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酣暢淋漓的一首歌行,杜甫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歌行體是初唐時期在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的一種詩歌體裁,屬於古體詩範疇。南宋的鮑照經過自己的理解和吸收,自創了歌行體,在初唐詩人的不斷完善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標誌著歌行體七言為主的體裁正式形成。歌行體保留了樂府詩的曲名和敘事的特點,在格調和風骨上有所創新發展。如果詩歌題名含有有歌、行、吟、引、哀、怨、別、詞、瑤、弄、操等,基本上可以判定這首詩歌為歌行。
在李白的所有詩歌當中,藝術成就能夠與樂府詩歌相提並論的就是歌行體。初唐時期的歌行體糜縟,但在李白和杜甫手上,歌行體的風格開始豪放雄奇起來,可謂前無古人。李白的歌行體繼承了《小雅》、樂府等抒懷言志的藝術風格,興起筆到,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有人點評說李白之才「盡於歌行」。如果說細細品讀《夢遊天姥吟留別》,《廬山遙寄魯侍御虛舟》等李白所寫的歌行體,我們就會發現這句話並沒有任何誇大的意味。
夢遊天姥吟留別
唐·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是李白在夢遊天姥之後所寫的歌行。整個歌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片段。第一片段大致介紹天姥的概況和傳說;第二片段寫李白在天姥遊歷的整個過程;第三片段是李白夢醒之後的感慨。
歌行的開頭對夢遊天姥的經歷的起因給了一個交代。因為海上的瀛洲仙山難以尋找,而天姥山隱藏在雲霞里是有機會看到的。並將天姥山與眾多名山對比,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天姥山的高拔險峻。整個片段都沒有正面描寫天姥山,或通過他人敘說,或通過他山的對比,藉以引起讀者對天姥山的興趣,藉以探求天姥山的真面目。
第二片段正式進入對天姥山的描寫,李白通過一路遊玩一路描寫的方式,將天姥山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從第一句「我欲因之夢吳越」開始進入夢境,從剡溪開始遊玩,並引用謝公典故,腳著謝公屐,一路逐漸展開想像,一步一景,一句一想像,逐漸登上夢境的高潮。並通過一系列昏暗環境和震耳欲聾的聲響的烘托,與仙人出產的絢麗畫面形成對比,讓人有一種受到衝擊的錯覺,使人魂悸魄動,夢境達到最高潮。突然急轉而下,夢醒了,失落感瞬間襲來。
為了填補夢醒之後的失望徘徊之感,第三段隨之而出。將場景的描寫轉入內心感慨的抒發。並點明全詩的中心「留別」。開頭兩句有種對人生的傷感和逃避現實的意思,體現出李白心中的消極一面。但最後一句對權貴的蔑視和鄙棄,又體現了李白思想中豪放具有反抗精神的一面。
杜甫對這首歌行的評價非常高,「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整首歌行構思新奇,意境胸偉,特別是最後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整首歌行中最令人暢快的一句,也是千古流傳的一句。
※史上最經典詞牌《菩薩蠻》,內容平淡而富機趣,詞人卻名不見經傳
※最經典的詞牌《菩薩蠻》,李白的詞你讀過嗎?
TAG:讀書的沫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