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慢讀|見皇帝要不要跪?清代外交禮儀之爭折射王朝興衰

晚慢讀|見皇帝要不要跪?清代外交禮儀之爭折射王朝興衰

原標題:晚慢讀|見皇帝要不要跪?清代外交禮儀之爭折射王朝興衰


文/王開璽


不同的國家之間要進行交往,進行交往就會產生外交禮儀的問題。最初,處於強盛期的清王朝,在與周邊國家的宗藩關係問題上,採取的是靜待各國來歸的無為政策。

但自乾隆後期、嘉慶時期開始,隨著與西歐、俄羅斯等國家交往的增多,理念上的矛盾衝突倍加凸顯,禮儀之爭苗頭初現,隨之愈演愈烈。不過,正是在這樣的磨合與碰撞的過程中,雙方逐漸地彼此適應,形成了一套對接方式。


乾隆帝 資料圖


1816年,英國的阿美士德使團來了,要和中國建立國家關係,建立商貿關係。清朝大臣蘇楞額告訴阿美士德,使團覲見大清皇帝時,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三跪九叩是什麼禮節?跪下三次,叩頭九次,這是我國古代政治生活當中最高的禮節。


面對這個禮儀要求,阿美士德使團有兩種意見。第二副使埃利斯認為,使團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同清王朝建立外交關係,取得商業利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三跪九叩也在所不惜。

第一副使斯當東則堅決反對。這個第一副使,1793年的時候,就和父親隨馬戛爾尼來過中國,覲見過乾隆皇帝。乾隆還賞了他一個荷包。1816年的時候,他已經長大,作為第一副使來到中國。他認為,行三跪九叩之禮有損國家尊嚴,對談判也不會起實質性作用,所以堅決反對。


阿美士德認為斯當東對中國的情況比較了解,就聽從了斯當東的意見,決定不在外交禮儀上屈服,不向清朝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


但是,不行三跪九叩之禮,就沒有辦法見到清朝皇帝,沒有辦法完成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的使命。為此,使團和清政府接待大臣就外交禮儀進行了交涉和磋商。


資料圖


然而,雙方談判了很久,一直沒有達成共識。直到阿美士德等人抵達北京圓明園門前時,雙方都沒有迴旋餘地了。阿美士德就說,我沒有帶國書,不能覲見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怒不可遏,「中國為天下共主,豈有如此侮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禮」。傳旨將英國使團即日遣回。中國和英國之間不進行交往了。


到了1873年,清廷內部圍繞外國公使覲見清帝禮儀爭論時,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和外國的關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外國公使覲見清帝禮儀的爭論,是清代最重要的一次外交禮儀之爭。


1860年的時候,英法聯軍打到北京。後來咸豐皇帝病死熱河,年幼的同治繼位。清政府便以皇上年幼,太后垂簾,不便見人為由,拒絕外使入覲。


到了1873年,皇帝長大了,親政了。五國公使提出覲見皇帝的要求。這時候,清政府已沒有拒絕外使覲見的充足理由。那麼,外使以什麼禮儀覲見皇帝?清政府還是堅持三跪九叩,但外使說我們行三跪九叩有辱本國的國體。雙方開始了外交禮儀方面的爭論。


與此同時,清廷內部也產生了分歧。一些官員堅持三跪九叩,也有一些官員主張修改傳統的「中國之禮」。

李鴻章認為,可以同意外國公使以敬其國君之禮敬我皇上。外國人敬他們國家君主最高的禮節是什麼,就用這種禮節覲見大清的皇帝就可以了,而不必像中國人這樣三跪九叩。


李鴻章


大清朝以前有和藩屬國家交往的禮節,但這是一種沒有用平等方式與他們交往的禮節,如果還繼續傳統的外交禮儀,就會和世界各國的交流格格不入,那麼,最後是什麼結果可想而知。


1873年7月29日,英法美俄荷蘭日本各國公使在紫光閣覲見同治皇帝。這次覲見同治皇帝,各國公使行了什麼禮?鞠躬禮和作揖禮。

整個覲見儀式大概半個小時,時間很短,卻是清代中外外交禮儀之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清政府為什麼要求外國公使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清政府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在這種政治意識里,清朝皇帝是天下共主,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本土中心論,造成封閉。封閉,則不可能認識整個世界。


來源:解放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城晚報·掌上羊城 的精彩文章:

晚慢讀|虎門要塞:懸掛西洋國旗的秘密
晚慢讀|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古代「姥姥」有多個義項

TAG:羊城晚報·掌上羊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