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切莫讓愛心為眾籌犯愁

切莫讓愛心為眾籌犯愁

近段時間,身邊的朋友都在議論眾籌平台的不規範,甚至有人貌似通過「眾籌」 平台騙捐詐捐。本人在實際生活中親眼目睹了很多被疾病折磨得傾家蕩產的家庭,通過「輕鬆籌」、「水滴籌」等眾籌平台起死回生的事例,深以為應該盡一己之力、采眾家之長給廣大朋友普及一下有關「眾籌」方面的知識。不要讓偶發的個案,擾亂了大眾的愛心,讓博愛受到抑制。甚至像當年的 「紅會郭美美」事件一樣,讓「眾籌」這一現代慈善手段廣受詬病,以致更多的疾患家庭受到徹底打擊、更多無力治療的人失去本不應該失去的生命。

【文中部分資料來源於網搜,不一一致謝。】

通過「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關於「眾籌」的解釋是:

「眾籌」是翻譯自國外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香港譯作「群眾集資」,台灣譯作「群眾募資」。由發起人、跟投人、平台構成。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徵,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一般而言是透過網路上的平台連結起贊助者與提案者。群眾募資被用來支持各種活動,包含災害重建、民間集資、競選活動、創業募資、藝術創作、自由軟體、設計發明、科學研究以及公共專案等。

Massolution研究報告指出,2013年全球總募集資金已達51億美元,其中90%集中在歐美市場。世界銀行報告更預測2025年總金額將突破960億美元,亞洲佔比將大幅成長。

現代眾籌指通過互聯網方式發布籌款項目並募集資金。相對於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能否獲得資金也不再是由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準。只要是網友喜歡的項目,都可以通過眾籌方式獲得項目啟動的第一筆資金,為更多小本經營或創作的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眾籌的興起源於美國網站kickstarter,該網站通過搭建網路平檯面對公眾籌資,讓有創造力的人可能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資金,以便使他們的夢想有可能實現。這種模式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融資模式,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通過該種眾籌模式獲得從事某項創作或活動的資金,使得融資的來源者不再局限於風投等機構,而可以來源於大眾。在歐美逐漸成熟並推廣至亞洲、中南美洲、非洲等開發中地區。

眾籌模式的真正鼻祖是佛祖釋迦牟尼,而且是在當時沒有發達的眾籌平台下完成的一次次成功眾籌,並最終實現了自我修行和廣播信念,創造了東方文明最著名的宗教。這是一種最原始的眾籌模式,釋迦牟尼在中華大地上的信徒——和尚僧人們也是如此,中國歷史上的各地大小廟宇無不是民眾齊心協力、捐錢捐物的眾人之功,大家不圖金錢回報,而遇到天災或者饑荒,寺廟道觀也成為民眾避難之所。

宗教眾籌是「眾籌」這種互聯網籌資形式在宗教界的應用形式,發起人通過在互聯網發布宗教項目(實物、法會、公益、香火等等),讓網民通過網路對項目進行支持,眾籌結束後,由發起人給予相應的回報。宗教眾籌的三種具體表現模式有:實物眾籌、公益眾籌、活動眾籌。

眾籌的種類繁多,分為:

a.獎勵式眾籌

最為簡單的眾籌方式。通過預付款來積攢商品的顧客,以免到時候出現需求少的情況,一般來說,在產品生產前先推廣眾籌,讓感興趣的顧客先付款然後再根據需要量而生產,這樣就能保證生產出來的商品不會出現銷售不出去的情況。

b.捐贈式眾籌

投資者進行無償的捐贈的一種公益性的眾籌方式。所積累的資金也稱為善款,以備以後國家或者公益上來用,所以基本上公益使用這種捐贈式眾籌類型的比較多,而對於企業和商業來說卻是極少的類型。

c.股權式眾籌

這種眾籌類型其實就是投資送股權的方式,這種眾籌方式需要更多的仔細與小心,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一起合夥做生意的,需要信得過的人才可。因為每個人都要為此承擔一定的風險,投資理財經商金融更靠譜,如果承受風險能力很低是不適合做這種眾籌的。

d.債務型眾籌

債務型眾籌類型就比較的常見了,其實就是借貸型的投資方式,你付出一定的資金給對方,對方承諾給你一定的利息,到時間會連本帶息一起返給你。這種方式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比如一個工廠需要資金,所以從身邊的員工中募集資金,待到公司盈利時返給相應的分紅,這種方式也要慎重一些,要遵循法律規則。

隨著網路通達,「眾籌」確實給予很多無以為助的人巨大幫助。特別是那些被疾病等意外災害逼得走投無路的人,通過「眾籌」,終於帶來一線生機,看到生的希望。善良的人們的愛心,通過網路,把無私的大愛,隨時隨地傳遞給需要的陌生的人。

目前在網路上比較有名的我籌吧、橙心籌、輕鬆籌、騰訊樂捐、病友幫、好壹籌、水滴籌等公益性眾籌都是針對重大疾病和意外災害等的籌款平台,橙心籌、水滴籌、輕鬆籌是具有相關資質的機構之一。

公益眾籌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互聯網或其他媒介向不特定大眾募集資金,用於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等困難人群,或用於興辦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或進行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等事項的活動。公益眾籌以捐贈為基礎,以互聯網平台為載體,在本質上屬於慈善行業,應遵守國家有關慈善和眾籌的法律法規。

《慈善法》第二十一條規定,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基於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這是慈善法當中慈善募捐的定義,也是它的內容。個人求助目的是為了解決自身或家庭存在的困難,請求社會公眾給予幫助,而慈善募捐只能基於慈善的宗旨。

個人求助與慈善募捐在主體等方面存在四個方面的區別,個人救助並不屬於慈善活動,但《慈善法》並未禁止。個人救助和慈善募捐有四點不同:一是主體不同。個人求助主體是自然人,而慈善募捐主體是慈善組織。二是目的不同。個人求助目的是為了解決自身或家庭存在的困難,而慈善募捐只能基於慈善的宗旨,慈善的宗旨就是慈善法第三條規定的範圍,一共六個方面。三是法律關係不同。個人求助主要產生民事法律責任;而慈善募捐不僅涉及捐贈人和慈善組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係,還涉及行政機關與慈善組織之間的行政法律關係。四是剩餘財產的處理不同。個人求助中,贈與人將財產給受贈人後,財產的所有權隨之轉移受贈人,如果事先沒有約定,剩餘財產如何處理,包括到現在一直是實踐中爭議比較大的問題;慈善募捐中,按照《慈善法》第67條規定,慈善項目終止後捐贈財產有剩餘的,按照捐贈方案或協議處理;如果捐贈方案未規定或捐贈協議未約定的,慈善組織應將剩餘財產用於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慈善項目,並向社會公開。

由於分辨不出個人求助和慈善捐助之間的區別,導致「公益眾籌」兩者兼有,而且前者更為普遍。公益眾籌不服務於「公眾」已經成為現實。更嚴重的是,大家通過捐贈財產、提供服務等方式,為個人求助者提供了幫助,但是卻由於個人求助者信息不透明,募資金額難查驗,資金用途不公開,詐騙缺乏法律追責依據,導致「公益眾籌」成為法外之地,公眾質疑、騙子覬覦,讓行業前景不明朗。

但現在的「公益眾籌」是個大雜燴,只要是無償的眾籌資金,都被納入公益眾籌的範圍內。但隨著個人救助和慈善募捐被慈善法區分開,那麼原本的「公益眾籌」概念將被打破。

根據慈善法,若要以眾籌的方式公開開展捐贈活動,理應分為救助眾籌與慈善眾籌兩個截然不同模式。

救助眾籌也就是個人求助的互聯網公開化。接受社會救助是個人的合法權利,而救助者對其的支持,也是你情我願。而慈善眾籌則是以眾籌模式開展慈善活動。

慈善法草案中指出,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發布募捐信息,並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布募捐信息。

而具體來說,如果平台要開展慈善眾籌,或需要改變此前公益眾籌流程和模式,首先要運營慈善眾籌平台,很可能需要先得到類似於牌照之類慈善機構運營資質。第二,此前個人可以在平台上發起慈善項目的做法或將變為由個人提交申報,平台審核之後作為發起方發布項目或者先尋求慈善組織合作,然後再在有資質的平台發起眾籌。

出現大病,面臨高額的醫藥費,普通家庭往往不堪一擊。除了社會保險,向親朋好友借錢也是常見的應急手段,不過近年來又多了一條新的途徑:大病眾籌。大病眾籌近兩年迅猛發展,據了解,僅「輕鬆籌」一家平台在2015年,用於醫療救助的眾籌項目是1萬多個,2016年上半年是2.3萬多個,上半年的醫療救助籌款4.5個多億。就整個行業而言,據不完全統計,將近10家眾籌平台提供個人救助服務。

事實上,在大病眾籌過程中,虛報、誇大醫療開支甚至詐捐的例子也經常見諸報端。今年10月,蘇州一名乳腺癌患者的子女稱,家中為母親治病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因此發起了30萬元的眾籌求助項目,並很快籌到逾2萬元。不過緊接著醫院稱患者實際治療總費用1.7萬元,醫保報銷之後,自費僅6383.07元,且主治醫生預測未來醫療費用僅5萬元左右。在遭到質疑後,眾籌平台將眾籌的目標金額從30萬元改為5萬元。2016年年初,男網友扮「知乎女神童瑤」詐捐15萬;2015年,19歲的女子楊某利用天津港爆炸事件,捏造其父是爆炸事故受害者的虛假消息,騙取網民捐款近10萬元……

那麼眾籌平台上發布的求助者的個人資料真實性又如何保證呢?

對此,有關眾籌平台負責人在公開場合表示,對於患者發起的眾籌項目,首先會進行後台審核,在籌款的過程中也會要求他提供相關的資料,然後再進行審核和認證。資料主要包括姓名及身份證,平台會通過公安部介面來調取信息,來證實身份信息是否真實。此外還需上傳手持身份證照片留做備案,同時提供所在醫院的名稱以及他所患的病情和病種,還要上傳醫療相關證明包括診斷證明,住院證明,化驗單以及一定的藥費單據等等。

「我們使用的身份驗證方式是目前國內最權威最專業的的分析方法,它的數據來源是國家公安部的身份信息系統。」有關負責人表示。

雖然專業的眾籌網站更透明,不過,據了解,目前幾乎所有眾籌網站都會在轉賬過程中向收款人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以輕鬆籌為例,一般會收取2%的手續費,而這些手續費的用途為何?有關負責人解釋稱,他們使用的微信支付這種第三方的支付平台會收取一個手續費,平台直接在交易的時候就被系統自動扣掉了。扣除支付給微信支付平台的1%的手續費,剩餘1%的手續費用作「輕鬆籌」平台的運營費用。運營費用包括員工工資,房租、伺服器和相關介面的使用費用,據介紹,輕鬆籌目前員工250人,客服是130人。作為一個商業公司,在做大病救助的項目驗證時,尤其是在和一些行政機構或者醫院進行驗證的時候,因為身份問題,他們也遇到了很大的阻礙。

輕鬆籌成為首批入選民政部「13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當中,唯一的一家眾籌平台。意味著可以和基金會合作,幫助一些特別困難的家庭進行公開募集。

目前,涉及「輕鬆籌」、「水滴籌」兩大網路籌款平台涉嫌騙捐、最終退款的新聞,讓不少網友認為自己的愛心被「透支」,並質疑平台的審核程序。

今年6月25日,四川崇州胡某雲和3歲兒子小小(音)被滷水燙傷,小小爸爸周某在水滴籌平台發起眾籌,一天之內籌到40萬。但隨後,小小家被爆「有兩套房子」、「有兩輛車子」、「小孩的保險都買了300萬」,後來以小小爸申請退款了結。

同在今年7月,中江小轎車與三輪車迎面相撞,造成當場死亡4人的重大慘劇,當事車主在輕鬆籌平台上發起「眾籌喪葬費」;在四川讀大學的南寧女生小黃,也限入「騙捐」的輿論漩渦:因病毒感染,母親為其在水滴籌發起籌款,後被南寧當地網友指責「家境殷實」,小黃回罵激化輿論。最終這兩起平台籌款事件,選擇關閉籌款頁面和退款。

眾籌平台確有審核鬆懈的個例。比如曾有記者在無任何疾病證明材料的情況下,虛構了一起意外事故,編寫了一則聲情並茂的求助故事,隨後在水滴籌平台只填寫了標題和幾百字的求助信息,即成功發出籌款頁面。雖然項目顯示為審核,但該頁面已經可以通過朋友圈微信群轉發。隨即,水滴籌「籌款顧問」便給記者打電話、發簡訊,「推薦」、「提醒」怎樣才能在短時間內多籌到「善款」。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記者在輕鬆籌上發起眾籌求助,希望能通過網友眾籌一款「遊戲皮膚」。這項與大病求助毫無關係、甚至看起來有些毫無厘頭的求助,很快展現在頁面上,並能成功捐款。與水滴籌平台類似,該籌款鏈接未通過審核的情況下,即可以轉發,並且,平台連續發來「推薦、提醒」簡訊,教授「怎樣儘快籌款」。

雖然在後來記者主動告知平台實情,籌款請求被平台刪除,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涉嫌發布虛假信息,記者的賬戶已經被平台拉黑。該平台表示聚焦大病籌款,但是仍支持合理的夢想。一些個人願望類的項目,只要不違反相關法律和公序良俗,都可以發到「夢想項目」里。

平台表示,身份證明及診斷材料,身份證明及診斷證明等材料在實際開具過程中可能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周期,大病患者的救助往往是在跟時間賽跑。出於最大限度幫助大病患者的初衷,平台採取籌款、審核並行的方式提高效率。

相關籌款平台表示:將來會在複審、終審中持續動態審核籌款人的真實性和合理性,預防可能出現的騙捐。加強與醫院的直接溝通,通過醫院直接求證了解驗證相關病歷的真實性,加強材料審核力度,例如通過增加視頻驗證環節,並且聯合警方堅決打擊購買假病歷行為等等。輕鬆籌方面提出了「先行賠付機制」:所有大病眾籌項目審核通過後,在項目上出現「先行賠付」標識。如果項目後期經過舉證,被判定為不真實項目,平台將先行賠付,把該項目全部籌款自動退還給對應捐款者。水滴籌等方面也表示,會主動開放「水滴籌風險黑名單」給行業相關公司。

知名公益人士建議:民政部門應該履行監管義務,網路眾籌也應該接受專業評估。相關律師認為:在審核未完成的情況下,平台應該提醒捐款人審核未完成,最好在顯眼位置提醒。如果到了這一步,涉嫌詐捐的責任就應該由發起人承擔。目前我們雖然有《慈善法》,有網路相關法規,但缺乏將慈善和網路結合起來的法律法規,防止網路眾籌中的騙捐發生,還需要從上到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2017年2月16日,民政部社會管理社會組織管理局曾約談輕鬆籌平台,就其存在個人求助信息審核把關不嚴問題要求其立即整改,做好信息審核和風險防範。為規範網路募捐,民政部於2017年7月30日公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術規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規範》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

傳統慈善講究直接施愛,面對面獻愛心,而現代慈善講究組織施愛。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傳統慈善曾一度面臨需求與資源難以匹配的尷尬。而互聯網正幫助傳統慈善向現代慈善也就是組織慈善的轉變,儘管現代慈善不是完美無缺的,但是我們也要給予足夠的信任。

當然,互聯網公益更需要自律精神,眾籌切莫讓愛心犯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盡人間荒唐 的精彩文章:

對生活太認真的人會短命

TAG:看盡人間荒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