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輿情新熱點一出,「舊」熱點的存活期還有多久?

輿情新熱點一出,「舊」熱點的存活期還有多久?

在任何時代,重大公共危機事件都可能發生;在大眾傳播高度發達的條件下,此類事件發生後都會形成相應的輿論大潮。而在新媒體時代和風險社會中,由於社交類媒體的參與,事件輿論和輿情會變得更加複雜和難以控制。

原文 :《新媒體時代需要有分量、有深度、有影響力的觀點》

作者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丁柏銓

圖片 |網路

輿情不同主體之間的博弈有所加劇

在社會轉型期,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現實生活中,新媒體語境中輿論和輿情主體狀況呈現出相當的複雜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後,事件輿論(輿情)的不同主體之間的博弈有所加劇,這是不言而喻的。客觀存在並相互發生作用的主體有——

主體之一:政府及其相關機構部門。需要說明的是:政府可以是輿論的主體,但並不是輿情的主體。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後,政府及其相關機構部門是關於事件的權威信息的披露者、事件處理的主導者。由於事件本身廣受關注,政府及其相關機構部門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會備受關注。當然,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對事件信息所作的披露、不披露或不及時披露,都會受到公眾的質疑;披露錯誤的信息,更會使輿論嘩然、不可收拾。

主體之二:新聞媒體。新聞媒體一般都充當著此類輿論中的頗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主體,其中的主流媒體更是如此。但主流媒體往往發聲較晚。作為擔當著引領輿論重任的輿論主體,主流媒體的聲音代表著官方的態度和意見,發聲需要尤為謹慎。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對於正確把握事件輿論和輿情的導向,頗有成效;但在新媒體時代,這未必就是一種最佳的選擇。主流媒體用以往的做法往往會使主流媒體丟失在報道事件中的先導作用和輿論引導的主導權,削弱事件發生地主流媒體作為輿論主體的能動作用。

主體之三:「草根」,即普通網民。在新媒體語境中,「草根」成為異常活躍的輿論和輿情主體。長期以來,「草根」處於意見「被代表」的地位,或沒有機會發表能產生影響的意見,或發表的意見實際上難以發生重大影響。現在,憑藉著新媒體,「草根」擁有了一定的信息披露權和意見表達權,在特定情況下其話語甚至可以對社會話語格局和輿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和支配作用。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後,「草根」通常是最早的發聲者,是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和輿情的實質性主體。

主體之四:意見領袖。在新媒體語境中,在許多情況下,意見領袖常常成為事實上的輿論領袖。這部分人要審慎地用好自己的話語權。有研究者指出,「網路論壇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意見,人與人之間的意見總是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相對集中的情緒方向和意志方向的。在這麼多紛繁複雜的觀點和意見中,大家更需要看到的是有分量、有深度、有影響力的觀點。而網路輿論領袖正好能及時地提出觀點和意見,以影響其他受眾,充當了這個角色。『斑竹』、精英和權威人士的言論總有著明顯的引導作用,往往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可,所以他們自然就充當了輿論領袖的角色。」在新媒體語境中,新聞媒體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是:通過不懈努力,久久為功,使自己成為意見領袖。它們平時意見中肯、口碑良好,在公眾那裡得到心嚮往之的積極回應,呈現意見領袖的風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能依然不減意見領袖的風采。但是,如果平時沒有當好意見領袖的自覺意識和積極作為,靠「臨時抱佛腳」是不可指望的。

無疑,各種輿論和輿情的主體圍繞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存在著話語博弈。博弈在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在普通網民、意見領袖與新聞媒體之間圍繞信息披露和意見表達展開。在事發現場的網民擁有對事件進行現場報道並設置議題的方便條件。這對媒體發不發、何時發事件信息是一個考驗。二是在意見領袖和普通網民與政府及機構部門、新聞媒體之間展開。政府及機構部門、新聞媒體披露的信息的真實性、政府及機構部門處理事件的情況將受到檢驗和監督。三是在新聞媒體之間展開。比較新銳的媒體和比較穩健的媒體構成了事實上的競爭之勢。四是在這一部分意見領袖及他們的「粉絲」和那一部分意見領袖及他們的「粉絲」之間展開。意見領袖及其「粉絲」不可能是鐵板一塊,他們之間多有意見紛爭。要在話語博弈中取得主動,比較好的路徑是:及時披露真實的事件信息,確保輿論的源頭不出現差池;所發表的意見實事求是,經得起推敲和挑剔;以坦誠的態度,對已經發表的錯誤信息和意見進行及時糾錯。

輿論(輿情)之間的交互感染

輿論(輿情)交互感染,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輿論之間交叉感染,二是輿情之間交叉感染,三是輿論與輿情之間交叉感染。上述三種現象,在非新媒體語境中即已存在;而在新媒體語境中,交互感染現象尤甚。而突發事件往往是公共危機事件中的一部分。無論是作為局部的前者還是作為整體的後者,往往都具有某種敏感性,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和連鎖反應。

在新媒體語境的輿論和輿情中,存在著這樣幾種交叉感染:

一是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交叉感染。不同利益群體,從各自利益的角度解讀特定的事件並且紛紛發聲,從而使輿論和輿情中包含了多個聲部,使「輿論不一律」達到了極致。但各種不同聲部的輿論和輿情不乏交叉點及耦合區,常常有著憎恨醜行劣跡、同情弱勢群體和主張祛邪扶正的共同底蘊。這是輿論(輿情)交互感染的主要基礎。各方意見互相感應、互相補充、激劇升溫,終成輿論和輿情大氣候。當然,在一定條件下,在負面的方向上,這一部分輿論和那一部分輿論、此輿情和彼輿情之間也會出現交互感染的現象,使之吞噬正氣的惡劣作用愈演愈烈。

二是意見領袖與一般網民之間的交叉感染。通常情況下,是意見領袖施影響於一般網民,在許多關鍵時刻發揮著牽引輿論的作用。然而,前者也常常能從後者那裡集思廣益、獲得智慧、受到啟發。由於受到網民智慧的滋養、感染,意見領袖愈發文如泉涌、激情飛揚,與孤身一人、面壁虛構相比,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三是線上虛擬環境中的輿論(輿情)與線下現實環境中的輿論(輿情)交叉感染。兩種語境中的輿論和輿情常相糅合。就同一事件而言,前者往往先於和強於後者,且言論自由度高於後者;後者則可以不受某些條件和技術的束縛。前者為後者提供了關於事件的原生態的信息內容和意見,對後者有所激發和推動;後者則包含了暫時不具備或始終不具備上網條件的公眾的意見,同樣不可以忽視。

有研究者指出:網路媒體聚集的群體是由分化而類聚的,表現出群內同質、群際異質的特性。這極易導致群體內互相推動、互相支持。持同一觀點的網民群體產生一種「群體贊同」的現象。這種現象表現為:網民一開始對某個事件存在態度上的偏向,通過在網上交流之後,發現這種觀念有一定市場,於是人們覺得這是大家都認可的方向,人們的想法繼續朝該方向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網路討論只會將他們導向更極端的地方,因為他們彼此推波助瀾。這一論述道明了網路輿論和輿情的通常趨向,這應該就是交叉感染所產生的效應、所具備的力量。然而,認定「網路討論」只會「將他們(即網民——筆者注)導向更極端的地方」,該結論不免有些武斷。

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由於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因此總是很容易把公眾的知情慾望和表達慾望調動起來,把情緒調動起來。公眾情緒是輿情的重要構成部分,而情緒又會影響作為意見表達的輿論。情緒的感染是屬於輿情部分的感染,起作用的是情感和心緒;意見的感染是屬於輿論部分的感染,起作用的是道理和邏輯。情緒感染和意見感染合起來產生的力量將是巨大的。

輿論(輿情)的演變消長

在非新媒體語境中,輿論也會演變消長。但在新媒體語境中,輿論和輿情消長不能不具備某些新的特點。這些新的特點將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進程中有所體現。

輿論和輿情演變消長,包含四層意思。

其一,虛擬環境中輿論和輿情的消長與現實環境中輿論和輿情的消長,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兩者互相呼應、互相影響、互相疊加。一般而言,前者的「長」會帶動後者的「長」,前者的「消」會滯後於後者的「消」。

其二,在新媒體語境中,正向輿論和輿情的「長」或「消」與負面輿論和輿情的「消」或「長」,是大致對應的。因此,加強正向輿論和輿情,消解負面輿論和輿情,兩者同時並舉,將可以達到同一積極目標。應當指出的是:負面輿論和輿情的「消」,既與事件信息傳播的真實、充分、有效直接相關,也取決於正面意見所體現的真理性、說服力和感染力。

其三,事件信息越是受到遮蔽,就越不利於正面輿論和輿情的「長」,也越不利於負面輿論和輿情的「消」。解決的根本辦法,不應該是遮蔽、掩飾、改變事件信息,而應該是主動、及時、真實、充分地公開關於事件的權威信息。

最後,因輿論和輿情熱點頻現,公眾的注意力不會長時間內始終停留於一個輿論和輿情熱點上,而常常會由一個熱點轉移到另一個新的熱點。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18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從7月1日起,這些新規將影響你的生活!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