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直門上的大腳印

東直門上的大腳印

原標題:東直門上的大腳印


北京有句老話兒叫: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就是說北京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皇城四座。不過呢,外城並不是與內城同時建的,而是明代嘉靖年間後修的。那麼對於內城九門,最先修建的是哪座您知道嗎?按照民間傳說,東直門是第一座建成的城樓,是其他八門的「榜樣」。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按照我國的傳統,在東西南北四方向中,東為上,北為上,所以要打位於東北方向的城門開始修起;也有人說,東直門是內城的「樣樓」,是最先建造的,其他八門以此為參照。話說當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要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皇城,而內城是皇城外圍的一道防線,必須也得重視。所以成祖下旨:內城不但要修得堅固,而且城門要高大氣派,以顯示我大明朝的國威。具體要修城什麼樣兒,其實朱棣心中也沒個標準,只是說城樓要高九丈九,因為九乃陽數之極,象徵九五至尊,而且要飛檐峭壁,總之要高大雄偉。



修建皇城那可是大事,天下的能工巧匠彙集北京,大家連夜開會研究,畫了一張圖給皇帝龍目御覽。朱棣看後還算滿意,但是提出要先建一座「樣樓」看看效果,如果合適,再按照這個樣子建築其他城門,並且限定了工期,到時修不完,所有工匠一律殺頭。樣樓的地址選在了城牆東北側,大家按照圖紙緊鑼密鼓的開始施工。試想,在沒有大型起重設備和現代化施工機械的年代,如此高大的城樓全靠人工,其難度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建起了第一層城樓,用二十四根大木為柱,支持整個城樓的重量,中間是前後開門的大殿,雄偉的氣勢已經初露端倪。但是當下面起斗拱、上面建樓檐時,升起來的斗拱怎麼都不平,無論怎麼看,東北角都要高一點兒。要是拆掉重建,時間已經不夠了,耽誤了工期可是要誰也活不了的呀!工匠們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釘椽子,心中存著一絲僥倖:也許釘完椽子就看不出來了。結果讓大家失望了,椽子釘好後,東北角的樓檐高出一截的情況更明顯了。這可真是奇了怪了,明明量好的尺寸,怎麼會高出一截兒呢?



皇帝可是要來親自驗收的,驗收通不過,大家一樣掉腦袋。負責的工頭兒、施工的師傅、連監工的官員好幾十人圍著看,可誰都沒有主意,大傢伙兒急得直冒冷汗,有人想到馬上要殺頭,甚至直掉眼淚。一時之間,施工現場死一般的寂靜。正在這時,突然人群中跑出一個人,只見他快速的順著柱子爬上斗拱,把大家嚇了一跳,城樓這麼高,要是掉下來不摔死也得重傷。工頭剛要出言斥責,只見這個人雙手一扒檐椽已經翻上了樓檐,朝著東北角的一根椽子重重的踩了一腳。然後飛一般的下了城樓,消失在人群中,在場這麼多人,居然沒人看清他的模樣。



工頭扒開人群再找,此人是蹤跡不見。大家議論紛紛,突然不知道誰喊了一句:「快看,東北角不高了。」眾人抬頭一看,只見樓檐變得齊齊整整,再也不高出一截了,只是椽子頭兒上,留下一個黑乎乎的大腳印。人們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一起往城外看去,一條黑影向東走去,轉眼間就不見了。樣樓終於修建好了,皇帝親自來查看,很是滿意,讓大家按照這個樣式修建其他城門。由於此門位於城牆東側,瓮城又是直角,因此定名為東直門。後來,大傢伙兒都說,是魯班爺顯聖,幫助大家來修樣樓,救了眾人的命。


為了紀念魯班爺,城樓上的大腳印沒有擦掉,一直保留著。此後凡是進京來謀生的匠人,都會先到東直門瞻仰這個大腳印,祭拜祭拜魯班,以求祖師爺保佑能在京城立足,掙口飯吃。後來東直門拆了,城樓沒有了,大腳印自然也就隨之消失了,只有這個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當然了,傳說就是傳說,魯班是春秋時期的人,不可能活到明朝,雖然被中國工匠奉為祖師爺,但是顯聖這事兒恐怕不科學。而且東直門也並非明朝初建,而是元大都時期的崇仁門,只不過在明初加以修繕,並改名東直門。

註:插圖及封面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北京四九城 的精彩文章:

老北京傳說——一僧一丐助修北京城!
神仙每年打這兒過,所以才叫「神路街」!

TAG:老北京四九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