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徽這個地方, 不讓人死後立即「入土為安」,而是拆了棺材,只要骨頭不要肉

安徽這個地方, 不讓人死後立即「入土為安」,而是拆了棺材,只要骨頭不要肉

原標題:安徽這個地方, 不讓人死後立即「入土為安」,而是拆了棺材,只要骨頭不要肉


中國舊時講究的是「入土為安」,人去世之後,家人要找風水寶地,然後葬下去,然後就等天人感應,祖宗保佑了。


但是,在中國一些特別的地方,還有改葬之說。比如在安徽的安慶岳西縣,這個地方的人死了之後要葬兩次。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介紹這個過程。


人正常死亡後,家人用薄木或木疏鬆的材料為棺,找一處空地,淺淺理入土一二尺,目的就是為了讓屍體迅速腐朽。

因為好事逢雙,喪事逢單,等到三年之後,選一個良辰吉日,子孫去將棺材挖出來,仔細觀察。


如果發現肉都腐爛掉了,那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如果沒有,那就再放兩年,等到五年後。


一般來講,放到潮濕的野外,五年肯定會變成骨頭,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第二次下葬。


首先通知親友,宛如剛去世時一般。


親友來後,打開棺木,開始分揀裡面的骨頭,由專門的風水師處理骷髏。

將屍骨腐肉洗凈,把散開的骨頭都找齊,用線把脊柱穿起來,


全程必須要用傘把頭骨遮住,不能淋雨也不能曬太陽,最後還要在骨頭上抹一層油。


然後將骨架按坐姿置骨架於高約二尺,直徑一尺的陶制陶瓮內,俗稱陶瓮為"金壇",稱裝骨於金壇內因為"撿金"。


金壇內以硃砂灑於骨上,並書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封蓋深埋於家族墓地,立墓碑。


如非正式死亡或夭亡者,亦作二次墓,但不"撿金",也不立碑。

這樣,才算正式下葬,這稱為二次葬。


二次葬是復葬形式之一,多是中國閩南人、壯族人和部分廣府人及客家人、浙南人的葬俗,為什麼安慶岳西縣也有這樣的葬俗呢?



這個原因,就是移民。

元末明初,戰亂頻繁,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口銳減,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開始大移民,例如將山西的人移到河北河南等地,把江西的人移到湖南等地。


從歷史角度而言,這可能是朱元璋最英明的決定之一,這對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發展經濟、開發邊疆、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遷徙長達50年之久,涉及812個姓氏,遷往各地的移民後裔,數以億計,堪稱再造了中國。


可就當時而言,有多少人願意背井離鄉,離開故土呢?


時至今日,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區仍流傳著一句民謠: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祖輩相傳,婦幼皆知。


據記載,安慶這個地方的人就是從江西瓦屑壩移民過來的。


若說山西等地人民不願意移民,那江西百姓就更不願意了。


江西可是個好地方,布袋口,歷史上受戰亂影響最少,但沒辦法啊,皇帝要移就得移啊。


雖說移過去了,但這些人心裡還是有著念想,想要回家鄉,就是死了,也要歸葬祖墳。


湖南同樣有這樣的情況,不過,湖南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出遠門(如雲貴地區)做生意的人身上,


他們死後,因為經濟上有實力,人身也有自由,所以採用搬屍的方法,這才有了湖南趕屍匠。


安慶的人沒辦法趕屍,只好停屍,寄希望於皇帝改變政策,可以回遷故里。


可等了十年、二十年,等了一代又一代人,政策沒有變,在新土地上安穩生活的他們,想回去的心也沒有那麼迫切了。


不回去了,那就不停屍,好好入土為安吧。


這樣一來,這種二次葬就流傳了下來。


可能這裡的一次葬是為故鄉,二次葬是為了第二故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臉 的精彩文章:

瞧蔣介石不爽退黨,在井岡山不爽退黨,在大陸他是國民黨的黨魁,宋慶齡也要尊稱先生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