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伯溫為何會慘死?只因他做了三件事,一件比一件讓朱元璋難堪

劉伯溫為何會慘死?只因他做了三件事,一件比一件讓朱元璋難堪

一、劉伯溫扔劍出山

明朝的劉伯溫絕對是一個傳奇,尤其是死後被一路拔高,直追三國時的諸葛亮,有道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但若細觀《明史》等史料會發現,劉伯溫雖是大才,卻遠未達到諸葛亮那般高度,恐怕是因劉伯溫的悲情色彩,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因為朱元璋是有壓低劉伯溫的嫌疑,比如僅僅封劉伯溫一個「誠意伯」。

而劉伯溫被胡惟庸所害而慘死,朱元璋也責任,沒辦法,誰讓他是皇上?但任何事一個巴掌都拍不響,劉伯溫自己也不是完美無缺。其中又尤其以劉伯溫的這三件事,讓他在朱元璋心目中大打折扣,因為一件比一件讓朱元璋難堪。下面先說第一件:劉伯溫扔劍出山。

據明史載,劉伯溫是胡大海發現的,同時還有宋濂、葉琛、章溢。胡大海便推薦給了朱元璋。除劉伯溫外,其餘三人都痛快的出山了。於是這事就交給了孫炎,卻又碰了釘子,且這次劉伯溫還扔出一把寶劍,那意思彷彿是說,就算殺了我,也休息讓我出山。

使者只得拿著寶劍回來複命。孫炎當即回信,其中有這樣幾句: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封還之。然後又寫了「數千言,(劉)基始就見」。即,孫炎先威脅:寶劍是送給皇上斬殺不聽命的人。我哪敢要您老的寶劍?所以還給你!然後又寫下「數千言」,終使得劉伯溫出山了。按理說劉伯溫是被逼出山,應該很低調,但哪知見到朱元璋後,就力陳「時務十八策」。

這就反常了,究其原因有兩種可能。其一,劉伯溫見到朱元璋後,一相面,就認定了朱元璋是真龍天子事,所以拿出乾貨,但這個基本上屬於八卦小報類內容,可能性不高。其二,劉伯溫推辭也好,扔寶劍也罷,是他要價的一種方式,即,劉伯溫認為,朱元璋應效仿劉備三顧茅廬,結果卻發現朱元璋是「曹操」,若再抗拒下去只能被殺。

這事自始至終雖沒有記載朱元璋的態度,但劉伯溫的激烈抗拒,必會讓朱元璋心有不滿,你這不是讓我難堪嗎?宋濂比你名聲都大,人家就高高興興來了,你算老幾?

所以推斷當時兩人見面情景,必是朱元璋有威脅言辭——今兒你要不讓我滿意,我就絕不會讓你滿意。劉伯溫連忙拿出乾貨,這才使得朱元璋高了興,立刻下令建造「禮賢館」,給劉伯溫居住。

二、干擾朱元璋的大方針

在朱元璋請來劉伯溫後,由於當時朱元璋名義上還是韓林兒的小弟,自然就要表現出對韓林兒的尊重。所以過年時朱元璋請來了一把韓林兒的椅子,放在大帳內命手下都去參拜,手下都不敢違抗軍令。但劉伯溫卻是例外,怒目而不拜。

朱元璋得知後就找劉伯溫詢問為何。劉伯溫趁機勸說朱元璋:韓林兒算啥?咱如今應該一腳踢飛他,你朱元璋才是真正的老大。須知這時的朱元璋羽翼雖已豐滿,卻還有強敵陳友諒、張士誠等!

所以朱元璋執行的是朱升提出的九字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也正是因為朱元璋當時嚴格執行這九字方針,減少了許多沒必要的阻力,是公認的朱元璋最後取得成功的一個原因。

明白了當時的情況,再來看劉伯溫對韓林兒這態度,顯然跟九字方針是背道而馳。雖當時朱元璋並未因此難為劉伯溫,但劉伯溫此舉卻讓朱元璋很難堪。且更要命的是,後來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韓林兒時,又發生了莫名其妙的沉船事件,韓林兒因此喪生。這事許多人都認為是朱元璋指使,其實朱元璋被冤枉了。

從朱元璋嚴格執行九字方針來看,他根本沒必要用這種見不得人的方法搞死韓林兒。當時朱元璋已是實際的「一哥」了,韓林兒到了朱元璋手心後,能有各種辦法,讓他「心甘情願」讓位,何必非背上這個黑鍋呢?

後來朱元璋還曾說過一句話,非常耐人尋味:(廖永忠)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即:因為廖永忠聽從儒生的話,無端揣測朕意,致使韓林兒離奇淹死,所以才被壓低,只封侯,不封公!那麼這個儒生是誰?雖無直接證據證明是劉伯溫,但從劉伯溫不拜韓林兒的空椅,及他也被壓低,僅封了個誠意伯來分析,顯然劉伯溫的嫌疑最大。

三、對揚憲落井下石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曾問劉伯溫:「李善長之後,誰能當宰相?」見劉伯溫不正面回答後,又提出了三個名單: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其中楊憲是劉伯溫的好友。但劉伯溫一一否認,說這三人都不行。朱元璋便說,看來只有你劉伯溫能當這丞相了。但劉伯溫也推辭,說自己有性格缺點,太嫉惡如仇,也不行。

疑點便發生在這時。朱元璋提出三人名單,均被劉伯溫否認,自己又不肯出來。須知,當時朱元璋根本沒開始清洗功臣,他真正全面清洗功臣,是太子朱標死後。

這說明當時朱元璋非常倚重劉伯溫,結果卻遭一通否認後,又沒給出任何好建議,自己也不肯出來。這種情況您若是朱元璋,會怎麼想?所以朱元璋最後分別使用了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先後擔任丞相。

楊憲是第一個被朱元璋啟用的,結果上台後便開始對上任宰相李善長窮追猛打,引起了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的反撲,最後被朱元璋拿下。這種派系鬥爭一直貫穿歷史,劉伯溫也有派系的,他和楊憲都屬於浙東派系。

楊憲最終被朱元璋殺掉了,但楊憲之死,劉伯溫也難逃關係,據《明太祖實錄》載:劉伯溫「並發其奸狀及諸陰事」,也就是說,當楊憲被淮西派系圍剿時,劉伯溫果斷出手落井下石,告發楊憲。

劉伯溫無論是出於自保還是公正無私,顯然都在朱元璋心目中再打折扣。即,你雖提醒楊憲不能當宰相,可為何非要等楊憲落難時才出來告發?是以此來證明你劉伯溫的清白,還是嘲弄我朱元璋糊塗,讓我難堪?

所以楊憲被殺(1370年)後,史載劉伯溫也就告老還鄉(1370)去了。因為劉伯溫不但得罪了淮西派,還反水了自己的浙東派,並再一次又讓朱元璋難堪不已。故而劉伯溫最後遭胡惟庸陷害,被下藥而慘死,朱元璋全程無感,直到胡惟庸倒台後才意識到劉伯溫死的慘,也就不稀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者為王的江湖 的精彩文章:

水滸中為何只有他死後成神,難道因他曾斗敗李逵,活捉過高俅嗎?
此兵器在李元霸手中橫掃隋唐好漢,為何水滸108將卻無人敢用?

TAG:靜者為王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