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順也蘇軾,挫也蘇軾:多愁才子秦少游的失意人生

順也蘇軾,挫也蘇軾:多愁才子秦少游的失意人生

01

秦觀作為一個風流才子,即便落魄之時也是花邊新聞不斷,再加上其詞作婉約陰柔,在後人的想像中,他一定是個白皙柔弱的白面書生。其實不然,晁補之曾有兩句詩寫秦觀:「高才更難及,淮海一髯秦。」「髯秦」,是說秦觀的大鬍子。邵博的《邵氏聞見後錄》中記載,蘇東坡曾笑著打趣他:「小人樊須也。」樊須,是孔子的學生,以勇武著稱,這些都說明秦觀長得比較威猛。

事實上,人的性格是相當複雜的,秦觀的家祖是南唐武將出身,沒有遭受打擊之前他也並非如同女兒家一般哀婉柔弱,而是相當有男兒的壯志豪情的。少年時,他「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乃與意合,謂功譽可立致,而天下無難事。」意思是說他從小喜歡讀兵書,經常與豪俠之士在一起飲酒、遊玩。

讓人捉摸不透的是,無論從長相還是行為舉止上看,秦觀都是個慷慨悲歌之人,應該像老師蘇東坡那樣,在詞賦上走豪放派的路子,為什麼他竟會越來越多愁善感,成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呢?這固然與他性格上柔婉脆弱的一面有關,也與他的人生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02

秦觀(1049年—1100年),字少游,江蘇省高郵市人。他沒有顯赫的出身,父親只做過小官,但曾在太學學習過,文學造詣很高。優秀的基因使秦觀自幼聰穎過人,過目不忘。不幸的是,在15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的經濟支柱一倒,生活也陷入了貧困,但他堅持讀書,只是因此受盡了世間的冷眼。或許與少年時代的遭遇有關,秦觀的性格具有非常明顯的兩面性:既有抱負遠大,豪俠任性的一面,還有刻在骨子裡的抑鬱寡歡的一面。

雖然被尊為婉約派的詞宗,但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現存作品中,詞三卷100多首,詩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他的詩感情深厚,意境悠遠,風格獨特,在兩宋詩壇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論、哲理散文、遊記、小品文最為出色,立論高遠、說理透徹、章法嚴緊、文筆犀利,「辭華而氣古,事備而意高」。

然而這樣一個大文豪,他的應考之路並不順利。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30歲的秦觀第一次入京參加科舉考試。初試牛刀的他意氣風發,大有捨我其誰的豪邁之氣,可惜開榜之時,從頭看到尾,也沒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

元豐四年(1081年),秦觀第二次參加考試,依舊名落孫山。他大受打擊,回到家馬上斷絕了一切交往,獨自一個人看書療傷。

03

除了刻苦,秦觀也認識到一個人光低頭讀書遠遠不夠,還必須有人賞識和推薦,才能入仕。他萌生了拜蘇東坡為師的想法,此時這位文壇領袖正在離他家鄉不遠的徐州任知州。

他聽聞蘇東坡和孫覺要到揚州遊玩,靈機一動,自己先跑到揚州一座著名的寺廟中,模仿蘇東坡豪放的筆意和書法,在寺廟牆壁上揮毫題詞,然後靜候他們的到來。

果然,就像秦觀所預想的那樣,蘇東坡猛然看到寺壁上的題字嚇了一大跳,絞盡腦汁想了半天,也不記得自己曾經來過這兒,還在牆上題過詩。

這時已經有所準備的孫覺送上秦觀的作品,蘇軾這才醒悟道:「向書壁者,豈此郎也。」意思是:在寺壁上寫詩的人,肯定是這小子!

不久,秦觀懷揣著老鄉的引薦信,拿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黃樓賦》,前去拜見仰慕已久的偶像。蘇東坡讀罷,驚呼道:「此屈宋才也!」欣然接納他為弟子,後來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秦觀的拜師儀式十分隆重,以致在徐州城引起了轟動。有人記述了當時的盛況:秦觀執弟子禮,儀態雍容,論說雄辯,令人為之側目,蘇軾則稱讚他為「傑出之士」。一時之間,秦觀聲名鵲起,身價倍增。

元豐七年(1084),蘇軾路經江寧時,向王安石力薦秦觀的才學,後又致書曰:「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於世。」王安石也讚許秦觀的詩歌「清新似鮑、謝」。

元豐八年(1085年),37歲的秦觀考中進士,可謂大器晚成,初被任命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之後的幾年有了蘇軾的大力引薦,秦觀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元祐二年(1087年),在恩師蘇軾的推薦下,他出任太學博士一職,相當於大學教授。元祐五年(1090年)由范純仁引薦,任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參與撰寫《神宗實錄》,甚是風光。

04

就算在人生最得意的這幾年,秦觀仍不時的成為殘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元祐三年(1088年),秦觀在任蔡州(今河南省汝南縣)教授時,寫下一首《水龍吟》,其中有「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的句子。這本是很普通的一首詞,居然成為黨爭的把柄,被對手斥為「高高在上,豈可以此瀆上蒼!」元祐六年(1091)又因「洛黨」賈易彈劾蘇軾,並詆毀秦觀「不檢」被罷黜秘書省正字。

與這些毛毛雨雨相比,更為沉重的打擊還在後面。紹聖元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親政後,「新黨」執政,「舊黨」多人遭罷黜。以蘇軾為首的一批「元祐黨人」 相繼被貶出京城。蘇軾在一個月內連續三次降官,被貶到廣東的惠州。其他的蘇門人物運氣也好不到哪裡去, 黃庭堅先是貶到涪州、再到黔州。

秦觀歷時七年的貶謫生涯也自此開始,先是出杭州通判,又被貶處州,任監酒稅之職,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被貶郴州可以說是徹底改變秦觀命運的一次轉折點,因為前幾次被貶只是降官,朝廷至少還承認他是朝廷命官,還能享受俸祿,但是被貶往郴州後,被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祿,他最終從朝廷命官變成了一無所有的「草民」。

05

接二連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觀大受打擊,對政治開始灰心,性格中鬱憤和脆弱的一面逐漸主導了他的精神面貌。為了排解心中的凄涼悲苦,秦觀在郴州作了一首踏莎行: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詞的開篇,便展示了一個令人傷心絕望的灰色世界:霧氣瀰漫,月色凄迷,以至樓台與津渡都隱沒不見,除了朦朧一片,便是一片雲霧。這使登高遠眺的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歸路茫茫之感。他想遁離這紛爭不止、憂患無已的人世,然而,「桃源望斷無尋處」,這紛紛擾擾的塵世間,哪裡有他所殷殷嚮往和孜孜以求的世外「桃源」?可憐他心寄桃源,卻身系孤館,「春寒」,「斜陽」,「杜鵑聲」無不增添了幽冷凄涼之意。

如果說上片著重以景傳情的話,那麼,下片三句則改為借典喻情。「驛寄」句化用南朝陸凱故事:陸凱與范曄交好,曾自江南寄贈梅花一枝,並附詩一首:「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梅。」「魚傳」句則典出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所謂「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實際上是喻指友人頻頻來信慰解,只是這世上最難的便是感同身受,作者久經壓抑,胸中的憤懣鬱結已深,很難排遣,友人的慰解非但不能驅散包裹他的濃重愁雲,反倒更勾起「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遷謫淪落之恨。

末尾「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一種徹骨的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矛盾和變故,很多事情也並非人力所能左右,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也是不由自己地朝著北方,流向瀟湘。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總是會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運命如此,我輩又能奈其何?

總的來看,這首詞最佳處在於虛實相間,互為生髮。上片以虛帶實,下片化實為虛,全詞音調凄厲,猶如蕭瑟秋風中折翅墜地的孤鶴哀唳,使人讀後低回不已。

06

與蘇軾的豪放豁達和隨遇而安相比,秦觀無疑屬於「想不開」那一類文人,他脆弱而敏感,因不得志而抑鬱寡歡。那種刻在骨子裡的憂傷,使得他的每一首詞,都瀰漫著濃霧一樣的憂愁。「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他更憂傷,也沒有誰比他對悲慟之情體驗更為深刻,難怪宋代詞人葉夢得嘆他是「古之傷心人」。

元符二年(1099),秦觀再被貶雷州,此時他已憂鬱成疾,可能預感到自己時日不多,自做了輓詞:

嬰釁徙窮荒,茹哀與世辭。

官來錄我橐,吏來驗我屍。

藤束木皮棺,槁葬路傍陂。

家鄉在萬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歸,惴惴猶在茲。

昔忝柱下史,通籍黃金閨。

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

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時。

修途繚山海,豈免從闍維。

荼毒復荼毒,彼蒼那得知。

歲冕瘴江急,鳥獸鳴聲悲。

空濛寒雨零,慘淡陰風吹。

殯宮生蒼蘚,紙錢掛空枝。

無人設薄奠,誰與飯黃緇。

亦無輓歌者,空有輓歌辭。

此詩幻想了作者死後的涼薄情狀,在藝術上並無特別值得圈點之處,卻道盡了無可排解的凄苦之情,寫盡了人生的絕望無助之感,展示出一種生無可戀、心如死灰的幻滅感,令人不忍猝讀。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再次變動,被貶之臣多被召回。秦觀也復命宣德郎,放還橫州,不幸的是竟在途中去世,就如他寫給自己的輓詞所預料的那樣,秦觀終究沒有等到魂歸故里的那一天。

縱觀秦觀一生,因蘇軾而被朝廷重用,也因蘇軾而受到牽連,遭到貶謫,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學而優則仕」是天下讀書人的夢想,秦觀原本是一個很有抱負的讀書人,想出仕為朝廷做一番事業,然而朋黨傾軋使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投入蘇軾門下又身不由己地陷入了政治漩渦中,無法自拔。

客觀的說,秦觀在氣質上缺少老師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氣量和韌勁,他的抗打擊能力實在有些太弱,自從被貶之後就把自己困在幽憤、哀怨、絕望中走不出來。

「哀莫大於心死」,政局的動蕩不安和命運多舛,使得心理素質極差的秦觀長期處於孤憤難平的狀態,精神極度抑鬱,再加上被貶之地的惡劣氣候客觀上也損害了他的健康,可嘆一代文豪,終究沒有熬過生命的冬天,令人惋惜的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作者:洛輕塵,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東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女性文學和兒童文學,用一顆充滿好奇的童心閱遍歷史滄桑,寫盡人生百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何自稱「漢人」,而非夏人、商人、周人或秦人?原來起源於一場歷經多年的血淚戰爭史
一匹「馬」引發的血案,漢武帝真的是為滿足一己私慾,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