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控制在1.5°C,將顯著減少「危險」事件

控制在1.5°C,將顯著減少「危險」事件

季風,是大範圍的盛行風向隨著季節而顯著變化,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風氣候。

在全球陸地季風區,極端降水會隨不同全球增溫閾值的變化。此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周天軍研究團隊即將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的文章,揭示了《巴黎協定》溫升目標下,全球季風區極端降水事件的變化和影響。

科學家們指出,若將全球增溫控制在1.5°C,較之2°C溫升目標,將能顯著減少對「危險」極端降水事件的暴露度。

季風的廣泛影響

世界上著名的季風區,通常被劃分為三部分,即亞洲-澳洲季風區(簡稱「亞澳季風」,包括著名的印度季風/南亞季風、東亞季風、西北太平洋季風和澳洲季風)、非洲季風(含北部非洲季風和南部非洲季風)、美洲季風(含北美季風和南美季風)等。

得益於充沛的季風降水,全球陸地季風區生活著全球約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尤其是在南亞和東亞季風區。與此同時,受異常的季風活動的作用,季風區也是全球陸地範圍內受極端降水和洪澇災害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

譬如說,2018年北京「7.16」暴雨事件,持續時長長達58小時,最大小時雨強僅次於2011年「6.23」暴雨,車輛和種植業保險估損均超千萬元。而日前的日本「平成30年暴雨」(即2018年6月28日至7月8日期間的暴雨)已造成209人死亡,成為自1982年長崎縣水災造成299人死亡或失蹤以來,由強降水引發的最為嚴重的災難。

極端事件發生頻率將增加

科學家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大氣持水能力增加,理論上有利於極端降水增強。而預估和理解未來極端降水及其風險的變化,對於社會可持續發展、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的制定與實施,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通過《巴黎協定》,正式將「2°C溫升目標」納入大會成果,並提出「力爭把溫升目標控制在較工業革命前上升1.5°C以內」。1.5°C溫升目標問題,特別是1.5°C溫升較之2°C溫升目標所能夠避免的氣象災害風險和減小的影響,成為迫切需要國際科學界回答的問題。

此次,中科院周天軍研究團隊利用參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5)的多模式氣候預估數據,結合不同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下的人口預估數據,探討了從1.5°C到2°C、3°C和4°C等不同溫升目標情景下,全球季風區極端降水的變化及其對人口的影響。結果表明,極端降水對全球增溫的響應表現為兩方面,即平均態和變率均增加。

研究認為,強度極強且影響力高的「危險」極端事件(例如「20年一遇」的極端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將顯著增加。這將導致季風區對這類「危險」極端降水事件的暴露度隨溫升而增加。圍繞歷史記錄中10年或20年一遇的極端降水事件在未來如何變化,研究表明,若將全球增溫控制在1.5°C,則較之2°C,這類事件所影響的季風區面積和人口(簡稱「人口暴露度」)都將減少大約20%-40%。極端事件的「危險」等級越高,1.5°C較之2°C溫升目標能夠避免的風險越大。

控制溫升可有顯著作用

可以說,《巴黎協定》所提出的1.5°C溫升目標,較之2°C溫升目標,能夠顯著減少極端降水事件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影響,這對於人口眾多且分布密集的全球季風區尤為重要。基於多種極端降水研究指標的比較分析表明,這一結論不依賴於「危險」極端事件的定義方法、RCP8.5和RCP4.5兩類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和人口預估情景等,且具有較高的模式一致性。

這項研究還比較了全球三大季風區(即亞澳季風區、非洲季風區、美洲季風區)極端降水變化的異同點,團隊發現,在各子季風區中,南非和南亞季風區是受2°C 較之1.5°C溫升目標的0.5°C額外增溫影響最大的敏感地區。這兩個地區,也是眾所關注的氣候脆弱區。

該研究向人們揭示了控制進一步溫升對於減少極端洪澇災害風險具有顯著作用,國際社會需要圍繞著減緩氣候變化而共同努力。同時,非洲、南亞這些氣候敏感區和脆弱區需要更多的國際關注,以幫助其發展更為有效的適應措施,更好地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不利影響。

控制在1.5°C,將顯著減少「危險」事件

(圖1)全球人口分布和季風區分布示意圖(人口數據來自2000年的統計人口GPW2000,單位是千人/每1°x1°的網格;藍色線條所圍住的範圍表示全球陸地季風區的大致範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上海交大校長畢業致辭:精打細算不如埋頭實幹,不要迷茫虛度
港大研發超薄感應器 檢測炎症較抽血快30倍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