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水,中國人的信仰

山水,中國人的信仰

山水

在中國文化中

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意象角色

(劉太格先生手繪「奇峰掛月」)

中國的山水文化是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人從審美需求出發,以對山水的審美體驗為基礎而創造出來的,是人們的審美創造的結晶。這一形態的山水文化,具體包括山水畫、山水詩、山水園林等。借用王維的詩來觀照,則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前半句談的是無限時空,後半句說的是玄學,可以看做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也可以做形而上理解,以道家的有無觀來觀照山水,則山水在「有」「無」之中;若以佛教的空色觀來觀照山水,則山水在「空」「色」之際。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山水

德國漢學家顧彬在桂林水印長廊的一次文化沙龍上,也曾認真談起過中國山水,非常有趣。他說:「如果我們從德國,也可以說從西歐、歐洲來看山水的話,我會發現我們德國到18世紀末,我們的文人還沒有發現山水。我們的山很高、很危險。原因可能是你們(中國)的山水和我們的山水不一樣,可能你們的山水比較可愛,像朋友。到18世紀末以前,歐洲人基本上沒有發現山水。山水能夠讓人安靜。山和水能夠作為我們的朋友,在18世紀末以前的歐洲,是不可能的。你們的貴族發現了山水的美。反正王維最有名的詩,都跟山水有關係。我第一次在桂林爬山,是1975年,桂林給我的感覺是非常特別的山,看起來是假的,但它又是真實的存在。我覺得太美了。」

(德國漢學家顧彬)

山水對中國影響至深,直接影響了幾千年中國人的心態,影響著中國文化藝術以及中國人的傳統生活。

中國的藝術,與山水息息相關

山水文化的審美形態表現在文學、繪畫、園林建築、書法、音樂、美學、舞蹈諸多方面。自然山水對中國文學藝術和審美傳統的意義尤為顯著。「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魏晉以降,山水審美意識覺醒。山水詩熔儒道釋於一爐,由謝靈運、謝跳發軔,是中國文人審美趣味由「錯彩鏤金」向「芙蓉出水」轉化的開始,經王維、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的承續發展,名家輩出,佳作如雲。山水詩倡導自然、恬淡的風格,用以表現「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天人合一情趣,陶冶出以恬淡自然為旨歸的民族審美傳統。

中國人的生活離不開山水

中國式的棲居,除了割捨不下窗外的山水,更是費盡巧思,用一扇窗、一幅山水畫、一方保留自然痕迹的石硯、一個精心修葺的盆栽……把山水之靈氣,點綴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更不用說那些茶具上的圖案、綢緞上的錦紋和傢具上的雕飾……處處可見中國式棲居的山水風骨。

清朝作家張潮的《幽夢影》中說:「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可見山水已深入到了國人的骨髓。

如今,中國山水文化更具有生活層面的價值。「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旅遊越來越普遍,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生活內容。中國山水文化保留著歷史的足跡,又是了解中國歷史特殊的窗口。

山水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心態

《論語》中所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思考和追問的是生命的意義;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對像水一樣不爭名利高尚品德的讚譽。 哲人對山水的觀照,引申出了生活的哲理與大道。

自然山水既是古代先賢參禪的外在環境,又是他們悟道的心靈橋樑。古人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出走。但不是永遠的出走,而是將出走作為回來時更好的基礎,遠離心被奴役的狀態,釋放出了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山還是億萬年前的山,水還是億萬年前的水。國人千年如一日地畫山山水水,若要問此舉的意義,不如去問問花開、雨下、水流、光照存在的意義。莊周夢蝶,夢醒後有大茫然。大茫然是認識自己的開始,也是哲學思考的開始。而「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國人的哲思一開始就指向自然山水,從中認識自己,忘記自己。

西方人在思想困頓的時候,可以尋找宗教;而自古以來的中國人,往往遁入山水,在山水裡面尋找答案,所以說,山水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全球最美河流岸邊的別墅與書院

水印長廊&水印書院,坐落於全球最美河流之一——灕江岸邊,私享1.2公里灕江景觀帶,與桂林老八景「奇峰觀月」隔江相望,與白鷺棲息濕地——白鷺洲為鄰。探索山水文化、整合大師團隊,倡導山水美學,為客戶提供「自然、健康、詩意」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印長廊 的精彩文章:

TAG:水印長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