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句三玄,三玄九要(二)

一句三玄,三玄九要(二)

一句三玄,三玄九要(二)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於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二)諸佛建立教化的次第

用臨濟祖師的三句來說,諸佛建立教化的次第,那是從第一句開始的。從第一句——「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體之玄),到第二句——「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意中玄),再到第三句——「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句中玄),這是諸佛祖師教化的次第。由體中玄,到意中玄,再到句中玄。這個過程,這個次第,便是「體→意→言」的過程。釋迦佛教,及歷代祖師,建立教化,皆是這個由體至意、由意至言的過程。

1.諸佛建立教化的第一階段——體中玄:「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

諸佛建立教化的起點,皆是這個妙明真心,或曰一真法界。若自己未證到這個不生不滅的妙明真心,又如何引領他人證到這個不生不滅的妙明真心呢?

諸佛證到了這個妙明真心,獲得了究竟解脫。這時的佛陀,對於眾生的迷悟,則見得清清楚楚,所謂「未容擬議主賓分」,也就是說,不用擬議思考,便能知道眾生的情況。契入妙明真心,後人稱為體中玄。

「未容擬議主賓分」,這個「主」,是指見性之人,是指作主之人。這個「賓」,是指昧真之人,是指作客之人。「未容擬議主賓分」,就是他人的迷與悟,以及存在的問題,則見得清清楚楚。若不然者,又如何契理合機地教化眾生呢?

三要印開朱點窄,是指通過修行,印開了朱點,契入了佛智,也就是契入了自心實相,證悟了一真法界,獲得了究竟解脫。

證悟了這個妙體,證悟了這個佛智,方能流出大悲意,方能流出一切教法。若是未證這個妙體,未證這個佛智,又如何能流出一切佛法呢?

2.諸佛教化的第二個階段——意中玄:「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

釋迦悟道之後,深深地感嘆,我所證悟的法,微妙不可思議,讓我如何向人道呢?我當建立方便,引導眾生,出離苦海,所以佛言:「我當以精進力,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眾生。」「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1]諸佛於自證的妙體中,流出救度眾生的大悲意。這個玄妙,後人稱為意中玄。

諸佛教典,種種言說,唯此一意,那就是引導一切眾生,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的根本大意。祖師西來,正是此意。

世人平時說話時,也是有個意的。若無這個意,則無有可說的內容。世人的意,是生滅的意,此時有此時的意,彼時有彼時的意,總是有個具體的意圖要達到。而佛的意,卻是一貫的,也是唯一的。這唯一的意,就是令諸眾生,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獲得本然的解脫。

諸佛祖師,據此一意,隨順諸緣,流出了無量言句,全彰涅槃妙心,這便是諸佛言教,是名句中玄。

3.諸佛教化的第三個階段——句中玄:「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

句中玄,就是言句中的玄,就是用言句指示真義。諸佛祖師,藉助言說,指示真義,故名句中玄。

世人的言句,雖然也有義,然而,卻不是真義,而是俗義,所以,世人的言句,不可稱作句中玄。世人念阿彌陀佛,或誦《阿彌陀經》,他所念出的,他所誦出的,皆是他的言句,皆是他的俗義,所以世人的言句,只可稱作句中俗,而不可稱作句中玄。

諸佛方便立言,只為指示真心,只為指示真佛,亦名指示眾生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對象化的存在,而是這個言行舉止的裡頭人,而是這個見色聞聲的裡頭人。

可以說,三世諸佛,歷代祖師,所有言說,只為指示這個「裡頭人」,令諸眾生,認取自己的本來面目,認取自己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雖在一微塵(四大色身)里,然而,展之則量等法界,遍含十方。可惜,世人卻不曾識得,是故諸佛祖師,方便立教,千言萬語,只為諸人識得他「本真的自己」,只為諸人獲得他「本然的解脫」。



[1]《華嚴經》卷五十一。《大正藏》第十冊,第二七二頁下。

一句三玄,三玄九要(三)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於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三)一句三玄九要的具體含義

臨濟祖師云:「一句語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用。汝等諸人作么生會?下座。」[1]

一句具三玄,三玄有九要。一句三玄九要,若會,則清清楚楚。不會,則無有理路。會了也好,不會也好,一切都好。何以故?會了,則成印心之說。不會,則成斷妄之作。若能入得無理路,於無理路中,透又透不過,放又放不下,如此這般,也是好事。何以故?透又透不過,放又放不下,久久如此,妄心死透,方得真活。猶如鑽牛角尖,鑽到頂端,卡在那裡,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出,久久如此,方得夢醒。

問:「一句語須具三玄門」。如何是這一句?

答曰:此「一句語」,不是言語文字,不是經典章句。這一句,是個無字真句。大相無形,大音希聲,大言無句。無相而現一切相,無聲而出一切聲,無言而出一切言。這個流出一切萬法的,便是人人本具的無相真心。此心是天地萬物的根,此心是千言萬語的源。此心便是臨濟祖師所說的「一句語」。蕅益大師云:「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孔子云:「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這個遍含十方的「一念心」,這個天下皆歸的「仁」,這個萬物皆備的「我」,便是臨濟祖師所說的「一句語」。此一句,一字亦無。此一句,萬句之源。此一句,空空如也。此一句,遍含諸有。唯此一句,是三玄九要、千言萬語的總根子。

演唱宗乘的人,要會得這一句。若也不會這一句,則不得演唱宗乘。若也開口亂道,則成野干鳴,而非獅子吼。

所謂會得這一句,是指全身融入這一句,而非思維想像這一句。若不是親修實證,全身融入,而是思而知,慮而解,那便是鬼家活計。

僅僅會的這一句,還不能稱作演唱宗乘的人。會得這一句,住在這一句上,那便是高高山頂立的人,卻行不得深深海底行。

問:如何是「高高山頂,深深海底」?

答曰:高高山頂,無相真心也。深深海底,無量萬相也。山頂即是海底,海底即是山頂。妙體即是萬相,萬相即是妙體。體相一如,高深一味。到得這裡,便是一個「原本如是的華嚴凈土」,便是一個「原本如是的大同世界」,便是一個「原本如是的天下太平」,道家所謂萬物一體,佛家所謂一真法界。

德山禪師悟了這一句,只是到了高高山頂,卻未到深深海底。龍潭禪師評價道:「可中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2]溈山禪師也同樣評價道:「此子已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3]果然,德山禪師一生住在孤峰頂上,不得出離。德山禪師,到了晚年,受他弟子岩頭禪師的點撥,方得徹悟末後句,方得徹悟臨濟祖師所說的這「一句語」,方得堪配演唱宗乘的人。

演唱宗乘中事,僅僅會了法身,這還是不夠的,還要將體之與相,渾化雙亡,直至翠竹儘是法身、黃花無非般若的境地,方是演唱宗乘的人。

從初發心,到圓滿成就,這期間的路途,須見得清清楚楚,方是隨方就圓而演唱宗乘的人。試看惠能大師之後的禪師,經也不說了,教也不講了,總是顯擺他那孤零零的一點靈明,什麼「佛是老比丘」,「經是拭疣紙」,如此說話,皆不是真正的演唱宗乘的人。

演唱宗乘,當須全然透過臨濟祖師的「一句三玄九要」,切不可籠而統之、大而劃之地輕心滑過。臨濟祖師的「一句三玄九要」,圖解如下:

一句三玄,三玄九要(二)

從句中玄(第一句),到意中玄(第二句),再到體中玄(第三句),這是菩薩修行的次第,前已略說。今再結合九要,作詳細解說。

句中玄的初要:讀經看教,不解真義。將表面義,作真實義。熱情高漲,深信不疑。依教奉行,循規蹈矩。

句中玄的中要:重重疑惑,不得其解。苦海無邊,佛法何存?佛法無邊,苦海安在?佛教真義,究竟何在?

句中玄的上要:深信自心,原本是佛。是故發願,願證心佛。自心是何,自己不知。尋求知識,指示自我。

意中玄的初要:得遇知識,授予一法。執持一法,一門深入。今亦如斯,明亦如斯。依法修行,唯求證得。

意中玄的中要:久久用功,業識翻動。境界現前,磨鍊修行。行者不理,只管用功。難忍能忍,難行能行。

意中玄的上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勇猛精進,極力追頂。功到極處,根塵脫落。無能無所,渾然一境。

體中玄的初要:無能無所,渾然一境。一機來臨,虛空炸破。本來無縛,亦無解脫。法界真佛,原來是我。

體之玄的中要:住在空性,普應有緣。雖有流轉,一覺便還。常常落草,時時回牽。隨緣化度,對境磨鍊。

體中玄的上要:法身向上,遍界無藏。形形色色,無非是我。不動一步,應緣十方。分身百億,水月道場。

臨濟祖師的「一句三玄九要」,未見性的人,則不能見其妙義。初見性的人,也只能窺見一斑。唯有全身融入自性中的人,方能見其全貌。雖說「見其全貌」,亦無能見所見。無能無所,絕待純真,這個境界不是修成的,而是「本然如是」的。所謂的「一句三玄九要」之修行,這只是一個回歸自性的過程,儒家所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佛家所謂「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儒家的這個天下,是個原本太平的天下,只是復歸他便是。佛家的這個佛土,是個原本清凈的佛土,只需回歸他便是。

世人不見這個「原本太平的天下」,他卻以為,治理這個物理世界,天下全是君子了,便是天下太平。自古至今,無有這樣的君子國。經云:「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這段經文,分明告訴我們,恢復這個禮體,回歸這個心體,則天地萬物,盡在其中矣。若欲天下歸仁,只須回歸到這個原本的禮體,只須回歸這個原本的心體。

世人不見這個原本清凈的佛土,他卻以為,這個世界之外,有個永壽極樂的地方。物理虛空中,無有其事。經云:「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段經文,分明告訴我們,這個原本清凈的自心,便是這個清凈光明的佛土。若欲往生佛土,只須回歸自心,只須往生自心。

遵聖教而行,返本還源,復歸禮體,度盡自性眾生,盪盡自心塵埃,方是十方凈土,方是天下太平,老子所謂「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學人修行,到得這裡,方是透過了臨濟祖師的「一句三玄九要」。



[1]《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四九七頁上。

[2]《御選語錄》卷十七。《卍續藏》第六十八冊,第六七三頁中。

[3]《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五七八頁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哪個更有價值?
禪凈不二,念佛念心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