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古人如何出門旅遊

看古人如何出門旅遊

如今想要出門旅遊,拿出手機訂張機票,選家酒店,心細的驢友再做個攻略,基本用不上多久,一個旅行計劃就能完美製定下來。如果打算出國旅遊,無非再辦個簽證,多道手續。看到這,有朋友不禁要反駁我:「說得真輕鬆啊,你去做個攻略試試!」,沒錯,自從看了古人如何出門旅行,覺得我們現代人去旅行簡直輕鬆的不要不要的。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是如何出門旅遊的呢?

難點一:行李、住宿及盤纏

如果我們要出門旅遊,一個行李箱,最多再背個包,已經不能再多了。帶些什麼東西呢?身份憑證(身份證、護照等)、換洗衣物、用品、手機電腦充電寶,愛學習的再帶本書。我能想到的就這些,歡迎留言補充。只要不是出去搞大規模代購,我覺得20Kg的行李額基本用不完,旅行本應輕裝上陣。

再看看古人,首先強調一點,電視劇中那樣的客棧,古時基本不存在的,電視劇都是怎麼好看怎麼來,現實有照片可考的清代客棧,基本上都是這樣——

至於大眾百姓,路邊客棧通常都比較簡陋,對於他們來說,有的住才是最重要的。那些急於趕路的旅人,通常就在客棧周邊休憩打尖。寄宿寺廟,夜宿船家也在所難免。

至於一些經商之人,其住宿條件比普通百姓也好不到哪去。可能有朋友不理解為什麼商人住的客棧也這麼簡陋?因為自古商人的社會地位一直都很低,直到明清才有所改善,因此可想而知,明清之前商人出遊住宿條件也是非常有限。

要說古時客棧最高端的,當屬驛站。驛站是供給官方傳遞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休息的地方,會有專人負責餵養、更換馬匹。其安全係數也相對較高,畢竟弄丟軍情文書,可是重罪。

//////////

說了這麼多,你也應該知道了,這種住宿環境,基本上要求住店客人自備洗漱及床上用品的,乾糧也不可或缺,甚至連夜半如廁,都要自備夜壺[1],為了自身安全考慮,刀斧也會被古人作為出門必備工具納入行囊。所以說,古人決定出門的那一刻,就要把換洗衣物、床單被褥都準備好,雜七雜八大包小包,想想就頭疼。可能有人會說,錢能補拙啊!要知道,按照米價折算,古代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現在600—1000塊錢左右,路費和食宿都得盤算好,你還得備點零錢,也就是銅錢,1000個銅錢是一兩銀子。要是自費去個遠地兒,光錢的重量問題都能累死一個倆。宋朝之後有了紙幣,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通貨膨脹,通行範圍小,拿銀票基本出不了省。哎……還是省省吧。

難點二:交通

現代人出行真是方便,動車高鐵密如網,即便跨越多省,也能朝發夕至。出租下來乘飛機,飛機到了乘出租,輕鬆實現點對點。交通不再成為出行的困惑。

古人則不同啦!古人出門首選水路,即便會繞路也是優先考慮水路。為什麼呢?首先是水路相對愜意,沒有騎馬坐車那樣顛簸,還要翻山越嶺。其次,水路也相對安全,不用擔心被山賊打劫,也不用擔心被猛獸襲擊。至於馬車這種奢侈的路上交通工具,配上三五保鏢,多是有錢人的選擇。當然水路對乘客自身的要求也就相對提高,比如不暈船、會水。文人雅士通常都選擇水路出行,有詩為證——「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聲」、「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等等。等等,最後一句好像不太對勁...

難點三:做攻略

現代人出門旅遊都喜歡做攻略,力圖花最少的錢,玩最多的景點,不走冤枉路。發達的網路和社交平台,給計划出門的朋友提供了不少便利,看別人怎麼玩,看別人怎麼說,已經成為出行前擬定攻略的重要參考。

那麼古人呢?沒網沒手機,看什麼?——書!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古人是把旅遊與讀書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的,把旅遊也當作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重要途徑。那麼古人出門前通常會讀(帶)些什麼書呢?比如《山海經》、《水經注》、《徐霞客遊記》等,這些堪比攻略的書,配上《千金藥方》、《傷寒雜病論》,這些醫學書籍,頓時感覺用知識武裝了自己,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們獨自出門啦!

難題還有很多??,比如有些朝代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稍稍走遠一點,不報備官府衙門的話,就被當作「流民」,農業為主的年代,脫籍可是重罪。所以古人要遠行,都得和官府打個招呼,拿到批文才可以出門暢玩。如果像玄奘那樣出(xī)國(tiān)求(qǔ)學(jīng),還得辦理通關文牒,估計這就是護照最早的雛形吧。

至於古人出遊的目的?,太平盛世當然是為了遊山玩水,肆意暢快。戰亂時期,多數是為了躲避戰亂。古人還有個愛好就是出去旅遊好寫詩,從詩中不但能體會詩人寓情於景的內心情感,亦能反應時局。比如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倜儻不羈,又如杜甫「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表達出來對國事的傷感,說白了就是國家都已支離破碎,看什麼都不順眼。當然還有一類古人,是被貶官發配到邊疆,比如蘇軾就曾被幾度貶官,顛沛流離。試想如果蘇軾仕途一路順風順水,又怎能留下千古佳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2]這樣的佳句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1]夜壺,古時也稱作「虎子」。

[2] 公元1076年,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於中秋,思念其胞弟蘇轍,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4月版。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傑游假期,免除您的行前煩惱

提供量身定製服務

關注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傑游假期 的精彩文章:

扒一扒中國人眼中的戰鬥民族

TAG:傑游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