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上半年讀書筆記

2018上半年讀書筆記

讀書有時很快樂,有時很難受,有時則是兩者合體。

我經常在混沌中快樂,偶爾在清醒中難受,只極少時候才能做到主動從混沌中清醒。

幸好有書陪伴,我們可以不必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2018比起2017,讀書更容易進入狀態,但時間和效率並沒有增加,大致仍舊保持著每月2-3本的速度,上半年一共讀了14本書。

最值得推薦的有3本:《老人與海》、《美的歷程》、《西線無戰事》。

1.《老人與海》不是第一次讀,然而在四十歲的門口再讀這本書,和年輕時的感受卻有很大不同。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沒有人能夠打敗你,除了你自己。純粹的內心可以爆發出來的力量是很可怕的,雖然在現實中,一次一次被折磨、羞辱、孤立。

可是這顆心還在,夢中的獅子還在,力量就還在。

年輕時看到的是拼搏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現在體會更多的只是堅守。

我划下一條線,告訴自己,到此為止。意義,價值,都在這條線上。你們說這是悲劇,恰恰相反,這是喜劇。

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或者死,都是喜劇。至於是在大海的波濤中埋葬,還是在街角的垃圾桶里被野狗撕扯屍體,都無所謂。

2.《美的歷程》是部大部頭,當然不僅僅指它的厚度。

借用書中的一個篇目——這是個「琳琅滿目的世界」。作為學術小白,把它當成美學入門再好不過。再想想成書的時代背景(作者寫於1979年),說它發出了時代的新聲似也未嘗不可。

「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的作品,本身的文筆之生動、有趣、汪洋恣肆,現在看來仍不落伍,讀來毫無窒礙。尤其是抽絲剝繭般地剖析文學藝術在時代變遷中的發展與異化,那些閃耀著辯證、歸納、條分縷析的思維光芒的字句,經常讓我掩卷思考。

3.《西線無戰事》是德國雷馬克的不朽名著。不朽正在於他的真實。

作品如同一架魔幻的時空機器,將讀者帶入到那個血肉橫飛的戰場,那個沒有正義、沒有崇高、沒有情感的絞肉機里。

正如譯者在議後記中所說,「作者筆下的戰爭,既沒有堂皇的軍容,也沒有壯麗的場面,有的只是毒霧硝煙,斷肢殘骸,以及戰壕中的血泊,胸壁上的腦漿,樹枝間的腸臟。」

一群十八九歲的年輕學生,還有被強迫送上戰場的農夫、工人、職員,就在這樣的地方,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不得不去殺人。

這本不厚的書大約可以讓人對於戰爭這頭怪獸有一個直觀而清醒的認識,對於被戰爭摧毀和蹂躪的一代人產生悲憫和同情,同時對於自己能夠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而由衷地感到慶幸。

那些叫囂著戰爭、在地下室或裝修精美的書房裡指著地圖揮斥方遒的人們,希望都能好好看看這部小說,也可以結合海明威的三部經典(指《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和《太陽照常升起》)一起來讀,再來決定要不要上戰場(但願他們並非都只是想讓別人扛槍)。

畢竟,忘戰必危,但好戰必亡。

4.《綠化樹》是張賢亮的代表作,一部半自傳式的作品。

看完後,一曲蒼涼悠長的信天游迴響在耳邊。作品的主題是知識分子在特定年代裡的悲慘命運和遭遇,然而作者的文筆太真實細膩,以至於暴露了那時的生活「真相」:馬纓花、海喜喜、謝隊長們這些農民遠比那些落難的才子性格更加光明、感情更加充沛、道德更加完善!

尤其是作品結尾畫蛇添足的那一段,更是完美的註腳。

5.《湘行散記》前面的書信和後面的散文其實完全無關。

沈從文先生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輕靈的鄉土味道,多年前看《邊城》時便有體會,此次算是重溫。

前面作者與妻子張兆和的書信總讓人心懷戚戚——張兆和在沈逝世後道出:「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理解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

而先生則說,「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思之愴然。

6.《過河入林》對我而言是部晦澀的小說。大量的內心獨白,隱晦的線索和暗示,悲涼而無奈的心情意緒,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部「反海明威」的作品。

喋喋不休的老上校,是否已經準備,要向這個世界認輸。

7.《我與地壇》收錄了史鐵生的八部短篇作品,我以為其中最精彩的是《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和《我與地壇》這四部。

在《奶奶的星星》里,無法忘掉的事情構成了回憶,記憶串聯出整個人生;然而悲哀的是,慘痛、恐懼、恥辱更容易留在記憶里,而那些開心、愉悅、滿足,卻如水中花一般,靜靜消逝在歲月的風沙中。

而在《命若琴弦》中,生命的意義雖然虛無(因為無法阻擋死亡的來臨),但人卻必須要為生命尋找到那麼一個哪怕「虛無」的「意義」,否則生命的弦就無法繃緊,生命之音也就無法彈響。

作者在《我與地壇》里說:「人為什麼活著?因為人想活著,說到底是這麼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一個人質報復一場陰謀的最有效的辦法是把自己殺死……人都忍不住要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消滅恐懼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滅慾望……消滅人性的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消滅慾望。」

8.《人生十論》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探討「心」、「我」、「自由」、「命」、「道」等終極問題,而又不離人生日常態度,思考中國人在現代社會安身立命的根本,頗給人啟發。

人生或應內儒外道,確認一個目標,即人生的終極(或階段性)的理想,再全力去完成;但又並不是沉溺其中,全然不顧其他,能夠清醒認識到人生的虛幻:百年光陰白駒過隙,人死燈滅一切如昨。

9.《駱駝祥子》的結尾說:「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著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這樣說或許牽強了些。祥子只是作者的道具,並未有過自己的醒悟與自覺,骨架雖大,血肉卻不甚豐滿,很多的想法和思考,是作者的,卻不是祥子的。相反,劉四、虎妞、二強子這些人物,因為真實,反而更加有力量。

10.《二馬》是一部可以當做史料來研究的小說,對於時代背景的刻畫非常細膩。但作為小說來說,情節性稍弱,更多的是作者在發議論。

就人物而言,馬則仁和馬威父子有著舊中國的縮影,保守、懦弱、不合時宜,但非常真實。店員李子榮卻代表著作者的理想,正義、聰慧、果敢,卻因為過於理想化和完美而顯得虛假。

順便說下,用京味兒的語言來寫英國人及英國的種種,總覺得像是在看英文配音的《紅樓夢》。

11.《愛與生的苦惱》中,叔本華說「大多數人只不過為這種生存而不斷戰鬥著,並且,到最後仍註定會喪失生命。但使他們忍受支撐這一場艱苦戰鬥的力量,與其說是對生命的熱愛,毋寧說是對死亡的恐懼。無可避免的死亡如影隨形地站在他們背後,不知何時會逼近身來——人生有如充滿暗礁和漩渦的大海,雖然人類曾小心翼翼地加以迴避,然而即使用盡手段和努力,也許能順利航行,人們也知道他們正一步步地接近遇難失事的時刻和地點。儘管如此,他們的舵仍然朝這方面駛來。那是人生航程的最後目標,是無可避免,也無可挽救的整體性破滅——死亡;對任何人而言,它比從前所迴避的一切暗礁都更險惡。」

正因為如此,看破人生的虛妄,而依舊熱愛這人生的每一個,都是英雄。

12.《簡?愛》剛開始讀的時候,以為是部嚴肅的探討人生問題的小說;讀到一半發現原來是部愛情小說;最後,不得不承認,這是部傳奇通俗小說……

當然,英國鄉村美麗的風景描繪、戲劇化的精妙對話、人物內心的深度刻畫以及時代背景的敘述,是這部經典給我最大的收穫。

13.《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我是誰?

我為什麼活著?

什麼才是最有價值的生活?

這些問題可能會始終困擾著每一個敢于思考人生的人。而且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並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

二十歲的答案到了三十歲可能會被全部推翻,而四十歲時又重新撿回來修修補補——人生的哲學,就是要讓我們能夠自圓其說。

這本書在我們自圓其說的過程中,即使不是指引正確方向的燈塔,也算得上是一個有用的、指示道路的路標。

14.《學潮現象》

看名字,自己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人記錄者 的精彩文章:

TAG:私人記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