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的種子 居然可以嗑嗑嗑嗑嗑?
中國人民打小就擁有一樣特殊技能,那就是嗑瓜子。這項技能流傳了上千年,到今天依然流行不衰,從國家元首,到三歲小孩,沒人不會嗑瓜子。
毛爺爺愛嗑瓜子
黛玉妹妹也要嗑瓜子
康熙爺夜裡神傷,要嗑會兒瓜子
聊八卦豈能沒有瓜子?
圖片來自:《太子妃升職記》
大家口味都不一樣,愛嗑的瓜子當然也不同。雖然我不知道毛爺爺、黛玉他們都喜歡嗑哪種瓜子,但除了最常見的西瓜子、葵花籽和南瓜子以外,我知道還有一種瓜子很好吃!
它就是:吊瓜子。
鹹味吊瓜子
在過去,吊瓜子可是大家公認的黃瓜種子。咦?是我們今天吃的那種黃瓜嗎?如果不是,那它倆的名字為啥一樣?繼續往下讀你就知道了。
朝綱敗壞,關王瓜什麼事?
話說當年,已過不惑之年的劉伯溫,終於第三次又回到了蒙元朝廷當官。其實他自己心裡清楚——要不是當時亂象四起,怕是不會有人提議再度任用他。
圖片來自:《神機妙算劉伯溫》
劉伯溫是個大才子,不光精通詩文,而且在兵法和天文學方面也都頗有建樹。
但是他本人性格剛正不阿,一直拒絕跟同事們同流合污,所以之前兩次當官時,屢屢遭小人誣陷。
就連這第三次當官,其實都是當時任浙江宣慰副使的石抹宜孫幫他爭取來的。石抹宜孫十分愛惜劉伯溫的才華,於是屢次舉薦,最終才幫他謀到了元帥府都事的職位。
石抹宜孫為人清廉正直,愛讀書作詩,跟劉伯溫特別合得來,二人經常作詩唱和。劉伯溫屢出奇謀,幫石抹宜孫平定戰亂。這段時光,是劉伯溫最開心的日子。
然而萬萬沒想到,劉伯溫又雙叒叕一次被小人算計了,還被扣了個「有傷朝廷之仁,擅作威福」的罪名。所以他給石抹宜孫寫了首詩,詩里說:
「
「嘆息笙歌舊亭館,
壞垣叢棘老王瓜。」
」意思是說現在朝綱已經破敗不堪,但大多數人仍然迷戀於鶯歌燕舞之間,根本不知廟堂都已經遍布荊棘,爬滿了王瓜的蔓藤。
王瓜自先秦時即用來描繪破敗蕭然
王瓜才是真「黃瓜」
劉伯溫詩里提到的「王瓜」,並不是「王婆賣的瓜」,而其實是栝(guā)樓。
栝樓在先秦時名叫「果蠃(luǒ)」。《詩經》里述說遠徵士兵對家鄉的思念,是這麼說的:果蠃已經結出了果實,藤蔓爬滿屋檐;土鱉在屋裡爬來爬去,蜘蛛網掛上了門框。
栝樓的果實
李時珍是這樣解釋「果蠃」這個名字的:「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是說「蠃」和「蓏」都念「裸」,這種植物既可在地上蔓生,又可攀附樹木,無論在樹上還是地面都能結果,由此得名。
後來念著念著,「果蠃」被慢慢念成了讀音相似的「栝樓」、「瓜蔞」。
栝樓植株
栝樓的果實差不多有兩個拳頭大,熟了之後是黃色。因為「王」「黃」倆字讀音有點像,所以古時候大家基本都把栝樓叫做「黃瓜」。
圖片來自:《武林外傳》
哎?原來栝樓才是最早的黃瓜,那現在我們整天吃的黃瓜是怎麼回事?
不好意思,你現在吃的黃瓜,其實原名叫「胡瓜」,是張騫通西域時才帶入中原的。五胡十六國時,它生生搶了栝樓的別名,改叫黃瓜至今。
原來的「黃瓜」
現在的黃瓜
全能栝樓,種子好吃花好看
還沒完全熟的栝樓果實
栝樓果實還沒成熟時是青色的,熟透了就會變成黃色,舊時民間都有吃栝樓果實的習慣,而且果實入葯,還有清熱止咳的作用。
栝樓的根也可入葯,叫做「天花粉」,除了能解毒消腫外,還是古人經常用的引產藥物。
天花粉
相傳燕趙之地的姑娘們,在冬天又干又冷的時候,會把栝樓的果實種子搗爛成漿,塗在臉上,稱為「佛妝」,塗好後一直不洗去,一直等到春天來了才洗掉。面部因此得到保護,變得潔白如玉。
聽著就不靠譜,你別瞎嘗試啊。
現如今沒什麼人吃栝樓的果實了,倒是裡邊的種子,成了八卦娛樂的標配好零食。
切開的栝樓果實
等到栝樓種子成熟,攤開晒乾,備好八卦零食小板凳,然後就可以正式開始嗑瓜子了。
栝樓的種子,比常見的西瓜子、南瓜子要小一點,我們一般叫它「蔞瓜子」或者「吊瓜子」。
雖然嗑起來有點辛苦,但是,特別香
除了瓜子好吃,栝樓的花還特別好看——五枚白色的花瓣,居然都有細長飄逸的流蘇!
栝樓花在傍晚開放,第二天就會被太陽曬得打蔫兒。不過栝樓是非常易栽易活的植物、喜歡的話可以栽種試試,這樣夏秋時節的夜晚,你就可以賞花啦。
栝樓的花,仙氣飄飄
TAG:花鳥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