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不是葯神》:觸動最廣大民眾的內心柔軟

《我不是葯神》:觸動最廣大民眾的內心柔軟

看了就要關注我,喵嗚~

電影結束的時候,很多觀眾沒有向往常那樣,迫不及待地立馬起身離開。工作人員提醒,沒有彩蛋。我們卻仍靠在座位上,聽著片尾曲,靜靜地看影片滾字幕。

《我不是葯神》的確具有這樣的力量:觸動最廣大民眾的內心柔軟。

葯神:散發銅臭,周身聖光

或抽泣,或嘆息,或沉默,一部電影能打動如此多的人,不是沒有理由的,其中很大的優勢來自於它的題材。這不是簡單的醫療題材,救命葯,有錢買就能活,沒錢就等死,生與死的問題沒人能夠迴避。

即便是對於影片主人公,年輕力壯、身體健康的程勇來說,求生問題也是一樣迫切的,畢竟他患腦血栓的父親有錢就能接受手術,就能活,沒錢就只能準備後事。而另一位迫切求生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因買不起高價特效藥格列寧,找上了程勇,希望托他去印度代購盜版葯。他要命,程勇要錢,二人一拍即合。

原價四萬一瓶的格列寧,在印度因為是侵權盜版出來的,沒有研發成本,零售價只需兩千,如果從廠商直接批發,每瓶更是低至五百元,但藥效一樣,均能救命。

程勇於此發現商機,在影片的前半段,便是程勇與幾位患者及家屬合作,從印度購買五百元的盜版葯,再以兩到三千的價格賣給其他患者。大概不會有觀眾認為,程勇以此牟利是賺黑心錢,他確實給許許多多的病人帶來了活命的機會,沒有人會去苛責他賺取差價。

有了錢,程勇收拾起生活的爛攤子,人生漸漸走向正軌。但他的行為在法理上屬於販賣假藥,他害怕了,上有老下有小,他被抓進去,誰來照顧老父親和兒子。在一次警察的突擊搜查後,雖是有驚無險,但程勇決定收手。由此,病人們又一次失去了低價葯。

但在電影后半段,因同情於患者的病痛,再加上呂受益自殺所帶來的衝擊,程勇毅然決定為救治更多病患,再次從印度購盜版葯,此次不賺錢,以批發價出售給患者。後來印度藥廠被查封,程勇以兩千元一瓶從印度購葯,卻仍以五百元賣給病人,為此,他不惜賠上經營多年的家底。

而作為故事原型人物的陸勇,一開始就沒有以此牟利,自費為病友帶葯,也因此他被病友稱為「葯神」。

影片以較為明晰的前後兩段,刻畫程勇的轉變——從一個散發銅臭味的商人到救死扶傷的「葯神」,除了讓故事更具波折,電影更有看頭,還可以讓「葯神」程勇這個人物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

一個天然的聖人在生活中是存在的,卻不太適合電影敘事。程勇從一個庸俗小商人到成功企業家,人生順風順水,他沒有義務為非親非故的病人去冒險。他害怕,他顧慮,他擔心失去眼前擁有的一切。但即便如此,他還是選擇另一條路,走出人生的常軌,在違法的邊緣遊走,為了更多慢粒白血病患者,他最終深陷牢獄。

試問在類似處境下,有幾個人能如此毫不為己,一心救人。影片中有一幕,程勇在警官曹斌面前抽著雪茄,扮演唯利是圖的商人,但在觀眾眼中,那一刻,他周身光芒。

病人:艱難求生,底層哀鳴

影片中的病人及其家屬是最無助的群體,一旦救命葯成為商品,生命便與金錢掛鉤。人命不該被定價,卻可以被定價。一條命可以是四萬一瓶的正版葯,也可以是五百一瓶的盜版葯。

病人呂受益曾對程勇說,剛得病那會兒,每天想到死,後來兒子出生,一看到孩子的小臉,就不想死了。不想死,一個平平常常,理所應當,甚至不能算願望的願望,一旦身患絕症,就成了奢望。

呂受益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其中有求人時的諂媚,無奈時的酸楚,也有嘲弄與樂觀。嘲弄生活,生活無動於衷,病不會好。至於樂觀,沒有錢,沒有健康,如果再沒有樂觀的笑容,他拿什麼去支撐自己和家人。

病情進入急變期,藥物已經無法維持生命,呂受益無力支付高昂手術費,他不願拖累家人,選擇了自殺。赴死的前一刻,他嘴角帶笑,望向妻兒。那最後一抹笑,淡然與不舍交織,教人忘不了。

觀眾雖多數並無病患,但對於疾病與死亡的恐懼,是在許多人心頭縈繞不去的,呂受益的經歷會進一步喚醒這種恐懼,由恐懼而共情,我們或多或少能體會到那種求生的艱難。

警察:情法矛盾,左右為難

警官曹斌是個「沙威」式的人物。作為警察,他需要追查販賣假藥者,但他又清楚地知道這些所謂「假藥」,確確實實能救命。作為人,他無法不同情苦痛中的病人。

於法,沙威要抓捕逃犯冉阿讓,於情,他知道冉阿讓是正義的好人,不該抓。情法矛盾中,沙威選擇了自殺,曹斌選擇接受處分,放棄任務。

相信很多觀眾會將曹斌的個人行為與司法系統相聯繫,的確,曹斌或許代表了廣大執法者的矛盾。但遠不止如此,曹斌還是我們觀眾的化身。在穩定有秩序的社會下成長起來的民眾,正常人都會有基本的法律意識,知道不能觸及法律邊緣。我們會希望程勇不要被抓住,但我們同時也會承認他確實違法了。

觀眾無法主宰生活,但卻是電影的「法官」,如何評判程勇,對我們來說一樣是矛盾的,我們一樣左右為難。難的不是認同程勇是好人,是聖人,是葯神,難的是承認這樣一個好人、聖人、葯神,在現行法律下被判刑是合理的。我們既欽佩主角,又尊重法律,透過曹斌,我們可以更深地體會這層糾結。

電影結束了,但其反映的社會問題卻無法在短時間內得以解決。但還好,《我不是葯神》喚起了更多人對絕症病患的關注,「希望未來越來越好」絕不是廉價的樂觀主義,那是每一個為理想社會添磚加瓦,做實事的人,他們的堅定信念。

《我不是葯神》電影改編的得與失,大概明天發,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復仇的兩種範式

TAG:文藝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