做女紅,留下了數百篇達數萬字的作品,為現代搶救女書做出了巨大貢獻。

胡慈珠則出生於浦尾村,擅長唱女歌、寫女書,她寫的《女書之歌》被收入《江永縣解放十周年志》,成為載入史冊的第一篇女書作品。

這些女書自然傳人為女書的延續發展起到承前啟後的寶貴作用。

浦尾村女書傳承後繼有人

在女書島領略瀟水中央的自然風光和古老文化,離開時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上江圩這個大山裡封閉的小鎮,有什麼法力能推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女性文字?而江永婦女,哪裡來的智慧能獨步世界文字史?解不開的歷史之謎和現實中深厚的女書文化魅力,大概是吸引我們前往江永上江圩的原因。

文 | 陳曉丹圖| 陳曉丹 江永縣旅遊局

(本文原載《湖南旅遊》2018年第2輯)

春天的女書園

tips:江永女書

2006年,江永女書習俗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永女書流傳於江永縣上江圩一帶,是世界上唯一婦女專用文字。女書文字呈長菱形,筆畫纖細,民間叫它長腳蚊字或螞蟻字,所記錄語言是永明土話,用400多字元可以寫出千餘字的韻文。女書採取家傳、親朋相教的方式世代相傳,與婦女婚嫁、節日廟會等民俗活動緊緊融合。

用平和的眼光

打量 這個世界

的 真與偽

在有限的生命里

一意孤行

做有價值的事

微信號:lynndhen1

陳曉丹,資深媒體人,曾先後任職多家媒體

現自由生活家、輕度寫字控

艾源堂養生文化合創人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商業盜用必究?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朋友圈?

評論功能已開啟,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鳳朝陽 的精彩文章:

TAG:丹鳳朝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