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花賞心系列——萬木之公的松樹

聽花賞心系列——萬木之公的松樹

萬木之公的松樹

打開一個視角,領略傳統文化。

大家好!這裡是喜馬拉雅FM,我是小燕子。今天要和您分享的文字來自《植物文化賞析》--《萬木之公的松樹》。

松樹是地球上迄今為止存活最長的木本植物之一,幾乎見證了地球自有生物以來的整個歷史。其挺拔直立的樹身,高聳入雲的樹冠,都顯示出莊嚴崇高之美,在園林設計中更有無園不松之說。

松樹很早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歌頌的主題之一,人們在培育松樹、使用松樹和欣賞松樹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思想內涵。

在上古時期的神州大地上,水資源豐富,河流星羅棋布。人們出行尤其是去稍遠點的地方,渡水是必不可免的。所以,舟是常見的生活必備品。在3000年前,松樹是人們做船的主要用材,柏樹是做槳的主要用材。

2000多年來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禮制極為嚴格。所以,帝王陵寢多植松樹。宗廟是一個家族存在的標誌,所以古人很重視宗廟的建築,松柏質地堅硬精良,且經久不衰,所以成為建宗廟首選的木材。《禮記》中說:「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候半之,樹之以柏……」。由於柏樹森森是宗廟和墓地的主要樹種,所以,柏樹離開了人們生活起居的地方。而松樹以其乾性通直、其冠如傘、冬夏長青而廣泛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現在我們也常能看到王公愛松的例證:如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東陵和西陵等皇家建築使用的也都是松木,其中栽植的也多是松樹。

另外,古人注重「綠竹繞宅,青松掩映」式的家居風水選擇;又喜歡冬日梅花火紅與幽香。所以,松竹梅不由自主地走到了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

《論語》中記載孔子隆冬時節看見萬物凋零,唯有松柏蒼翠依然,於是感慨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借松耐歲寒表達了自己堅定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君子品行操守,後人也多以此句比喻只有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才能發現一個人的真正品格。顯然,松自古就是詩人們特別推崇的象徵人的品性的高貴樹木。

「德不孤,必有鄰」是孔子對君子的著名論斷,同樣它也適應在松樹上。比如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後人就推斷,為什麼不單說松樹或單說柏樹,而非要放在一起說呢?這正是暗涵了「德不孤,必有鄰」的意思。

同樣,在1960年前後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中國內外交困,陳毅元帥作為外交部長胸懷祖國命運,肩負民族重託,既不能喪失原則和立場,向各種反華勢力妥協;又要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迎接國內的困難。在這種背景下,陳毅元帥寫出了著名的詩篇《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作者借物詠懷,表面寫松受到了大雪的暴虐和壓迫,其實是寫人民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寫那個特定時代不畏艱難、雄氣勃發、愈挫彌堅的精神。

《詩經·小雅·天保》中有「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句是作者對長者的祝壽之辭,詩人祝福主人公,希望他長壽:如月亮那樣清明常駐,像初生的太陽那樣蓬勃而永久。更願壽如南山一樣永遠不老,如同松柏一樣長青茂盛。永不虧損也永不崩析,幸福官祿代代能繼承!這是以松比喻人們長壽最早的記錄。之後,松樹便成了喻人長壽的象徵,「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更是成了家喻戶曉的祝壽聯。同時,松時常與鶴為伍。在古人心目中,鶴是出世之物,高潔清雅,帶有飄然仙氣,而仙物自然是長生不老的。所以將兩仙物合而為一,寓意松鶴延年,高潔長壽。其中,清代僧人虛谷的《松鶴延年》圖最為著名。也有畫家在畫松鶴延年時,畫兩隻仙鶴,一動一靜,寓指夫妻長壽百歲,相伴永遠,吉祥安康。

松樹不僅有高大耐寒的精神形象,還有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常被古人稱為「神仙物」。

《本草經疏》記載,松子「味甘補血,血氣充足,則五臟自潤,發白不飢。仙人服食,多餌此物,故能延年,輕身不老」。人們也稱松子為「仙人食」。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民間就開始有了「萬千採食松子」的習慣;松針茶富含蛋白質、抗菌素、葉綠素、氨基酸和多種微量礦質元素、多種維生素等;能有效地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增加血管彈性,使人體達到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增加人體免疫力,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松花粉含200餘種營養成份,被譽為微型天然營養庫,可有效提高人們的免疫調節能力,甚至有疫苗佐劑作用,有調節血脂血糖及銅鋅代謝以及抗衰老、抗氧化、抗疲勞、抗炎症等功效。

樹大生風,風送其聲。松樹針葉蓬鬆不兜風,風過針葉不耗能。所以,松林比闊葉林中的風速要快,象針從空氣中划過一樣容易產生嘯叫聲,可謂是松濤陣陣攝人心魄。

古時候人們就開始關注松風的神韻了,秦漢時就有古琴曲《風入松》。遺憾的是古曲失傳已久,無從聽得。新《聽松》曲是我國近代著名民間盲人音樂家、琴師阿炳在抗日戰爭時期所創作。在江蘇無錫太湖旁的惠山,有一處古老的「聽松石床」景觀。這張石床是一塊古銅色的巨石,石面平坦光滑,偃卧休息時,便聽得陣陣松濤聲,故稱「聽松石床」,俗稱「偃人石」。石床一端鐫有「聽松」二字,字跡端莊清秀,圓潤和諧,為唐代著名書法家李冰陽所書。

松風之聲不僅影響了音樂,松風的氣勢也造就了書法名貼。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黃庭堅與友人同游鄂城樊山,途經松間一閣,夜聽松濤而成七言詩一首,題名為《松風閣》。《松風閣詩帖》是其傳世作品中最負盛名的書帖,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精品。此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現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山因為樹,平凡突兀中透出嫵媚靈秀;樹因為山,柔弱纖細中顯露挺拔剛強;山滋養樹,樹肥沃山,山樹相依,樹在山的懷抱里風姿綽約,山在樹的陪伴下偉岸堅韌。沒有樹的山平淡乏味,離開山的樹羸弱孤獨。山樹相依風景歷歷,氣象萬千連理天成。古樹更是名山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松樹「堅貞不屈、挺拔向上」的特性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性符號。所以,在全國各名山大川里都有關於松樹的美麗故事傳說。

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兩游黃山。他讚歎到:「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還為黃山留下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黃山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黃山之奇奇在何處?大概是緣於黃山「無石不松,無松不奇」的魅力吧。現在人們談到黃山,首先想到的也是黃山松。一棵高不盈丈的黃山松,往往樹齡上百年,甚至數千年,雖歷風霜雨雪卻依然永葆青春。因有黃山松,黃山才有了「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稱於世的四絕,也才有了霧淞映映、松濤陣陣等人間仙境的自然奇觀。

在黃山上最著名的是懸崖邊上的三大名松,即「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其中,迎客松的名聲更為響亮,它一年四季都保持著古樸青蔥,像一位身材偉岸、飽經滄桑的長者。在樹榦中部,有一根枝杈平伸出去,好像一個熱情好客的老主人張開雙臂,歡迎客人的到來。現在,黃山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屹立在黃山風景區海拔1670米處的玉屏樓青獅石旁。遊客每到到此,定然遊興倍增,引以為幸,紛紛攝影留念。

黃山迎客松成名後,人們在其它地方相繼發現與其相像者,同樣命名為迎客松。如泰山迎客松、廬山迎客松等。甚至一些苗圃的園藝師也根據黃山迎客松的形狀專門培育迎客松樹苗,以供人們在園林建設中使用。

給您一個視角,領略傳統文化。感謝大家的收聽。願我們共同成長。下次節目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植明 的精彩文章:

TAG: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