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遜-學院派畫家的水彩探索
周恩來少年讀書處的西北方向,北京路上,坐落著一座聞名遐邇的花園式學府。
穿過學府大門旁茂密的林蔭,很快就能望見一棟小樓,晨野之下,映照雲邊,已有58年歷史的淮陰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坐落於此。半個世紀的時事變遷,學校的外貌發生了變化,學院瀰漫著的藝術氣息卻未有半分削減。一代代傑出的教育家、藝術工作者在這裡守護著,藝術之火得以薪火相傳。
張遜,與社會上的某些藝術家迥然不同,他既無鬍鬚滿臉,奇而不佳,更無亂髮長飄,首如飛蓬。他更像一個清俊儒雅的書生,滿腹才情,文質彬彬。畫如其人,觀張遜的畫作,不難發現畫中瀰漫著率真的氣息。今年7月,國際水彩畫協會IWS在中國上海和香港同時開辦首屆展,張遜的《牧》從全世界70多個國家2000多幅水彩畫作中脫穎而出,入展並在香港展出。一幅牧牛晚歸的場景,沒有特別的情節性、敘述性內容,也看不出什麼「重大主題」和「典型形象」,畫面上沒有絲毫的做作,但他的感情卻隨他的顏色和筆觸融入畫中……
張遜對水彩的熱愛,根源於他兒時的學書繪畫經歷,翰墨紙香、丹青流彩在他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個「烙印」想必就是他追尋藝術的源頭。
張遜將西方的色彩理論與中國的傳統筆墨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色彩注重表現自己的理解以及個人意念的強調和主體意識的表現,理性認識的成分居多。他的畫風基本上是寫實的,但並不拘泥於真實生活,強調對生活色彩的對比和提高,強調環境色和折射光色的相互影響,強調色彩飽和度的感觀感受,色彩整體而繽紛,具有大膽而強烈的審美觀覺效果。他不照搬對象,在追求客觀與主觀統一的藝術形象的同時,善於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色彩認識去改變對象,去感悟和創造自己心中的彩色天地。對他個人來說是過程的體驗與享受,對觀眾來說則是觀感的領悟和欣賞。
張遜認為水彩畫相比油畫,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迎合了東方美學的西方畫種,它的魅力在於水替畫家完成的那部分,水與彩、虛與實、濕與干玩轉於陰陽相融,其過程是筆與時間的舞蹈。那種非理性所能控制的偶發效果,常使人捉摸不定,但又出乎意料的生動迷人。張遜說,那正是使他愛不釋手、欲罷不能的原因。目前國際上畫水彩畫的群體越來越壯大,國內外玩水彩的人越來越多,水彩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有色彩,張遜說他會積極地在水彩藝術之路上一直探索下去。
TAG:博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