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溥儀糊紙盒笨死了!」

「溥儀糊紙盒笨死了!」

原標題:「溥儀糊紙盒笨死了!」



第一部分 | 《冷暖人生》2013年12月17日節目《我眼中的末代皇帝》


這位老人接受採訪的時候已經九旬有餘,他看起來和那些在公園遛彎的老頭沒什麼異樣——談吐間摻夾著不知來自何方的鄉音,過去的記憶有些清晰到細枝末節依舊曆歷在目,有些早已作了告別。


但又終究不太一樣——歷史像皺紋一樣鑿在他的皮膚上,從臣子、階下囚到一介平民。他的一生,儼然一部中國近代史。

一次逃亡,一場人生


1945年8月8日,夜裡十一點多,一陣尖利的防空警報刺破了長春的夜空。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趕到偽滿皇宮通知溥儀,蘇聯已經對日本正式宣戰,蘇軍全面殺入東北。這讓溥儀大驚失色,他忙不迭收拾金銀細軟,準備逃往通化。


他帶著親信連夜逃出長春,火車走了整整兩天一夜才抵達通化郊外的大栗子溝。原本打算在此休整靜觀事變的溥儀,兩天以後便接到了日軍投降的消息。日本投降,溥儀逃亡——這一幕在中國歷史上太過戲劇化,以至於後來被大量的歷史文獻梳理記錄,也在無盡的藝術作品中被複原又重述。


日軍投降的這一刻,世界的命運、中國的命運,溥儀這個末代皇帝的命運被徹底改變——這些在歷史上已經被反覆地陳述。但歷史書上多半不會記載,還有一個人的命運也在此刻就此打轉,像一輛失控的汽車撞向未知的軌道。



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偽滿洲國一片驚慌


得到最壞消息的溥儀,匆忙之中收拾行囊準備逃亡日本,千鈞一髮之際,他並沒有選擇帶上他的皇后家人,而是挑選了八個最信任也最能用得著的親信。


其中一個人,就是當時年齡最小的愛新覺羅·毓嶦。他是溥儀的堂侄,自十四歲父親離世後,便來到長春的偽滿皇宮投奔溥儀,已有八年之久。那一刻,他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次的逃亡對於他日後的人生究竟意味著什麼。


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天的一切依然歷歷在目——「日本天皇廣播,溥儀就把溥傑找去了。溥傑他會日語啊,他一邊聽著一邊解釋。知道日本完蛋了,溥儀、溥傑倆人都哭了,說這回日本也完了,滿洲國也完了,怎麼辦?」


他甚至記得溥儀馬上站了起來,沖著東北給日本天皇跪下叩頭,打著自己嘴巴子哭喊:「我這個滿洲國沒管好,沒能幫著你打下太平洋『聖戰』,你也垮台了,這是我的罪孽……」

最後一段皇宮生活


1945年8月16日,在抵達通化的第二天上午,溥儀召開了偽滿洲國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宣讀了他的退位詔書。與此同時,毓嶦敲開了母親的房門向她告別,坦言自己即將追隨溥儀逃亡日本。


母親久久地坐在屋內,沒有回話,但別離的情緒溢滿了整個房間。毓嶦卻沒想太多:「我走就走了吧,什麼都不要了不管了。那時候夏天就穿一套衣裳,走了。不管安全不安全,反正就是跟著,保護著溥儀。活就一塊活,死就一塊死了。」



毓嶦等八個親信跟隨溥儀逃亡日本


毓嶦的父親溥偉是溥儀的堂兄,也是清王朝的和碩恭親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之後溥偉變賣家產遠走他鄉。1923年,毓嶦在大連出生。八歲那年,他從未謀面的堂叔溥儀在長春登基,偽滿洲國就此成立。


也是這一年,溥儀開始分發供奉給那些積極復辟清朝的王室成員。與溥儀平輩的恭親王溥偉每年可以從偽滿洲政府領到一萬元的生活費。然而這筆錢隨著1937年溥偉去世便沒有下文,毓嶦一家陡然陷入窘境。


就在母親艱難變賣家當維生的時候,毓嶦聽說在長春的偽滿皇宮裡,溥儀辦了一個私塾。清朝愛新覺羅家族的後裔都可以前去讀書,每月還可領到一筆生活補助。幾乎沒有任何猶豫,毓嶦便與母親、弟弟們告別,只身前往長春,投奔在偽滿洲國做皇帝的堂叔溥儀。


頭一回見面,毓嶦就下意識地給溥儀磕頭,這種滲透至細枝末節的君臣之禮,在皇宮之內依舊被嚴格執行。初來乍到,偽皇宮裡的一切都讓毓嶦感到異常新鮮——溥儀和皇后婉容分屋而居,皇宮裡同時住著溥儀的弟弟溥傑、溥儀的妹妹、妹夫等若干人。白天大家各司其職,晚上所有人都陪在溥儀身邊。


圍牆以外,封建帝制早已被推翻。然而不過一牆之隔,似乎人人都心照不宣地恪守千年以來的禮數與規矩——每天七、八點鐘吃飯,吃完飯溥儀就坐著開始講話,你就得站著,沒有你坐的地方。在那站著,手老朝下,一點都不能動彈,所以站著不是腳累,是手脹。


末代皇帝溥儀


清王朝的活化石


偽皇宮私塾里的學生統共只有五人,他們都是清朝王室的後裔。在這裡,毓嶦學習四書五經、清朝歷史與日文,溥儀偶爾也會饒有興緻地親自授課,每每都是些君臣之禮的內容。


「他說我就是大清皇帝,我要是不當皇帝跟你們都一樣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但我現在當了皇上就不一樣了。我們不是親族關係,皇上跟誰都不論親戚,就是論皇上,你是奴才我是皇上,我們是君臣。」


就算圍牆以外的世界早已變天,但因為是大清的後代、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毓嶦和皇族後人們依然將溥儀供為皇上。而溥儀也是在偽滿皇宮開設私塾的目的只有一個——復辟大清。


他希望藉助日本人的勢力,為自己培養心腹奴才,於是他對私塾里的這幾個學生制定了相當嚴苛的限制——不許他們與偽皇宮裡的日本人接觸,不許隨便外出,沒結婚的學生一個月才可出門一次,結了婚的一周可以回家兩次,但每次回來必須如實彙報外出詳情。


從十四歲到二十二歲,毓嶦在整個偽皇宮裡一呆就是八年。這八年,對於皇宮外頭的人們而言,意味著一場民族劫難,也是一場艱難抗戰。但對於毓嶦而言,卻是一個懵懂少年被馴為奴才的八年。



毓嶦在偽皇宮私塾里學習

毓嶦坦言,當時對於外面世界的巨大變遷,他們不可能絲毫不知,但卻能夠讓自己做到漠不關心。他們人生的唯一內容就是小心翼翼地侍奉這個給了他們一份生活、一份吃穿的皇上主子,於是他們也寧願相信,這是一個獨立於外界的虛幻世界。這個極力延續著清朝封建社會一招一式的地方,就像是清王朝的一塊活化石——看似鮮活,卻已死去。


溥儀在偽滿皇宮雖有皇帝之名,卻無皇帝之實。所有的權力都被日本人掌控。在東三省,日本人全面控制滿洲地區的鐵路、金融、電訊等產業,甚至大量增加可制鴉片的罌粟種植區。


從最初充斥著復辟幻想至最後認清現實,明白大清夢已是遙遙無期的溥儀,脾氣也愈發多疑且暴戾——「他老拿眼瞧你,你也不敢接他的目光,他就說你心裡有什麼鬼,打!別的學生給我求情,說饒了他吧這次,最後連著求情的人也噼里啪啦打一頓。」


1939年,毓嶦承襲了父親和碩恭親王的爵位,擁有了恭親王的頭銜。儘管


溥儀性格多疑而暴躁,毓嶦卻從未想過離開。在他心中,溥儀就是他的主人——「那是皇上,皇上就是神聖不可冒犯,那時候哪敢想別的。」因為被「圈養」的時間太長,毓嶦意識到就算走出社會,自己也沒有社會經驗,難免要被挑去當國兵,甚至做勞工,生活更加沒有保障。所以他寧願日復一日地接受眼前這種生活。


從臣子到階下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也同時土崩瓦解。溥儀帶著弟弟溥傑,還有毓嶦等幾名親信逃亡日本。


當溥儀的飛機降落在瀋陽機場,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大飛機排了一排,比溥儀在通化坐的飛機都大。那都是蘇聯的飛機,一看那邊還有一個俄國兵,大鼻子拿著槍。那時候對蘇聯沒什麼理解,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倒是溥儀和溥傑嚇得一激靈。」


1945年8月17日,溥儀一行九人在瀋陽機場被蘇軍俘虜後,毓嶦跟隨溥儀飛往蘇聯。在蘇聯,他們被安排在赤塔一座環境優美的療養院里。


赤塔療養院


在這裡,毓嶦頭一回看到了他從未接觸的中文書——《聯共黨史簡明教程》以及《關於列寧主義問題》。當時只對斯大林了解皮毛的毓嶦根本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覺得特別新鮮,還試著翻閱。被溥儀瞅見了,說了一句:「你這麼大歲數了,還學共產黨的書呢!」


在赤塔生活了三個月以後,俘虜們被轉移至伯力。在蘇聯關押的五年間,毓嶦和他的幾個堂兄弟毓岩、毓嵣還輪流伺候著溥儀,替他打飯、燒水、洗衣服。「這幾個小奴才死心塌地上食堂去,把飯菜端回屋裡讓他吃。他吃飯都是一個人吃,喝水的時候我們就拿壺給他倒去,完了還得伺候著他。他在蘇聯的那五年,過的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在伯力監獄,戰犯們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馬列主義,進行思想改造。雖然毓嶦本人盡心儘力地伺候著溥儀,但是細心的他發現,被關押在同一座樓里的偽滿大臣,對待溥儀的態度卻頗為微妙。


「偽滿大臣根本不願意跟溥儀見面,他們說見了溥儀我叫你什麼。現在咱們都是俘虜,我也不好叫你皇帝陛下,開始叫老溥也不好意思,就喊東北話溥大爺,後來人家就叫老溥了。」


意識到溥儀和他的親信們住在一起不利於改造,蘇聯方面便將毓嶦等人調離伯力紅河子收容所。半年後,當毓嶦再回到伯力時,他意識到自己對待溥儀的態度也開始轉變了——「後來思想也變了,心想你也是俘虜,我也是俘虜,我為什麼要伺候你呢?過去那種『你是皇上,我一心一意跟著你走,同生死共患難』的思想,沒了。」



溥儀對毓嶦們說「哀莫大於心死,心別死,心裡還得有大清朝」,所以在伯力監獄的幾年間他們還盡心儘力照顧著溥儀,但這種想法也在慢慢發生改變


和皇帝一起勞動改造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消息傳到伯力,溥儀如坐針氈。自知罪孽深重的他上書斯大林,請求留在蘇聯,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1950年7月30日上午,伯力紅河子看守所所長阿斯尼斯上尉當眾宣布了蘇聯政府的決定,即刻遣返全部在蘇聯俘虜的偽滿大臣和將軍們。這個消息對於溥儀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


「今天就宣布把你們送回國,完了之後你就不能動了。每個人都出去檢查,你身上帶了什麼東西,檢查完了之後就擱屋裡,大卡車給拉到車站去,就上火車了。」


為了確保安全,押送偽滿戰犯的列車窗戶全被糊上。火車走了一天一夜以後終於抵達中蘇邊境的綏芬河車站。在這裡,毓嶦和溥儀家族的其他成員被移交中國政府。


當時溥儀極度恐慌,他覺得到綏芬河車站後自己會被直接送去長春或瀋陽,然後在公審大會上被判處死刑。重壓之下,他已經有些失常。「溥儀在火車上有點犯神經病了,半夜也不睡覺,來回地走,那會兒見著什麼偽滿大臣都跪著給人家磕頭。



綏芬河車站


1950年8月,溥儀一眾被臨時關進了撫順戰犯管理所。一個多月以後,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由於朝鮮戰局吃緊,這些日偽戰犯全部北遷至哈爾濱的道里監獄。溥儀意識到自己沒有性命之危,他試著放下皇帝的架子,和同監號的人一起值日打掃衛生。在管理頗為嚴厲的戰犯管理所,他依然得到優待,能夠每日在院子里散步的時候和家人說上一會兒話。但對於毓嶦而言,這樣的對話既無謂又尷尬,他甚至不願意開口。


在哈爾濱改造了兩年多以後,1953年,偽滿戰犯們被安排在哈爾濱鉛筆廠進行勞動改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毓嶦和他的叔叔溥儀被分在同一個小組,每天的工作是糊紙盒。但自小不曾接觸過任何勞動的溥儀,面對著這些紙盒幾乎無能為力。


「溥儀打小什麼也沒幹過,所以他糊的紙盒子笨死了。完了這紙盒子出來,哪個最次、最抽抽巴巴的,就是他糊的。後頭人家說,你糊紙盒子不行,刷漿糊吧,漿糊也刷不了。他就根本沒幹過活,特別笨。」


自由以後的人生

1957年1月27日下午,最高檢察院的代表向毓嶦宣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書。37歲的毓嶦終於告別了十二年囚犯生涯,恢復自由身。剛剛回歸社會生活的毓嶦被人贈了一張電影票,以此祝賀新生活的來臨。然而電影看了一半,他就起身往回走了——「不看了,看不下去,自己將來還不知道怎麼樣呢。」


猝不及防的自由讓毓嶦在社會上找不到容身之所,回看自己的「黃金時代」——在蘇聯呆了五年,戰犯管理所呆了六七年,再往前便是在偽滿皇宮裡度過了整整八年。前後將近二十年他始終過著不愁吃穿的日子,釋放以後生活的重壓直直壓在他的身上,讓已經遠離普通生活多年的毓嶦感到異常吃力。


回到北京,毓嶦和母親、弟弟暫住在一起,離家不遠的地方就是祖上的基業恭王府。但此時的毓嶦已經沒有舊地重遊的心情。為了生存,這個沒有一技之長的中年人只能挑起了最辛勞的體力活——「找臨時工、挖馬路、挖溝、裝地纜,什麼都做過。統共就我一個人,體重還沒一百斤,篩沙子的大石頭一筐就兩百斤。兩人抬,一人得抬一百斤,就那麼干。」



毓嶦出獄兩年後,溥儀獲得了政府特赦,被安排到政協工作,之後在組織的安排下組建了新的家庭,不用為吃飯穿衣發愁,另一邊,毓嶦卻為了生計繼續在農場做工。


1966年文革爆發,由於出身問題,毓嶦被下放到天津的茶淀農場進行勞動改造。這一年溥儀患了腎癌,住進協和醫院。一年後毓嶦從報紙上得知了溥儀去世的消息。1980年,全國政協重新為溥儀舉行了追悼會,毓嶦接到通知,出現在追悼會現場。


回憶溥儀,是毓嶦後半生都逃不過的一個命題——「溥儀這個人啊,末代皇帝,挺傳奇的。這是最後一個皇帝,而且這個末代皇帝跟過去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皇帝不一樣。這個末代皇帝呢,自食其力,改出一個公民來,這種現象、這種後果,他是頭一個。」


但回憶過去跟隨溥儀的這幾十年,他的情緒儼然是複雜的:「我要不跟著溥儀,拿出一半的時間,十年工夫,我要上學去,學點什麼不行?干點什麼不行?現在這二十年白搭了。我跟溥儀二十年,我這一輩子全完了。」


愛新覺羅·毓嶦


八年的偽滿皇宮私塾生活,十幾年的牢獄之災,十幾年的工廠生涯,文革以後又被發配至東北勞改,再回北京,毓嶦和老伴都已經年屆六十,這就是末代皇族毓嶦的人生。當年見面的時候他已經九十高齡,依舊精神矍鑠,寫得一手好書法,甚至出了自傳講述人生。在他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已經甚少有人提起「溥儀」這個名字,而多年前他也特別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毓君固」。

但還是能夠看出來,在某些時刻,老人對那遙遠得已經有些陌生的末代皇族身份,還是保留著難以言傳的微妙感情。每當有人向他討字的時候,他一定會在落款處一筆一划、很認真地寫上那個曾改變了他一生的名字——愛新覺羅·毓。2016年7月9日,毓嶦在北京離世,這個中國最後的「恭親王」也隨著末代皇族一起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之中。




推薦


文字編輯:Yiinghu


視頻編導:張寧、盧璐


視頻包裝:劉尚帥

微信編輯:賀雅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世 的精彩文章:

TAG:曉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