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告訴你,Cambodia Bull中文意思是英國紅牛
快消
快消人自己的平台
就在人們將目光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問題的當下,被知乎網友稱為「淘寶和京東淘汰出來的那些商家和買家」,卻披上APP的外衣,在拼多多里碰了頭。不過,「3億人都在拼」的喧囂背後,有關於「坑多多」、「罰多多」的指責聲,卻愈發刺耳。
本文共:3650 字
預計閱讀時間: 10 分鐘
你這輩子有沒有為別人拼過……多多?
拼多多變身「大家來找茬」
這個「未滿3歲」、「擁有3億活躍用戶」、「GMV已僅次於淘寶和京東」的電商領域後起之秀隨即陷入輿論風波。「假貨」、「山寨」問題,把爭議不斷的拼多多,再次推向了聚光燈下。
一時間,拼多多變成了一個全國消費者都在參與的「大家來找茬」。「超熊」洗衣液、「小米e家」液晶電視、「Paonmepors」紙尿褲等一干有「擦邊球」嫌疑的廉價商品接連被網友扒出。作為拼多多第一主打的品類,食品板塊自然成為了輿論的「颶風眼」。
甚至,部分並非拼多多平台出售的假冒偽劣產品,也被貼上了「拼多多」的標籤,成為段子在網路上廣泛傳播。拼多多上的「假冒偽劣」,真的如此嚴重嗎?
快消記者登陸拼多多APP食品版塊,發現「擦邊球」現象雖然沒有網上流傳的那麼嚴重,不過確實存在;關鍵取決於品類。例如,拼多多乳製品版塊中的品牌集中度較高,「擦邊球」現象較為少見。
「乳製品行業對資本實力要求及工業生產能力門坎高,一般仿冒小作坊無法實現, 包裝零食的消費頻率慢對於保存期限及物流成本攤提不划算, 小作坊負擔不起。不過,飲料是高毛利(暴利)產品、消費頻率也高、變現能力較快、生產門坎的限制也相對較低, 讓部分從業者的有機可趁。」知名營銷管理專家沈博元認為。
在拼多多食品版塊里,飲料品類成了疑似「擦邊球」的「重災區」。
記者輸入關鍵詞「紅牛」,搜索結果的首頁出現3款產品的6個店鋪,分別是:「Thai Strong Bull」,中文名泰國紅牛;「Cambodia Bull」,中文名英國紅牛;「Red Gaur」,中文名也是英國紅牛。值得一提的是,Cambodia Bull的原意應該是柬埔寨紅牛,而Red Gaur,是印度紅牛的意思。
快消記者發現,「Thai Strong Bull」授權商為「泰國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有限公司」。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無法搜得該企業任何相關數據。而對於「Red Gaur」英國紅牛的授權商「英國紅牛飲料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UK Red Bull Beverage Co. LTD,Google上搜索此公司名查無結果。
某疑似「擦邊球」產品
「這些(紅牛)都沒有問題,畢竟全名是 『某某紅牛』」,某快消品牌資深經銷商鄭先生告訴快消記者,在他看來,這些品牌在消費者心中並非「廣為人知的那個紅牛」,它們沒有生命力,市場也會越來越小。
一位業內人士則表示,在中國很多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信息傳播相對遲緩的地區,品牌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力較弱,這給部分疑似「擦邊球」的產品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這個市場,比大眾想像的要大得多,「在這樣的土壤里,大品牌只能節節敗退」。
佐證上述言論的事實是,在這些單店銷量動輒五、六千的「柬埔寨紅牛」、「印度紅牛」旁,略顯孤寂的「華彬紅牛」(Red Bull)銷量僅1600餘件。
這種現象,在拼多多的功能飲料、植物蛋白飲料,碳酸飲料等品類中並不少見。
「品牌層級本來就有分高中低端,拚多多只是一個平台, 它沒有自己的品牌商品, 但可以確認的是, 消費升級時代, 中國消費者對於物超所值(價格)的需求仍然強勁。賣低價真貨, 只要產品質量沒問題, 不用管太多, 廠商願意吸收成本, 消費者喜歡就好。」沈博元表示。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長此以往,最終可能會出現早期淘寶的情況,拉低整個行業的產品質量和行業盈利水平的問題。
大品牌不動銷,小品牌利潤薄
不過,高銷量並非等於高營收,熱鬧過後,也有商家頗多無奈。
一方面,大品牌經銷商在拼多多目前的經營環境下,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甚至入不敷出。
「按廠價出售,一瓶都賣不出去,』隔壁』有的產品在網上連授權商都查不到,銷量卻有十幾萬。反映過,沒啥用。」一位拼多多商戶告訴快消記者。
在上述人士看來,拼多多很多食品品類,尤其是零食飲料陷入了惡性循環。首先,「劣幣驅逐良幣」,在低價的誘惑下,大量的銷售額被一些並不規範的小廠、甚至是有「山寨」嫌疑的產品所佔據,另一方面,正規大廠的經銷商,還要時刻留意不到觸及廠家的「紅線」。
對此,曾在某C2C平台開店銷售某大品牌零食的鄭先生深有感觸。有著多年線下經銷商銷售經驗的鄭先生,將兩款主打產品放在該品台上銷售,只比出廠價高0.2元,但最終一袋都沒賣出去;此外,鄭先生還收到了廠家兩次舉報,理由是「未向廠家報備」。
一位食品企業前管理人士表示此言屬實,對很多大企業而言,經銷商要在線上銷售產品,必須特許同意,立案報備,通俗來講就是避免「串貨」。
「在拼多多也是如此,只不過拼多多小店更多,廠家管控力相對弱一點」,前述經銷商表示。
另一方面,在拼多多上低價走量的小品牌買家,營收狀況也不如銷量看上去那般紅火。
「(快遞成本是)3-5塊錢不等,也有低價快遞,一單2-3元,除非訂單量達到幾千。」一位入駐拼多多兩年的飲料賣家表示,雖然表面銷量「好看」,但利潤微薄。
在記者隨機採訪的過程中,上述人士的觀點得到了數位拼多多賣家的支持。多人表示,雖然參加平台活動的時候,動輒幾萬單,甚至幾十萬單,不過,在大訂單的背後,往往是低的可憐的利潤。
比起利潤的微薄,更為商家詬病的,是拼多多對商家貨款的佔用問題。「貨款周期在半個月以上,(對商戶的)罰款現象依舊嚴重,反正流量在那,你不做有的是人做。罰款就是雷區,商家就是赤腳過雷區的人,早晚要踩上的。區別無非是你是炸掉一條腿還是粉身碎骨。」,一位在拼多多銷售休閑零食的商家告訴快消記者。
上述商家所指的,是拼多多無處不在、甚至近乎「霸王條款」的各項罰款規定,例如:延遲發貨,虛假髮貨,刷單,客服回復不及時等。
有商家向記者表示,拼多多曾突然將部分商鋪推至活動首頁,導致訂單量暴增,商家沒有能力完成貨物的發送以及相關售後,甚至「根本就沒那麼多庫存」。無奈之下,只得承擔大量罰款。
更有知情人士表示,拼多多的罰款「只有數字,沒有明細,溝通無門」。
拼多多的「平台升級」
各大食品廠家對於拼多多的態度,目前來看,也是曖昧不清。
記者在拼多多搜索各大食品企業名稱關鍵詞,搜得的店鋪大多為個體經銷商。記者向數個大乳企和飲料企業「旗艦店」的客服詢問是否為官方店鋪,得到的答覆為「是的」,再三追問下,客服都承認其真實身份為經銷商,而並非廠家。
記者就企業和拼多多合作的相關問題向華彬及雀巢的相關負責人求證。得到的回復均為「還不清楚」。
「消費者在拼多多這樣的平台所見到的正牌低價品有幾個特色, 臨期食品、瑕疵品、倒閉抵債擔保品等。這樣的經濟模式, 由於拚多多的出現, 讓他有了宣洩的渠道。大部分情況下, 大的品牌商(企業)不會把去拼多多當作重要的銷售渠道」,沈博元表示。
事實上,即便沒有大廠「加持」,拼多多在部分商品板塊中已經開發出了一個新的團購策略:拼工廠。拼多多和這些工廠進行直接合作,讓商品和消費者直接對接,同時以爆款模式推動工廠的生產資料到商品的快速流轉。
簡單來說,就是「少SKU、高單量、短爆發」。在拼多多紮根的產業帶上工廠,將大量產能傾斜到2-3款核心產品,一方面縮減產品線、壓縮中間環節、提升規模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穩定了供應鏈,讓工廠面對原料、人工成本波動風險時,有了更強的抵抗能力。
拼多多工廠
這和淘寶起家的核心邏輯有些類似,不過淘寶的核心是讓商家(主要是渠道商、小賣家)適應淘寶的玩法,從而控制商家不能離開淘寶,最終誕生了大量的「淘品牌」;而拼多多的核心邏輯是讓商家(主要是工廠)適應拼多多的爆款模式,從而控制商家無法離開拼多多,最終誕生「拼工廠」。
不過,在拼多多上也只能誕生「拼工廠」而無法誕生「拼品牌」,這是因為拼多多和傳統的電商平台不一樣,並不支持店鋪的名字搜索,拼多多將這種模式解讀為強化商品屬性而不是拘泥於商家。但客觀上,這種產品設計將商家在產業鏈條中的影響力降到最低,也讓拼多多的掌控力得到了強力提升。
這種新模式,在生活用紙板塊已經得到實施。拼多多官方也表示,「拼工廠」的領域正在進一步擴大到服裝、鞋等更多產業,但並未透露食品產業的「拼工廠」相關計劃。
不過,這樣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隱患。一位經銷商無不擔憂地表示,「經銷商最後可能會淪為利潤微薄的』搬運工』。」
隨著拼多多的上市、越來越多大品牌的參與維權、以及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的介入,拼多多不得不逐漸走向規範和可持續。無論是打造「拼工廠」,還是牽手傳統大廠,都可能會是拼多多下一步轉型的方向。
正如沈博元所言,在國外也有很多的過期品(或次品)的銷售渠道存在, 市場永遠會存在高中低的層次需求。只要這種情況存在, 拼多多這樣的渠道就有存在的意義。不過,政府監管必須要從企業經營的過程及產品服務資質去監督把關, 以維護消費者權益。隨著中國真正的全民消費升級, 低廉產品市場自然就會萎縮。
※立白、納愛斯、藍月亮,拿什麼拯救你,我的中國日化
※農夫山泉又雙叒叕一款碳酸飲料上市了,但他的野心,可能不止於此……
TAG:快消圈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