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再讓我生二胎了,我生不起

別再讓我生二胎了,我生不起

作者|張夢真、陳良賢

設計師|趙鵬

來源|網易數讀

ID|datablog163

1990年,「超生」還是個熱門話題。

黃宏和宋丹丹將經典小品《超生游擊隊》搬上春晚舞台。「走一道,生一路,過一站,生一戶。」為了生個男孩,已經育有「海南島」、「吐魯番」和「少林寺」的孩子媽懷著第四胎「OK撒有那啦」逃亡在超生的路上。

在城市的街頭巷角,超生的人背著孩子,拎著家當奪命地逃,身後超生罰款偵緝隊的紅袖章小腳老太太卯足勁地追。

然而,20多年後的今天,事情的進展卻剛好顛倒,政府頻頻催生,小兩口卻望「兒」卻步了。

政府催生,鼓勵「造人」

推繩子效應,即拉拽繩子很容易,但你想讓它反方向運動,無論怎麼推,都白費力氣。

經過幾十年嚴格的生育抑制,曾經的「只生一個好」,在進入21世紀後,變成了各種人口問題的集中爆發,人口形勢急轉直下令人措手不及。

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22。隨後,人口統計專家對普查數據進行了修正,以瞞報、漏報之名將原值提升至1.8 。

2016年03月10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寫有計劃生育宣傳標語的土牆。 / 視覺中國

2010年 「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總和生育率再創新低,只有1.18,修正後也僅在1.5左右。依然遠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所需的2.1以上的總和生育率。

人口形勢仍在惡化,但最新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17)》卻直接將反映生育現狀的「育齡婦女分年齡、孩次的生育狀況」重要數據刪除。這是2004年以來,政府第一次刪除有關生育率的數據。

在不斷的推倒、修正、甚至遮掩的過程中,中國最新的總和生育率究竟是多少,至今依然迷霧重重。但可以肯定的是,政策的風向早已改變。

中國政府放開生育已有近8年的歷史。從2011年開放「雙獨二胎」到全面放開「二孩」,8年來人口政策的激勵下,新生人口緩慢增加,並沒有出現預想中的「嬰兒潮」。2017年全面二胎政策實施的第二年,新生人口數較2016年降低63萬,出現負增長。

巨大的人口壓力倒逼出了一些生育福利政策。

「全面二孩」放開之際,鼓勵二孩的配套政策相繼落地,31省陸續修改地方條例,產假長度普遍被延長至158天以上。

2017年,多市增發生育補助,如石河子市轄區內生育二孩(不含領養)的家庭,可領取順產500元/戶、剖宮產1000元/戶的住院分娩補助。此外,在二孩0-3歲期間,每戶還將給予適量奶粉補貼。

但大部分省市的鼓勵制度僅僅停留在延長產假、增發補助上。目前只有人口形勢嚴峻的遼寧,除了延長產假、發放津貼補助外,準備在生育鼓勵政策中真正觸及住房、幼兒教育、家庭稅收、社會保障等核心層面。

與國外相比,小巫見大巫

比起中國,單就產假而言,國外要慷慨的多。

現代醫學沒有「坐月子」一說,生育假期並不局限於產婦的產後恢復。經合組織成員國(以下簡稱 OECD)的生育假期就至少包含有產假、育兒假、父親假三種。

其中,最長的假期甚至超過3年,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都可以獲得長期的育兒假(Parental Leave)以專門照料幼兒,並且受勞動法的保護,休完育兒假後的僱員仍然可以順利回到崗位。

不過,產假僅僅是 OECD 國家促進生育政策的一個方面,所實施的家庭福利制度要更加實在和全面。

OECD 成員國的政府生育鼓勵政策涵蓋現金補貼、實物補貼、服務補貼、稅收減免等多個方面,僅家庭福利支出一項就佔到 GDP 比重的2%-4%。

大手筆的投入曾為不少國家帶來了生育率的回升,但效果卻不一定持久。冰島、丹麥和芬蘭等北歐國家的生育率在2010年前後到達一個高值後,很快又開始逐年緩慢下跌。

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面臨少子化與老齡化雙重壓力的日本,多年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生育。

在托幼服務上,日本政府先後出台「天使計劃」和「新天使計劃」,不斷完善育嬰室、嬰幼兒生活支援設施、保育所、嬰幼兒寄養設施、兒童課後服務和短期照料支持服務和支援設施。

另一方面,日本還斥以重金補貼生育。自1972年日本開始施行兒童津貼制度以來,適用的的範圍不斷擴大、津貼發放的數量與日俱增,2012年時,對3歲以下、3-15歲的青少年分別給予每月 1.5萬日元、1.0萬日元的差異補貼;同時,補助孕婦30萬日元的育兒補助金。

2018年7月,日本街頭。日本的小學生是世界上最有辨識度的群體。 / 視覺中國

然而,日本生育鼓勵政策效果並不顯著。從2008年到2014年,日本總和生育率持續低速增長,2014年達到1.42,但仍遠低於 OECD 平均值1.74。

原因出在了工作上。女性本來就面臨著「職場天花板」,對東亞女性來說,生兒育女如果佔用的時間過長,可能意味著自己將會失去工作,甚至斷送職業生涯。

高福利、高投入的國家尚不能完全保證提高總和生育率,更何況家庭福利制度遠遠滯後的中國。

中國針對家庭福利的財政投入並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但囊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四大項在內的社會保障總體支出只佔 GDP 比重的10%,政府投入占社會保障支出不足40%。

對比之下,近年來財政負擔過重、正在縮減財政支出規模和範圍、加大社會和民間責任改革的歐盟,社會保障支出在 GDP 中的比重仍是中國的近3倍,政府在社會保障支出中佔據主導地位。

生孩子不是添雙筷子的事

福利制度落後,意味著家庭要承擔更多的成本和壓力。

老一輩人的童年可能散漫而快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白粥小菜,食能充饑就行。兄弟姊妹好多個,小人書、連環畫輪流翻看、捧在手裡就能打發一個午後。

然而時過境遷,生兒育女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好養活」的底線上,從胎教開始,「富養」的獨生子女就做好衝鋒的準備。

如今,生孩子花的不算多,養孩子卻是一筆巨款。

2014年國家衛健委開展的「中國家庭發展追蹤調查」,從家庭支出的角度,對0至5周歲兒童撫養直接經濟成本進行估算和分析。以2013年為基準價格,假設未來消費預期不變,每個兒童每年平均撫養成本約10454元,將孩子從出生撫養到5周歲(6周歲前)則需要花費62726元。

其中,醫療、教育所佔比重極高。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託兒所、早教班、興趣班、補習班提上日程,教育的投入快速攀升,在孩子5歲時,僅教育一項的投入就占消費支出的近一半。

城鄉兒童的所接受的教育資源差異在0-5周歲就已現端倪。農村家庭在醫療和食品支出上耗去大筆資金,在孩子3-4周歲時教育投入才能慢慢趕上。

經濟發達地區的育兒成本更加高昂。2004年,有學者對上海徐匯區的調查發現,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16歲孩子的撫養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則高達48萬元;估算到30歲前的未婚不在讀的子女的撫養總成本達到49萬元。

2013年7月4日晚上,西安某舞蹈教室。該班有30多人,參加3個以上輔導班的有20多人。/ 視覺中國

然而,中國的家庭福利制度長久地缺席。新出台的鼓勵生育政策的分娩補助、奶粉補貼在龐大的育兒開支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在歷次生育意願的調查中,中國居民的理想子女數多分布在[1.5, 2]區間內。許多人並不是不想生二胎。

2016年智聯招聘一份針對女性生育意願的調查報告顯示,拒絕生養小孩的首要因素即「經濟成本太高」,比重高達56.8%,有四成人「擔心影響工作、職業發展」。

生孩子不是添雙筷子的事。在醫療、教育成本、房價等等都過高的今天,奶粉補貼、產假延長、生產補助還不足以打消夫妻倆對生孩子的遲疑,小兩口要先養活自己才有精力思考——我是不是還養得起孩子?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網易數讀」,作者張夢真、陳良賢,設計師趙鵬路。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芥末堆 的精彩文章:

志願填報,決定權真的可以完全交給孩子嗎?
好未來再次回應:渾水報告是基於錯誤推斷和假設

TAG:芥末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