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乾隆是《延禧攻略》中所描述的痴情男子嗎
乾隆,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皇帝之一,民間加在其身上的標籤很多,從最一開始的各種小吃,到寫詩狂魔,然後是農家樂審美,再到這段時間的痴情皇帝,乾隆正在一步步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被不斷地建構與解構。
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乾隆皇帝和他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感情被很多朋友關注,其實作為一個複雜的人,乾隆身上兼具男性與皇帝兩個屬性,在富察氏以及再往後的那拉氏,這兩個屬性都是始終如影隨形的,並不只是痴情男子這麼簡單。
「影與形兮離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對嬪嬙兮想芳型,顧和敬兮憐弱質。」
這是乾隆皇帝在他的第一任皇后孝賢皇后富察氏崩逝後寫的《述悲賦》里的一句,是乾隆大量詩文里為數不多動人的幾篇之一。
《延禧攻略》劇照,乾隆和富察皇后
當然,乾隆和富察氏之間的感情一定是真摯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富察皇后是傳統社會裡的典範女性,《清史稿》有記載:「後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歲時以鹿羔沴毧製為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制,示不忘本也。上甚重之。」
從這句話我們能夠看出,富察皇后性情溫柔,生活節儉,而且很識大體,她能夠在不諂媚乾隆的情況下得到乾隆的高度認同,是很不簡單的。
但《清史稿》里對這樣一位皇后的記載未免過於簡單,在敘述了乾隆很重視富察後,緊接著就記載富察皇后的病逝了:「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蹕,三月乙未,後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
雖然《清史稿·后妃列傳》里的記載不多,但在其他地方,我們仍然能夠看出不少細節。
乾隆和富察一共有過兩個兒子,第一個兒子叫永璉,是乾隆的二皇子,永璉生於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當時乾隆還未登基,他的父親雍正便已十分喜愛由寶親王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的嫡福晉生的這個男孩,於是親自給孫子取名「永璉」。
「璉」是宗室的禮器,《論語》中就有問「何器也」而答「瑚璉也」的對話,也指代治國安邦之人,雍正起這個名字的用意不言而喻,乾隆即位後,便秘密定下了永璉為太子,然而兩年後永璉便不幸病故,乾隆異常悲痛。
《清高宗實錄》有載,在永璉病故後,乾隆在詔書里提及了已秘定永璉為太子但沒有告知天下的原因:「二阿哥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為人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當日蒙我皇考、命為永璉。隱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朕御極以後,不即顯行冊立皇太子之禮者。蓋恐幼年志氣未定、恃貴驕矜,或左右謟媚逢迎,至於失德,甚且有窺伺動搖之者。是以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皇考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面諭,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扁之後。是永璉雖未行冊立之禮,朕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於本月十二日,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朕心深為悲悼。朕為天下主,豈肯因幼殤而傷懷抱。但永璉系朕嫡子,已定建儲之計,與眾子不同,一切典禮,著照皇太子儀注行。元年密藏扁內之諭旨著取出,將此曉諭天下臣民知之。」
後來永璉被追贈為端慧皇太子,專門給他修建了皇太子園寢。清代有許多陵寢,如帝王陵、后妃園寢、諸王陵寢等,但皇太子園寢只有這一座。但永璉直到乾隆八年才下葬地宮,這是為何呢?
因為乾隆想讓兒子常伴自己左右,因此永璉的陵寢一定要在自己的陵寢邊上,可是他自己的萬年吉地還沒有選好,因此只能一拖再拖。
清代有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在今天的唐山遵化,清西陵在今天的保定易縣。清東陵的昌瑞山本是明崇禎皇帝給自己選的萬年吉壌,因為昌平天壽山的風水寶地都用光了,但明朝滅亡太快,崇禎還沒來得及修陵寢就上吊了,因此崇禎被葬進了天壽山麓崇禎的田貴妃園寢里,而他選的這塊地,則成了清代皇陵所在。
不過雍正不這麼看,雍正覺得這地方最好的風水已經被順治和康熙佔了,他得找個更好的地方長眠,於是雍正營造了清西陵,可到了乾隆時,乾隆擔心自己也葬在清西陵的話,後世子孫就會忽略清東陵,於是定下陵寢的昭穆制度,一代西、一代東(當然這個制度在道光手上被破壞了)。
但雍正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清東陵的風水確實不好了,乾隆的裕陵在修建時就屢屢滲水,後來孫殿英炸開了裕陵,地宮裡全是積水。
乾隆七年,乾隆的陵寢選在了東陵的勝水峪,於是乾隆立刻派大學士訥親和戶部尚書海望和欽天監官員一道來為永璉選陵寢,最終朱華山以「來龍秀麗,穴情明確,土色純黃」入選。園寢於乾隆九年竣工,耗銀十六萬餘兩,比一般的妃園寢和王爺園寢規格高,每年的四時大祭乾隆都會派王公大臣前來祭祀,有時乾隆也會親自來。
永璉病逝後,乾隆並沒有打算再次冊立太子,直到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又生了一個兒子。這次乾隆親自給兒子取名「永琮」。《周禮》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琮同樣是一種宗教祭祀和國家大典上的禮器,由此可見乾隆的重視,誰知乾隆十二年,永琮也病逝了,而永琮也曾被寄希望於太子之位:「聖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鍾愛最篤。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
小孩子才幾歲,很難看出誰比較適合做皇帝,而皇帝過早屬意,其實看中的是小孩子背後的人。乾隆皇帝固然是愛皇后,但富察家族的勢力同樣是乾隆所要仰仗的。
富察家族最早可追溯到金國的蒲察氏,到了清代,始終追隨愛新覺羅家族,從關外到關內,從戰場到廟堂,輔佐皇帝,四處征戰,煊盛一時,接連幾朝,是當時一等一的滿族大家族。乾隆早在做寶親王時,就受到過該家族的擁戴,即位初年,皇位不牢,很多事還要藉助富察家族,比如富察皇后的哥哥傅清,就是當時的駐藏大臣,乾隆靠著他穩定了西藏的局勢。
當然,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后的感情也不只是政治聯姻,他們的感情之深,是讓後世很多人矚目的。
富察的死,從記載來看,是富察「偶感寒疾」後,短短几天內就病重崩逝的。劉桂林老師曾經通過《起居註冊》、《晴雨錄》、《江寧晴雨錄》和《杭州晴雨錄》比對了富察皇后崩逝前後山東的天氣,推斷出那段時間陰雨綿綿,天氣寒冷,再加上富察皇后不斷陪著皇帝幸約突泉、閱示營兵、泛舟大明湖,感染了寒疾加上體力的消耗,生了重病是可能的。
但王娜在《清高宗孝賢皇后死因考辨》里則認為,這只是富察皇后病重的外因,內因依然在她長期處於接連喪子的悲痛中無法自拔,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這一點是符合富察皇后性格的。富察皇后不是一個強勢的人,她溫柔、大氣、細膩、敏感,正因如此才得到乾隆的喜愛,但也因此,她始終走不出孩子死亡的陰影。
也許她很早之前就看到了自己快死了,她對乾隆說:「吾他日期以『孝賢』,可乎?」「孝賢」二字的謚號,是她自己起的,她死後,乾隆下詔說:「朕昨賦皇后輓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壼盡稱賢』之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應謚為孝賢皇后。」
孝賢皇后崩逝時,乾隆正在南巡,但這時他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地將皇后的梓宮護送回京,將梓宮停在孝賢皇后生前的寢宮長春宮內,當時裕陵尚未完工,乾隆先將梓宮安放在景山觀德殿後,準備將皇后放入裕陵的地宮,將來和自己一同安葬。
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辰時,乾隆親自護送孝賢皇后到裕陵,並目送葬入地宮。從此以後,乾隆每次謁陵,都會來孝賢皇后這兒陪她說說話,給她奠酒。這在《清高宗實錄》里有大量描寫。
而孝賢皇后的喪禮,乾隆則顯得格外重視。
由於喪禮辦得好,乾隆特地嘉獎了傅恆,乾隆說:「大小事務均得妥協就緒,不致煩勞朕心。」
很快,傅恆就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理川陝總督,經略軍務,授保和殿大學士。可以說成是乾隆思念皇后,也可以說是他在拉攏朝臣。
《延禧攻略》劇照,富察·傅恆
滿族有一個習俗,遇父母之喪或皇帝皇后大喪時,一百天內不允許剃髮。雖然有這樣的規定,但歷年來無論是皇帝駕崩還是皇后病逝,都沒有人遵守過,皇帝也沒有特地強調過。可是誰也沒想到,孝賢皇后崩逝後,乾隆對這件事格外上心,江興漢、金文淳、周學健、塞楞額等許多滿漢大臣,都因為沒有遵守這條早已無人遵守的命令,而被革職查問,其中金文淳被斬、周學健因被查出貪污自盡身亡。
這出發生在乾隆十三年的「剃髮案」,是一場由孝賢皇后之死引發的大案,一方面確實足以說明乾隆和孝賢皇后感情之深,另一方面乾隆也利用孝賢皇后的死做了很多文章。
從種種史料表明,早在雍正皇帝駕崩時,乾隆就打算利用剃髮來整頓一批官員,但由於當時乾隆剛剛登基,根基不穩,貿然行動反而會被處處掣肘,因此乾隆忍了下來,直到這次,經過了十三年,乾隆已經掌握了朝中大權,借著這個由頭加強皇權,是再好不過的了。
很多學者都認為,孝賢皇后崩逝後,乾隆的執政風格從寬宏大量轉向了寬嚴相濟。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拿來做文章的還不止剃髮案。《清高宗實錄》有載,乾隆皇帝見很多官員居然不上奏請求進京叩揭梓宮,勃然大怒,下詔說:「蓋旗員地分親近,沐恩尤為深重,一遇皇后大事,義當號痛奔赴,以盡其哀慕難已之忱。即或以外廷不敢豫宮闈之事,而思及朕躬,當此事故,亦應奏請來京請安,庶君臣之義,不致漠不相關也。」
根據劉桂林的統計,湖廣總督塞楞額、浙江巡撫顧琮、江西巡撫開泰、河南巡撫碩色、安徽巡撫納敏等三十四名官員由於未行奏請赴京而被降二級留任。兩江總督尹繼善、閩浙總督喀爾吉善、遭運總督蘊著等十九人分別被銷去加級、軍功紀錄和尋常紀錄。結果共有五十三名文武大員受到不同的處分。
與此同時,乾隆還藉此敲打了自己的幾個兒子。比如皇長子永璜,《清史稿》中記載:「孝賢純皇后崩,永璜迎喪,高宗斥其不知禮,切責之。」永璜是不是真的沒有禮節,我們無從查看,但永璜很快「十五年三月,薨」,短短一年多時間裡,皇長子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的機會和皇阿瑪的喜愛,導致鬱鬱而終,這是很有可能的。
而乾隆特地打壓的朝臣就是張廷玉了。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歷經康熙、雍正和乾隆朝,他父親張英也是康熙大學士張英之子,他弟弟張廷璐是禮部侍郎。一家三人,位極人臣。到了乾隆朝,已經是一大權臣。
而此時,因為朝中鬥爭複雜,已經形成兩派勢力,尾大不掉,一派是張廷玉,一派是鄂爾泰,二人往往見面了都不說一句話,劍拔弩張,《嘯亭雜錄》中記載說:「高宗初年,鄂張二相國秉政,嗜好不齊,門下士互相推舉,漸至分朋引類,陰為角斗。」
可張廷玉行事縝密,從沒犯過錯,就連乾隆皇帝也拿不到把柄。這次,終於被乾隆皇帝找到機會了。
張廷玉也只是在給富察皇后寫祭文時用了「泉台」二字,乾隆認為不夠高貴,不能彰顯富察皇后的美德,於是將張廷玉罰俸一年。這是張廷玉為官幾十年來第一次受處置。
一方面是乾隆對孝賢皇后的深情款款,另一方面是乾隆對大臣和兒子們的冷酷無情,我們知道,後者才是一個帝王常有的面貌,而前者,不過是愛新覺羅·弘曆偶然的感情流露。
而對於後一個皇后,那拉氏,顯然乾隆就只剩下了冷冰冰的帝王之心。
《延禧攻略》劇照,嫻妃,即輝發那拉氏
《清史稿》中記載乾隆的第二任皇后是烏喇那拉氏,但在《清高宗實錄》里的稱呼都只有「那拉氏」,又根據一些考證,認為這是《清史稿》的訛誤,實際上第二任皇后應該是輝發那拉氏,而非烏喇那拉氏。
《清高宗實錄》里說:「皇后之父訥爾布追封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墳立碑如例,妻封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孫訥蘇肯襲一等侯。」在這裡,那拉皇后的父親訥爾布,這與《清史稿》里「佐領那爾布之女」是一致的,而我們會看到一個信息,訥爾布的孫子叫訥蘇肯。
而我們查《欽定八旗通志》,有:「國初,以輝發地方來歸人丁編立,始以莽庫管理。莽庫故,以章京徳爾徳赫管理,徳爾徳赫故,以其子防軍防領博伯尼管理。後復以莽庫之子羅和管理,羅和故,以其子羅多管理,羅多升任右衛防軍防領,以其弟訥爾布管理。訥爾布因病辭退,以其子訥禮管理,訥禮故,以其子訥蘇肯管理。……」從此處可以看到,這是訥爾布這一支往上往下的親屬表,與《清高宗實錄》里的情況吻合,因此基本可以斷定,訥爾布的女兒,乾隆的那拉氏皇后,是輝發那拉氏,而非烏喇那拉氏。
當然,輝發那拉和烏喇那拉同屬明代的海西女真,關於海西女真扈倫四部(還有葉赫與哈達)的來源和發展,可參考張雅婧《明代海西女真研究》。
可以想見,那拉皇后的上位,背後同樣有著政治集團的博弈和交易。事實上那拉氏的起落,都不是乾隆個人的意志,而幾乎完全和太后有關。
《清高宗實錄》分別記載了乾隆十三年與三十一年關於那拉氏起伏的詔書:「茲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儀天下……冊命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余,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內務府大臣承辦。著將此宣諭中外知之。」
第一份詔書發於富察皇后崩逝後不久,由皇太后出面,冊封那拉氏為皇貴妃,於是緊接著再冊封皇后就顯而易見了;第二份詔書則發生在那拉氏崩逝後,詔書里對那拉氏的第一處指責就是對皇太后不能盡孝道,這意味著皇太后也放棄了那拉氏,於是接下來的一切指責都是順理成章的了。
乾隆為什麼如此討厭那拉氏呢?正史中沒有詳細記載,野史倒是眾說紛紜,我們不去管野史,因為任何偶然性行為(比如那拉氏剃髮)背後,一定有必然性。
李寅在《乾隆烏喇那拉皇后剪髮事因新證》一文里,給出了一個有趣、新穎且可信的思路,而這個思路的背後,折射出的是皇權下的殘酷人生。
李寅先通過對乾隆的后妃進行一個整體的分析,他將乾隆后妃中有生育以及她們的第一次生育和最後一次生育都列舉了出來,通過統計,將弘曆的后妃分成兩部分,然後得出一個很淺顯的結論:一部分是弘曆還在做寶親王時,那時弘曆還很年輕,身邊的女子也大都年輕,彼此之間並沒有特殊的不同;而但弘曆做了皇帝並年歲漸長,他對原先身邊的女子興趣就不大了(某種意義上富察皇后的過早病逝是一件好事),而把目光轉向更年輕的女子,其中淑嘉貴妃金佳氏生了四個皇子,足可見備受乾隆喜愛。
而那拉氏呢?
那拉氏做皇后時就已經三十多歲了,等到她病逝時,甚至都已經是四十八歲的人,在皇后的期間里,才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和皇十三子永璟,可見她想得到乾隆的喜愛,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但如果只是這樣,那拉氏還不會徹底按照詔書中說的那樣:「性忽改常。」因為她是皇后,她還有兒子,就算乾隆不喜歡她,只要她能熬下去,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她的兒子繼承皇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她不必擔心。
除非……
除非有人能威脅到她兒子的皇位。
這個人叫魏佳氏,也就是《還珠格格》裡面的令妃、《延禧攻略》裡面的女主,後來嘉慶皇帝的母親,被追封為孝儀純皇后,可以算作乾隆的第三任皇后。
《延禧攻略》劇照,魏瓔珞,即令妃
乾隆十三年時,弘曆已經三十八歲了,這時他開始注意到比自己小十六歲的魏佳氏。因為被皇帝寵幸,魏佳氏成為清朝生育最多的后妃,足足生下了皇七女、皇十四子、皇九女、皇十五子(嘉慶皇帝)、皇十六子和皇十七子,可以看到乾隆最後的幾個兒子都是魏佳氏所生,而皇十七子出生後,後宮中只有惇妃給乾隆生下了後來嫁給和珅兒子豐紳殷德的十公主了。由此可見,魏佳氏有多受乾隆寵幸。
但魏佳氏出身很低,她是出身漢軍旗的包衣,選秀入宮,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她對那拉氏是不會造成威脅的。
但我們現在來看一下乾隆的幾個皇子,你會發現,真正能做太子的,就那麼幾個。
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我們已經說過,由於在富察皇后喪禮上表達了「愚昧之見,必謂母后崩逝,兄弟之內,惟我居長。日後除我之外,誰克肩承重器?遂致妄生覬覦」,早早被乾隆踢出了局。
除此之外,到乾隆最後一個皇子出生時,他只有八個兒子還存活在世上,而皇四子永珹在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出繼給了和碩履懿親王胤裪為子,皇六子永瑢在乾隆二十四年出繼給了質郡王允禧為孫,因此只剩下了六個皇子了。而皇五子(就是永琪)、皇八子和皇十一子的生母都早早過世,生母不在,競爭力也不大。
《還珠格格》劇照,五阿哥永琪
也就是說,具有儲君機會的,就只剩下那拉皇后的皇十二子和魏佳氏的皇十五子、皇十七子了。
我們都知道,最後做皇帝的是皇十五子永琰。雖然琰只是一種美玉,象徵美好的品德,和「璉」、「琮」相差太大,但他現如今會成為儲君的可能性非常大,其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拉氏越來越不得寵。
那拉氏的不得寵最後還波及到她的兒子皇十二子永璂,永璂死於乾隆四十一年,冷酷的乾隆竟然沒有給這個兒子任何爵位,直到乾隆皇帝去世後兩個月,已經做了四年皇帝的嘉慶才給他哥哥追封了一個貝勒。
如果仔細分析過清朝后妃的品秩,我們會發現,在後宮裡一般有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和嬪六人,但由於皇貴妃的存在會過於威脅皇后的位置,往往在皇后健在時不設皇貴妃,只有在中宮之位空缺(如那拉皇后被冊封皇貴妃時富察皇后已經崩逝)或妃子快要去世(如乾隆的慧賢皇貴妃被冊封后四天病逝)時,才會有皇貴妃的出現。
因此,皇后與皇貴妃,在通常情況下是不會長期共存的。唯二的例外出現在董鄂妃和魏佳氏身上。董鄂妃大家都知道,順治是個痴情種子,他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完全不奇怪。
《少年天子》劇照,董鄂妃和順治
那麼乾隆呢?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車駕發京師。……二月初十日,(那拉)皇后千秋令節,停止行禮筵宴。……閏二月十八日,遣送(那拉)皇后回京。……四月二十日,南巡結束。……五月初九日,晉令貴妃為皇貴妃。五月十日,收回(那拉)皇后所有冊封。……六月十一日,晉令貴妃為令皇貴妃,行冊封禮。……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那拉)皇后薨逝。」
當我們把這幾條史料放在一起比對時就可以看到,那拉氏地位的衰敗和魏佳氏地位的隆升在時間上大體是一致的,我們可以推測,正因為那拉氏看到魏佳氏即將取代自己,她才在一年後,鬱鬱而終。
那麼具體原因呢?按照李寅對史料的分析,他說:「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十八日,龍舟抵達杭州蕉石鳴琴,早膳照傳,其膳單上,皇后的名字尚赫然在目,皇帝有膳品獎賞。可是,在傳晚膳時,皇后的名字卻用黃簽給蓋住了。事情就發生在早膳之後。根據後來發生的事情分析,這天應是皇帝、太后同皇后預商了關於晉封令貴妃為令皇貴妃的事情,皇后聽後大受剌激,預感事情不妙,因而先是強烈反對,接下來是企圖用過激的行為來刺激皇帝和太后,那就是剪髮抗議。可惜,弄巧成拙,乾隆當即震怒,不僅沒有收回成命,反而採取了更為嚴厲的措施,將皇后強行護送回京,事情發展到兩難的地步。皇后從此被打入冷宮了。」
這樣的分析是合理的,那拉皇后確實有過剪髮行為,但應激行為一定有誘因,從史料中,我們只能推測誘因就是皇帝和太后想要冊封魏佳氏為皇貴妃。
當然,在乾隆南巡期間,我們還是會看到久違了的孝賢皇后富察氏的身影:「三月丙戌,孝賢皇后忌辰,遣官祭陵寢。……清明節,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泰陵,遣官祭孝賢皇后陵、端慧皇太子園寢。」乾隆會念念不忘孝賢皇后的忌辰,而在清明節時,除了祭祀清朝歷代帝王(其中包括地位顯赫的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外,還特地遣官祭祀孝賢皇后與端慧皇太子,足可見乾隆內心對孝賢皇后的念念不忘。
與乾隆對富察氏的念念不忘相比,他對那拉氏的絕情可謂是到了極點。
皇后那拉氏崩逝後,乾隆不允許她葬入地宮,甚至在有清一代,都沒有記載。按照徐廣源在《清東陵史話》里的描述,直到1981年,考古人員在清理清裕陵妃園寢地宮時,才在純惠皇貴妃的地宮裡,看到了那拉氏的棺槨,而且還只不過是純惠皇貴妃的附葬。
按理說皇后崩逝,皇帝應該立刻回宮,但那拉氏的離世沒有給乾隆帶來任何的觸動,他只打發了那拉皇后的兒子永璂回宮主持葬禮,並且下令按皇貴妃的規格辦就可以了,儘管如此,那拉皇后的喪禮級別比普通的皇貴妃還低。
我們這裡不必比較富察皇后和那拉皇后,只要看看那拉皇后和富察皇后的兒子的待遇就能看到巨大的差異了。我們上文有提,乾隆和富察的兒子永璉的陵寢,一共耗銀十六萬餘兩,那麼那拉皇后的喪葬花了多少錢呢?
銀二百零七兩九分七厘。
皇權下的后妃生活是什麼樣呢?
不像很多電視劇里表現得那樣劍拔弩張,後宮裡時常是沒有鬥爭的,大家也不會為此你死我活。但是請不要忘記,在那樣一個地方,有你的存在,就足夠威脅到我的存在了,那麼就足以掀起冰山下的血雨腥風。
更不像很多電視劇里表現得那樣溫情脈脈,儘管乾隆皇帝確實很愛富察皇后,富察皇后崩逝後他不允許人再入住長春宮,寫過的四萬多首詩里,給富察的悼亡詩也是最具感情的一組,從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崩逝到乾隆二十三年乾隆親到孝賢皇后陵前酹酒寫詩的這十年里,每到特殊日子,乾隆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懷念其富察皇后:「未可漠然去,酹臨取便中。十年擬庄蝶,百歲詠唐風。彤管芳猶在,椒塗頌莫窮。朱華山咫只,埋恨我心同。」
但是也不要忘記,乾隆在懷念富察皇后的同時,同樣是將富察家族當作一個政治同盟、富察皇后的崩逝當作一個政治事件在運作的。儘管作為一個帝王和作為一個丈夫,在這裡是二者合一的,但是對於很多人,比如對那拉氏來說,乾隆就只是一個皇權下的帝王了。
參考資料:趙爾巽《清史稿》、《清實錄乾隆朝實錄》、《清宮內務府奏案》、徐廣源《清東陵史話》、白麗娜《清乾隆朝富察家族與涉藏事務》、劉桂林《孝賢皇后之死及喪葬餘波》、王娜《清高宗孝賢皇后死因考辨》、翟艷霞《乾隆十三年剃髮案研究》、李寅《乾隆烏喇那拉皇后剪髮事因新證》、張雅婧《明代海西女真研究》、陳聖爭《乾隆帝悼亡詩之孝賢皇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