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Pinterest上那些能鍛煉孩子精細動作的好遊戲

Pinterest上那些能鍛煉孩子精細動作的好遊戲

體驗過很多早教托班中心的所謂的早教課、「蒙氏」課,看過很多育兒大V所寫的早教遊戲後,時常逛Pinterest的我發現,很多都能從Pinterest上得到啟發。

這些早教課程、早教遊戲,很大程度上都在於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這篇文章,旨在總結這些遊戲的類型,讓我自己、也讓家長朋友們可以從中收穫一些,能讓孩子玩得快樂、玩得「聰明」。

左圖是Pinterest上一個「套環」遊戲,眼尖的家長們是否發現它和市面上常見到的套圈/彩虹圈圈玩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成本很低廉,只需要幾個彩虹紙碟和捲筒紙的軸心(或者硬卡紙捲起來)即可,圖中的遊戲中套圈圈的難度其實比套圈玩具還來得簡單,因為挖去的圓直徑比較大,家長可以通過把圓剪小來提高難度,同時這個遊戲還是顏色識別的好教具哦!

下圖中的遊戲也融合了「顏色配對」的概念,看著有些複雜,但家長在家其實可以做簡化版的遊戲,便是在一個鞋盒子上挖幾個洞,周圍圖上顏色即可,其實不塗上顏色也行,只是用來鍛煉孩子扔得準不準。

下圖中的遊戲,只需要一個不太使用的帶蓋舊塑料杯,幾個飲料瓶蓋即可。如果沒有杯子,可以用鞋盒子或快遞包裝盒代替,在上面挖一個孔或長方形的洞即可,沒有收集那麼多飲料瓶蓋,也可以用遊戲幣等生活用品代替。

穿

「穿」的遊戲分為1)將物體穿到小洞里 2)將物體穿進細繩等物中。

左下圖中只需要將廢舊的奶粉盒(其實廢舊盒子都可以)穿洞,找到一些細絨棒(其實吸管即可)。右下圖是將管狀義大利面(其實紙卷也可以)套在吸管外。

下圖這類遊戲其實到處可見,早教課程經常說「寶寶們今天我們的任務是給媽媽製作漂亮的項鏈」其實也是相同的,可以將彩色吸管剪短穿進繩子,也可以將彩色珠珠穿進繩子。我認為孩子可能會誤吞彩色珠珠,所以還是彩色吸管更安全可行一些。

在小紙片或小布條上剪上一刀,用長布條等穿過;或鍛煉孩子穿回形針也是有意思的遊戲思路。

看到過很多種系鞋帶的遊戲,某寶上穿鞋帶板等遊戲也很多,其實直接拿鞋子給孩子玩更方便。

鍛煉孩子使用鑷子、夾子、筷子等物將小物體放置到規定的目的地也是常見的遊戲思路,下圖中的小絨球可以用橡皮泥、小紙團等其他物品代替,「目的地」就是紙卷。

下圖所示的遊戲融入了「顏色識別」,根據圖片上的顏色來相應將半個蛋合成一樣的蛋。嫌麻煩的家長可以讓孩子鍛煉蓋化妝品蓋子、飲料品蓋子。

樂高是非常高效、方便的早教教具,下圖中,根據圖案所指將相應顏色的樂高單元拼接在一起,也可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還融入了數字認知及計算能力的鍛煉。

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件都含有拉鏈,教孩子如何使用拉鏈(開與合)是十分常見的鍛煉精細動作的內容。其實不用特地如圖所示將拉鏈縫合在布頭上,找一件帶拉鏈的衣服或筆袋等物就可以啦!

和拉鏈道理一樣,找件帶紐扣的衣服就可以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啦!除了圖中所示的紐扣,還有一種需要按壓能合在一起的,也可以用來給孩子鍛煉。

可以讓孩子將一些熟悉的圖案中缺失的部分粘上,或是按照特定的路徑黏貼(右下圖還鍛煉了孩子書寫比劃的能力)。

可以給孩子買一把安全剪刀,一開始先讓他們隨意地剪,鍛煉他們剪這個動作的意識,再按照指定的線條、外輪廓剪。

撕紙是可以從很小就開始鍛煉的精細動作。家長買回繪本,時常會發現被孩子亂撕一通,此時不妨拿一些廢舊的報紙啊包裝紙給孩子鍛煉撕的動作,增加他們的玩耍興趣,也可以等孩子長大些,結合孩子對撕紙的興趣,和孩子一起完成一幅撕紙拼貼畫。

拼圖

拼圖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以為能成功廉潔拼圖的卡口對小年齡的孩子來說實屬不易),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觀察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其實在家也能製作簡單易行的拼圖玩具。

撲克牌是一樣非常好的早教教具,最簡單的一種拼圖遊戲是將撲克牌一剪為二,讓孩子們拼接起來。把孩子們熟悉的圖案一剪為二也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挑一本孩子喜歡的繪本,將其中主要的人物一剪為二,讓孩子們動手拼起來,會激發他們的玩了興趣。比如左下圖選取了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中的動物為原型。

還可以讓孩子們將家庭成員的照片拼接起來。日後數學學習難度增加後,還可以和孩子玩右下圖這樣的數字拼圖。

簡易遊戲材料

在瀏覽收藏了一些Pinterest的遊戲後,我發現可以準備以下一些材料(在某寶上找尋一些幼兒園材料關鍵字即可搜索到):

鞋盒

快遞包裝盒

彩色紙碟

彩色紙杯

彩色一次性吸管

冰激凌棒

宜家食品保鮮袋

這篇文章只是總結歸納一些Pinterest上的遊戲思路,希望可以讓孩子們玩得愉快、學得輕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JelloDesign 的精彩文章:

TAG:Jello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