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傅嘏提出滅吳長遠方針,可惜司馬師不聽,諸葛恪因此揚名天下

傅嘏提出滅吳長遠方針,可惜司馬師不聽,諸葛恪因此揚名天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傅嘏傳》,時間是在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主人公名叫傅嘏。原文如下:

孫權自破關羽並荊州之後,志盈欲滿,凶宄以極,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圖大舉之策。今權以死,託孤於諸葛恪。若矯權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內齊慮,有同舟之懼,雖不能終自保完,猶足以延期挺命於深江之外矣。而議者或欲汎舟徑濟,橫行江表;或欲四道並進,攻其城壘;或欲大佃疆場,觀釁而動:誠皆取賊之常計也。

然自治兵以來,出入三載,非掩襲之軍也。賊之為寇,幾六十年矣,君臣偽立,吉凶共患,又喪其元帥,上下憂危,設令列船津要,堅城據險,橫行之計,其殆難捷。惟進軍大佃,最差完牢。兵出民表,寇鈔不犯;坐食積穀,不煩運士;乘釁討襲,無遠勞費:此軍之急務也。昔樊噲原以十萬之眾,橫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今欲越長江,涉虜庭,亦向時之喻也。未若明法練士,錯計於全勝之地,振長策以禦敵之餘燼,斯必然之數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自從孫權殲滅關羽奪取荊州後,他感覺目的達到了,慾望滿足了,兇殘暴虐達到了頂點。因此,宣文侯(司馬懿)制定了長遠的應對之策。如今孫權已死,將太子託付給諸葛恪。如果他能糾正孫權時期的殘暴,放棄虐待百姓的政策,百姓的災難消除,就能偷安一時,內外一心,同舟共濟,雖然不能永遠自保成功,但在長江對岸苟延殘喘還是沒有問題的。

如今有人提出要乘船過江,縱橫馳騁於江南;又有人認為可以兵分思路齊頭並進,進攻他們的城池和防禦工事;還有人主張在邊界地區大規模屯墾,伺機而動。這都是攻擊敵人的正常策略。然而,自從與吳國開戰,前後已有三年時間,我們都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說明我們的力量並不足以使吳國屈服。

東吳軍隊侵犯邊境,已經有六十年時間了。他們偽立君臣,吉凶與共,加上最近又失去君主,上下警惕。加入他們將戰船布防在重要港口,堅守城池,佔據險要地形。那麼,我們渡過長江、馳騁於江南的計劃就難以成功,只有大規模進行屯田比較可行。軍隊在百姓的外圍,敵人搶不到百姓的財物和糧食,軍隊可以就地解決糧食供應問題,不需要進行長途運輸,這也是當務之急。

當年樊噲提出動用十萬大軍襲擊匈奴,季布就當面批評這一計劃的缺陷。如今想越過長江,進軍到吳國的腹地,與當年樊噲的計劃一樣。不如意嚴明的軍紀操練士兵,施行萬全之策,長遠計劃對付敵人,這才是取勝之道。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志盈欲滿」,意為志向實現,心滿意足。這也是由傅嘏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這則三國成語故事發生在東吳開國皇帝孫權病逝之後。當時當時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人紛紛上表,請求對東吳展開進攻,尚書傅嘏對此卻表示堅決反對。他認為曹魏的軍事力量雖然強大,但並不足以滅亡東吳。

因此,他上書給司馬師,指出只有展開大規模屯田,保證軍隊的糧食供應,進一步增強軍隊實力,之後才可對東吳發動攻勢。只可惜傅嘏的建議並沒有得到司馬師的採納。到了第二年正月,司馬師下令征南大將軍王昶出兵伐吳,結果遭遇慘敗,這便是著名的「東關之戰」,諸葛恪也因此戰揚名天下。

參考書籍:《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三國謀士系列之一六三:諸葛瑾首次領兵,為何遭到眾多非議
三國謀士系列之五八:文壇領袖散布失敗言論,遭到荀彧駁斥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