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中清軍槍法如何?瞄都不瞄直接開槍,飛快打完子彈好撤退

甲午戰爭中清軍槍法如何?瞄都不瞄直接開槍,飛快打完子彈好撤退

原標題:甲午戰爭中清軍槍法如何?瞄都不瞄直接開槍,飛快打完子彈好撤退


甲午戰爭期間,列強非常關注這場關係清朝命運的戰爭。各國記者不斷將前線戰報發向全世界,在這些戰爭報告中,在描述清軍槍法時都差不多——「開槍不瞄準,有槍聲就很滿意」。為何當時清軍中發生如此奇怪的現象?開槍前不應該瞄準敵人再開嗎?


要是清軍瞄準技術差也就算了,至少瞄準差也是能偶爾打中敵人的,清軍根本不瞄準的習慣卻非常致命,他們中大部分只是對著大致的方向開槍。在黃仁宇的《黃河青山》曾描述自己在擔任國軍基層軍官時的見聞:一個連中往往只有幾個人接受過正式的射擊訓練,其他人只要開槍時方向正確就行了,軍官對這種現象也很滿意。民國時期尚有士兵開槍不瞄準,更不用說落後的晚清了。



士兵開槍不瞄準的習慣並不只有晚清有,至今在落後的非洲地區也有很多士兵認為開槍只要方向大致正確就行了,因為大家認為槍能殺人是魔法加持的。早在鴉片戰爭期間的清廷官吏更是如此,認為洋人之所以打得准,都是因為用了巫術。他們在與洋人作戰時,甚至會拚命收集女性的馬桶去對付洋人「巫師」。


由此可見,清軍開槍不瞄準的習慣就有文化落後的鍋,他們匱乏對彈道等理科知識的了解。在清軍開槍時,士兵還特別喜歡飛快打完子彈,這是為何呢?



清朝槍炮工匠們在製造槍管時偷工減料,將槍管做得很薄,本來那時的槍就容易炸膛,槍管做薄後更容易炸了。鴉片戰爭期間,很多士兵甚至還是用的乾隆、康熙年間的火槍,結果道光年間做的鳥槍甚至還不如康熙年代的。


士兵們當然知道這槍很坑人,大家都害怕炸膛傷人,作戰時心理壓力極大。到了甲午戰爭時期,哪怕士兵們換上了新式線膛槍,大家仍然害怕炸膛,便儘可能把槍拿得遠遠的,那就更不用提好好瞄準敵軍了。還不如朝著敵軍方向,快點打完子彈,及時撤退保命就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基努貓 的精彩文章:

日本廣島為何會是第一個遭原子彈攻擊的?跟中國還有一定關係
韓國建國後興沖沖廢掉漢字,結果現在年輕人都看不懂韓國歷史了

TAG:基努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