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自然本性:從郭靖的學習成長經歷看道家教育思想
教不是一件簡單隨便的事,學也不應該是一件乏味痛苦的事。
郭靖也許資質欠佳,但絕不是不可教(資料圖)
以《射鵰英雄傳》為例,主人公郭靖笨嗎?也許資質的確欠佳,但絕不是不可教。真正的答案是:不是郭靖太笨,而是江南七怪的教育實在是太差勁。
第一,沒有因材施教。對郭靖的各個方面都不了解、不清楚、不掌握,只是一個勁地指責郭靖笨,這怎麼能對症下藥、區別對待、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教好學生呢?
第二,沒有正確方法。對郭靖的教學方法只是簡單粗暴的打、罵、訓斥,郭靖動輒得咎,整天提心弔膽,雖然日夜拚命苦練,又怎麼能興趣盎然,日有所獲,學有所成呢?
郭靖和江南七怪(資料圖)
所以,江南七怪對郭靖的教學效果是:郭靖十多年來進益不多,江南七怪暴躁苦惱,郭靖苦悶自責。
雖然江南七怪很「愛」郭靖,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去「愛」郭靖。
反觀全真教馬鈺的教學,只是每天晚上教郭靖呼吸、打坐、睡覺,教學效果卻是:馬鈺輕鬆自如,郭靖只覺得有趣好玩,內功卻不知不覺精進,不到兩年的時間,已達到較好的境界。
後來,在桃花島上,老頑童周伯通對郭靖的授課也是從郭靖的問題開始,對郭靖的疑惑不急於解釋,而是先請郭靖體驗。用足了力氣的一掌沒有擊倒郭靖,沒用足力氣的一掌反而把郭靖擊倒了。對此,郭靖怎能不興緻盎然,急切想知道原因呢?
周伯通的教學辦法是先讓郭靖體驗和思考(資料圖)
為什麼江南七怪十多年的教學不如道家馬鈺不到兩年的教學效果,也不如周伯通短時間的一番點播呢?馬鈺一語道破:都是因為「教不得其法,學不得其道」啊!
觀當今社會之教學,又有多少人在用錯得離譜的教學思想、精神、方式、方法,兢兢業業、孜孜以求、樂此不疲、「毀」人不倦啊。
教育者只有善於撥開和驅散重重迷霧去發現教育的本質,而且也善於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去抓住教育的本質,才能對被教育者產生最好的教育效果。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所講的道本身就是合乎自然的,這種思想對其涉及的教育思想有必然的影響,所以老莊的教育思想極其注重自然本性。
訓馬練馬該遵循馬的本性(資料圖)
《莊子·馬蹄》篇說,馬的本性是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糜,怒則分背相踢。然而,硬給他加上籠頭、銜轡等阻礙視線的東西,它就會斜眼相看,甚至猛力抵突,不願馴服。
這些違背馬的本性的做法,結果只能是讓馬失去了活力,或者成為了只知拉車之馬。
韓愈在《馬說》中也感嘆人才的遭遇,「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從中可以看出莊子的教育主張: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人的本性,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
的確,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才談得上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就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
《道德經》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頑童對郭靖說:「兄弟,你心地忠厚,胸襟博大,只可惜我師哥已經逝世。否則他見到你一定喜歡,他那一身蓋世武功,必定可以盡數傳給你了。」
周伯通的師兄王重陽(資料圖)
為什麼江南七怪只能發現郭靖的傻大笨粗,而在老頑童眼裡,郭靖身上全是優點呢?不是郭靖變了,是老師的眼光和視角不同。
周伯通先天處在道家所說的一個極高的人生境界。《道德經》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周伯通就是金庸筆下塑造的一個嬰兒。別人是反璞歸真,而周伯通是一生真璞。
而老師的工作,也是保護孩子的赤子之心,找回成人的赤子之心,同時自己也離不開一顆赤子之心。老師如果不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無法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就不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也就不能找到正確的施教切入點。
教育的結果,不是要培養出一群整齊劃一的機器,因此不能以自己主觀認為合適的方法教育學生,要按照學生的特點去安排教學,讓其保持個性,充滿活力。
當然,尊重個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發掘長處,揚長避短。
莊子以葫蘆作喻,說明萬物都有其合適的用途(資料圖)
《逍遙遊》中,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他大瓠之種,長成後結成了一個大葫蘆,但是這個葫蘆用來盛水,則立不牢穩,難以勝任;分剖為瓢,則平淺不容多物,因此把它砸碎了。
而莊子認為惠子拙於用大,他說,為什麼不把它束於腰間,作為腰舟浮游於江湖呢?在莊子看來,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處。
道家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的無所事事,而是做事必須順應規律,這樣教育才能用力少而收效多,否則將受到規律的懲罰。所以要減少不合教育規律之處,逐漸進入無為之境。
正如《道德經》說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在清靜無為中,才有順應自然造化的有為和大為。
(編輯:靈瑾)
聲明
※什麼是「靜功」和「動功」?
※「功行福報」修行論:若非累世積德,動有諸魔纏身(下)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