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生死試航
1970 年12月,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宋春丹
本文首發於總第863期《中國新聞周刊》
1969年10月,29個「發電人員」來到位於四川樂山夾江縣、對外號稱「西南水電研究所」的909基地報到,被編入第12室。他們身穿深灰色呢子軍裝,腳蹬皮鞋,看得當地人直納悶兒,不知道這些穿著如此精緻又個個沉默寡言的人都是什麼來頭。
其實,這裡是中國潛艇核動力研究設計基地以及核潛艇陸上模擬堆,雲集著國內頂尖核專家和科研人員。基地佔地十多平方公里,一座不冒煙的120米高煙囪直衝雲霄,四面環山,林木高聳密集,外面的視線被擋得嚴嚴實實。山腳下,青衣江滾滾而過,五六米深的江水清澈見底,一到晚上,水裡大量的娃娃魚就像孩子一樣哇哇直叫。
劉潔清、龔徐洲、程文兆、葉正華、蔡祥都在這29人之中。近50年後,他們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了當時的情景。
這29人和分到其他地方實習的7人一起,被稱為「09小分隊」,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艇員隊伍中最早的一批。當時,舷號「1701號」的這艘核潛艇即將下海,面臨一場生死試航。
集結
1969年6月的一天,駐紮在浙江大榭島的南海艦隊32潛艇支隊中,20歲的信號兵劉潔清突然被艇長召見。剛參軍半年的他忐忑不安地去了艇部,被告知海軍來了調令,要調他到青島,至於做什麼,艇長也說不知道。
就這樣,包括劉潔清在內,從海軍三個艦隊的四個潛艇支隊(北海艦隊第2和第12潛艇支隊,南海艦隊32潛艇支隊、東海艦隊22潛艇支隊)以及一個護衛艦大隊挑選的36名尖子集結到了青島。
他們對外稱為「09小分隊」,由五號碼頭常規潛艇部隊代管,只知道將要參與「09工程」建設,並不知道具體任務。伙食標準由原來每天一塊八毛七的潛灶(潛艇兵的伙食),變成了四毛二的大灶,餐餐白菜湯和糙米飯。驟降的伙食標準,讓他們開始懷疑,是不是要離開潛艇部隊了。
幾天後,海軍裝備部部長侯向之和「09辦」參謀李本橋來看望他們,才正式告知,「09工程」就是搞核潛艇。侯向之說:「這是毛主席指示的工程。『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毛主席這個指示需要你們來完成。」
一個多星期後,36人全體搬到了青島的五碼頭潛艇基地,又開始了天天雞鴨魚肉的潛灶生活。
來自旅順的艇長楊璽、來自青島的政委崔桂江陸續抵達。崔桂江愛唱京劇,因為《沙家浜》唱詞「18個傷病員就像18棵青松」,後來有了「36棵青松」之說。
那時,潛艇兵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大部分都是初中生,是一個頗有優越感的兵種,被其他兵稱呼為少爺兵。為了去掉「驕嬌二氣」,36人被送到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鎮栲栳島,參與09基地(核潛艇基地)建設,和工兵一起打炮眼扛石頭,磨練意志,憶苦思甜。
工兵每天要鑿山8小時,其中6小時打山石,兩小時填裝炸藥。裝好炸藥後,人不出洞,低腰抱頭等在山洞拐彎處,爆炸聲響起,煙塵漫天,幾千瓦的探照燈瞬間變成小火苗。等塵土散去,工兵們就衝上去往外拉爆破的石頭。
那時,工兵施工時還採取濕式作業。1969年10月的「一號戰備命令」後,為提高效率,採用了乾式作業,電鑽在岩石上打孔,不再用冷卻水,高濃度的粉塵使一些戰士患上了矽肺,有數據顯示,直接犧牲在施工現場的烈士就有32人。
15天後,體驗生活結束。這段和工兵們同吃同住同勞作的經歷,讓劉潔清終生難忘:工兵的日子太苦了!
9月初,36人到位於遼寧葫蘆島的渤海造船廠參觀了核潛艇模型。木質核潛艇模型是千餘名設計人員和工人歷時兩年多,用廉價木料、金屬、塑料管、硬紙板等建造的1:1全尺寸模型,外殼和內部設備一應俱全。
此後,36人按照各自專業,被派往全國相關研究部門和工廠實習。其中的29名核動力專業人員(後又調來了20多人),分成一迴路、二迴路、電工、劑量和空調5個專業,由楊璽和崔桂江帶領,進入四川落山縣夾江的909基地。
實習
艇員們來909基地時,主體工程剛基本完工,進入安裝和調試階段。
那時,當地關於這個神秘基地的謠言四起,當地村民以為「共產黨在這裡修了大廟」,成群結隊來看。基地只能在核潛艇車間外圍蓋了一些樓房,讓它的外觀更像一座工廠。
用於通風排氣的大煙囪從不冒煙,裡面可以跑汽車,令當地人大惑不解。村支部書記來問基地是幹什麼的,研究所的領導說是做半導體的,並應這位書記要求送了村子兩台半導體收音機。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十里八鄉都來要,研究所應接不暇,還買過當時最好的熊貓牌半導體收音機,100塊錢一台。
每天,彭士祿、李一傳等國內專家和二機部的技術人員在小小的會議室里給29人講課,講授核物理、熱工水力、高等數學、化學、電子學、輻射防護等幾十門學科,課後再實操、模擬演練。
彭士祿是核潛艇動力反應堆總設計師,李一傳是總校對師,核潛艇動力反應堆的所有圖紙都有兩人的簽字。平時,總能在工地看到彭士祿穿著工作服的忙碌身影。李一傳因病摘除一個腎,常引用核部隊的一句行話「我是單迴路運行」,每到一地都會說:「這是我的最後一站,可能走不出去了。」1972年,核潛艇到大連小平島試航,一次從海上返航後,李一傳躺在招待所的床上說:「我可能要留在小平島了。」當夜,他心梗急性發作離世。
核潛艇技術複雜,36人中除龔徐洲和王偉榮兩個高中生外,其他都是初中文化,甚至還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對於連計算尺都不會用的他們來說,這些刻蠟板油印的教科書和輔導資料如同天書,早上一起床,枕巾上全是因焦慮掉的頭髮。
「台上教員講得一身汗,台下官兵聽得汗一身。」教員們絞盡腦汁,試圖將深奧的專業術語講得通俗易懂,比如把原子核的核裂變比作電影散場後奔向四面八方的人流。
一迴路操作員葉正華覺得核物理和自動控制最難學,但他把管路系統摸得很熟,幾十年過去,他至今還能畫出系統圖。
理論學了三個月之後,開始學習安裝、調試、運行等各個環節。
在參與試驗演練時,劑量員劉潔清曾經三天三夜不休息,盯著測量反應堆的放射性變化和壓力變化。反應堆一旦管道破裂,水溢出來的力量比子彈還要厲害,能打透5厘米厚的鋼板。一位科研人員曾問他怕不怕,說新疆試驗原子彈是在幾十公里以外,而這裡離原子彈只有5米。
一年後,實習人員全部合格,無一人掉隊。多數人的體重都掉了一二十斤。
1970年10月,全體人員從全國各實習點趕回葫蘆島造船廠集中,準備接艇試航。
試航
1970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77周歲生日這一天,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
幾十台小車載著核潛艇,沿著鐵軌從葫蘆島造船廠的大廠房開到船台,再運到船塢的一個特大浮箱上,最後將浮箱灌滿水沉下去,裝滿水的船塢穩穩地托起了核潛艇。
艇首扎著一簇巨大的紅花,首水平舵上,八面紅旗一字排開,象徵著「八一」,毛澤東的畫像高懸在潛艇指揮台正上方,畫像下面橫拉著「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的巨幅標語。船塢的四周,擠滿了激動興奮的科研人員和造船工人,高舉著「紅寶書」振臂高呼。
這艘091型攻擊核潛艇首艇於1968年在渤海造船廠開工,是中國在沒有外援情況下獨立設計建造的,所有零部件均為國產。保密起見,每個儀器都有編號。
因為處於試驗階段,這艘核潛艇還屬於國防科委的科研成品,沒有授予舷號,要試驗合格以後才能交付海軍,因此被暫時命名為「1701號」核潛艇,有「09工程」之意。
「1701號」當時有編製108人,即108個崗位。艇員、科研人員、造船廠工人等共計400餘人參與試航。其中,艇員配備了「甲艇」和「乙艇」兩套人馬,考慮到試航任務的繁重性和連續性,試航任務基本上由「甲艇」人員完成。
下海之前,提前在陸上進行了一些試驗。
艙段軍士長郭富群帶領幾個戰士去邯鄲七機部四所,進行核潛艇內空氣調節系統和有害氣體燃燒系統的效果試驗。他們住進模擬核潛艇環境的密封房間,在裡面生活了一個月。密封房間環境十分惡劣,為了得出準確結果,必須和外界大氣完全隔絕,送飯都要經過兩道密閉門。
不久後,郭富群又帶領戰士們去上海,在海軍科研六所做深潛耐壓試驗。這項試驗極為痛苦,戰士們進入密封空間內,用壓縮機往裡加壓。隨著壓力升高,他們頭暈目眩,耳膜被擠壓得疼痛萬分,但都堅持到了最後。戰士於忠文的耳膜被撕裂,終身致殘。
1971年4月,核潛艇進入系泊(即潛艇在碼頭或船塢系泊狀態時)試驗階段。每項試驗完成後,由駐廠軍事代表代表海軍逐項驗收。8月17日,周恩來親自批准核潛艇開始試航。
8月23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開始進行航行試驗。下午5點,水兵解開了系在碼頭上的纜繩,核潛艇在拖輪的牽動下,徐徐離開碼頭,駛出港外。掃雷艦、獵潛艦、打撈救生船、拖船等組成的編隊在渤海灣為它護航。
艇長楊璽請示身旁的試航總負責人陳右銘之後,發出命令:「用核動力前進。」一聲轟鳴,核潛艇的大馬力蒸汽輪機在原子鍋爐產生的蒸汽推動下,開始高速運轉。
1969年8月,第一艘核潛艇部分艇員合影。前排左起:王偉榮、程文兆、龔徐洲,後排左起:郝繼生、劉國順、蔡祥。圖/受訪者提供
核潛艇上的日常
核潛艇上無小事,再微小的差池都可能造成船毀人亡,連上廁所使用抽水馬桶都要遵守嚴格的操作程序。
核潛艇上配有水上廁所和水下廁所。
在水下航行時,只能使用水下廁所。用後的廁紙要投進耐壓的鋼製馬桶。沖廁所時,先啟動開關,用水密氣密的蓋子將馬桶完全密封,打開閥門,讓海水從注水口湧入,開啟高壓吹出系統,把污水吹進大海,再關上閥門,將海水阻攔在外,打開內部閥門,使馬桶潔凈如初。
一次,一個戰友沒蓋好馬桶蓋子就開啟了控制海水進出的閥門,強大的氣壓使大量海水瞬間湧入,帶著污水噴得滿廁所都是,讓大家又是氣又是好笑地清理了半天。
核潛艇在水面航行時,水下廁所不能使用,只能使用位於指揮塔一側的水面廁所。艇員上廁所前要向指揮員報告:「艦橋!我要方便!」然後領取一個牌子。一次最多只能發出5個牌子,這樣當核潛艇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及時判斷廁所內是否有人,能否立即關艙門下潛。
排泄物在中國領海內可以就地處理,但進入公海尤其敵對區,要啟用污物箱。否則,衛生紙等物漂在海面,容易暴露目標。
核潛艇共7個艙室。一艙是魚雷艙,二艙是指揮艙,三艙是負責應急動力的前輔機艙,四艙是禁止入內的反應堆艙,五艙是控制艙即後輔機艙,六艙是主機艙,七艙是尾艙。
每人每天的伙食經費有三塊多,相對其他兵種,標準相當高,有人稱為「買命錢」。算上宵夜,一日供應四餐。但出海時限於條件,食物多是脫水蔬菜和罐頭,很難吃到新鮮蔬菜,麵包和饅頭經常會發霉。
為了分清晝夜,艇上的鐘錶是24個刻度。艇上四班三倒,輪流值班。艇員每工作4小時後,換班休息8小時。
與水面艦艇不同,核潛艇沒有固定床位,哪裡床鋪空了就睡哪裡。兩三間大宿舍,和火車的卧鋪車廂格局類似,每個隔間12張床鋪,長度170厘米,艇員們大多只能蜷縮著睡覺。寬度比火車卧鋪窄四分之一,間距也更窄,只能先伸進一條腿,手扶欄杆再伸進第二條腿,然後把上身送進去。側躺時,身體距離上面的床板只有十幾厘米。
睡滿4小時後必須起來,給下班的戰士騰位置,這樣就有了4小時的個人自由活動時間。船上有單杠、啞鈴等健身器械,有圖書,有8.75毫米微型電影放映機。但長時間的水下航行使人萎靡不振,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心思鍛煉和消遣,領導們有時會強迫戰士們鍛煉。
每天,艇員們都必須做5分鐘的紫外線照射。會議室天花板的一個紫外線燈管打開,大家坐在沙發上,全身脫光,只穿內褲,戴上墨鏡,靜坐5分鐘。
按規定,四艙(反應堆艙)必須隨手關門,快步經過。四艙左側的走廊寬不足一米,上方有一個檢測放射性濃度的探頭,外有金屬罩。一次,身高一米八的程文兆大步流星走過時,一沒留神撞到了金屬罩,休克了半小時後才被人發現,留下了腦震蕩的後遺症。
試航時間一般為兩三天到一星期,根據訓練大綱中的試驗科目決定在水面航行還是水下航行。執行水面航行任務時,水面情況惡劣或遇到大風大浪也不能下潛;執行下潛任務時,則一般在水下100~200米的工作深度航行。
艇員們一般酒量頗豪,因為待遇較高,每周六晚上會餐,都要喝酒,啤酒管夠白酒限量。每次,政委崔桂江都會舉杯:「同志們,舉起杯來,為了我們的事業,乾杯!」
出海時,出於工作需要也時常喝酒。
水面航行時,要有三個指揮員和一個戰士在艦橋值班,艇長、副艇長、航海長、舵信班的信號兵經常到艦橋觀察情況。海面上溫度很低,風力強勁,時常有七八級大風掀起十幾米的海浪,潛艇全部沒入海水之中,多厚的軍服和雨衣都會被打透。
艇員的冬裝軍服是蘇式棉衣,膝蓋外側專門有個裝酒的口袋,上艦橋的艇員會在裡面放進一瓶特供的小綠瓶五糧液,太冷時喝兩口抵禦風寒。艇長楊璽每次進炊事班,拍拍耳朵,炊事員就明白了,取出冷凍的豬耳朵給他當下酒菜。
試航最緊張的階段,龔徐洲的母親病重連發三份電報,他無法回家,只能給母親寫了封信,向她保證了兩件事,一是在任務完成後一定回去看望她;二是按照她的要求在老家找對象,以便在適當時候轉業回家盡孝。
出險
從表面看,潛艇試航順利正常,幾乎沒有發生重大事故,只有內部人才清楚其中的驚濤駭浪。
當時,核潛艇對中國是一片空白,第一艘核濳艇面臨200多項試驗,發生重大事故堪比空難,很可能無人生還。此前,世界上已發生過多起核濳艇事故,死傷極為慘重。
一次,出海試航戰前動員,崔桂江說:「大伙兒都不要害怕,我們有祖國的強大後盾,303醫院把床位都給我們準備好了!」一位軍士長接茬說:「火葬場也準備好了。」
1972年上半年的一天,長達97米的核潛艇在渤海灣做下潛試驗,在水下高速航行時升降舵突然失靈,造成船體大縱傾,眼看還有3米就要撞到70多米深的海底。
千鈞一髮之際,水手長張琳迅速反應過來,馬上手工操作,將水平舵調整到上浮角度。楊璽下達回舵口令,但舵卻卡住,核潛艇以極大的首傾角度沖向海底。水手長張琳報升降舵故障,楊璽下達口令「停車、退三」,同時下令「首主水櫃排水」,艙段軍士長郭富群迅速徒手轉開了二三十個直徑30厘米的大閥門,這種閥門平時成年男子轉動一個都是非常困難的。主機兵龔徐洲立即在後面倒車,艇首迅速抬起。緊接著中間主水櫃排水,再向首水櫃適當注水,保持首尾平衡,直到艇浮到半潛狀態。
近5000噸的潛艇被成功拉回,跳出水面近兩米。
這是一種99%會艇毀人亡的狀況。整個排險以秒計時,猶豫一秒鐘,核潛艇一旦觸底,艇內正在運行的設備就會脫離船體,管道爆裂,上千度的高壓蒸汽湧出,艇內所有人會瞬間變成「拆骨肉」。
劉潔清日後和戰友們回憶此事,很多人已經不記得了,因為類似的險情實在不勝枚舉。大家拍過集體照,政委說是以後立功授獎用,戰士們都覺得不如說是遺像。
1974年的一天上午10點多,一場九到十級的強颱風掀起惡浪,用巨大鋼纜固定在碼頭的核潛艇像要脫韁一樣劇烈搖晃著。
警哨吹響,艇長楊璽下令緊急集合,目標碼頭。全體艇員顧不得穿救生衣,馬上衝過去,像拔河一樣在颱風中搶救潛艇,防止其被捲入深海。
核潛艇不停地與碼頭撞擊,艇舷出現了很多坑凹。無線電戰士羅建華冒著被劇烈搖晃的潛艇擠成肉泥的危險跳下去加固碰墊,海浪把他整個人拋到兩米高空。艇上的30多條纜綳斷了很多,一旦打到人,就會把人攔腰打斷。
一直到下午近六點,風靜浪止,大家身上傷痕纍纍,鋼纜上血跡斑斑。葫蘆島造船廠的師傅把碼頭的柱子重新焊上,把纜繩系好,疲憊不堪的艇員們才終於回到基地。
在龔徐洲看來,這些驚心動魄的場景不比抗震救災遜色,但出於保密原因從未見諸報端,更沒有機會立功授獎了。
遵照周恩來關於試驗「分階段」進行的指示,從1971年開始,到1974年交艇,核潛艇分3個階段出海26次,進行各種試驗近200項,反應堆運行數千小時,主機運行數百小時,累計航程6000多海里,在各項試驗中獲取千萬個技術數據,完成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試驗試航任務,初步制定了第一部《核潛艇訓練大綱》。
1974年8月1日上午10時許,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交艇命名儀式在渤海灣畔舉行,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宣讀中央軍委命令:現決定,將該艇命名為「長征1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並授予軍旗一面。
那天,龔徐洲在艇上擔任值日官,主持了軍旗升旗儀式。這是中國核潛艇第一次升起八一軍旗。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程文兆作為海軍戰士代表在大會上發了言,他說:我們愛護核潛艇,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
聚首
1701號核潛艇交付海軍後,在小平島又試航了幾次,於1975年開到青島09核潛艇基地。
那時,基地很荒涼,沒有樹沒有水,這177名艇員除去部分複員轉業外,全部開始參與最初的基地建設,建水庫、蓋蓄水池、種樹、蓋水兵樓。
時間到了2015年,09核潛艇基地已是綠樹成蔭,到處是潔白的水兵樓。
這一年,聲納軍士長石松山和程文兆在青島召集了為期三天的首次聚會,130多人到場,幾十年後再次相聚,相擁而泣。依然是水兵特有的會餐,大家豪情不減,酒量不減。
為了實現當年對母親的承諾,龔徐洲放棄了部隊首長在北京給他介紹對象的機會,又放棄了繼續去院校深造成長為艇長的機會。
因幹部編製有限,電工班班長張友發未能提干,複員回到老家福建東山務農。後來,他承包了十幾畝地荔枝,收成好一年毛利大概四萬塊,蓋起了一座三層小樓,院子里種滿了花,對生活很滿意。
程文兆後來被提拔為副艇長,又調任09基地後勤部部長,大校軍銜。1968年入伍的艇員中,程文兆是軍銜最高的,在核潛艇上服役時間最長的。
2018年,程文兆、龔徐洲、劉潔清、張友清代表戰友到中央電視台《等著我》欄目錄製了節目。此時,「36棵青松」已有9人去世,其餘26人都有聯繫,唯獨機電長庄永元下落不明。節目錄製的那天,大門緩緩打開,從中走出的是庄永元的兒子,他們才得知,庄永元已於2015年因病離世。
值班編輯:俞楊
※為什麼球迷的宵夜都是肉?
※世界盃像狩獵,C羅比梅西更適應它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