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時俱進的「佛」

與時俱進的「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這是我對寺院最初的認識,它該是世上最清凈的地方,這裡應該拋卻了凡世喧嘩,也拋卻了世俗醜陋,是迷失時可以尋回自我的地方,是熱鬧時可以凈心的地方。宋徽宗的「深山藏古寺」一直都是我很愛的一句,所以我喜歡去寺院,感受一份清靜,也更喜歡去觸摸那些有成百上千年歷史的建築,因為我們古老的文化就在這裡延續著。不過,現在好像有點變味了,這裡比尋常市集還要熱鬧,儼然失去了原本該有的意義。

寺院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如今,人們但凡想要擺脫苦難,便會想到這裡,去向佛求助。在人們心裡佛能渡萬物,卻偏偏忘了能渡自己的始終只有自己。

我不是佛家人,不懂,也不敢枉議,但我聽過一句「佛心看人人皆是佛」,所以說人們所追求的到頭來都是空。

人們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凈與安詳,心自然而然會升起一份莊嚴與寧靜,懷著敬畏心禮佛三拜,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因此拜佛時,動作應是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可如今,多少人是打著類似的幌子,卻求著自私自利的願?

君不見,人們一邊在寺院跪拜,嘴裡念著「阿彌陀佛」,臉上帶著嬉鬧相,旁邊還有同伴在找角度為其拍美照。剛踏出大殿門,激動地拿著手機選圖,構思文字,要讓全世界知道:我去拜佛了,懷著一顆柔軟的心。那是一張雙眼微閉,嘴角上揚,側顏無可挑剔,十指緊扣的照片。

還有多少人千里迢迢專程跑去寺院吃一頓齋飯,美其名曰:凈化自己,慈悲為懷。齋飯原本是施給僧尼吃的飯食,一般是沒有肉的,意指整齊和乾淨。吃齋要求很嚴,因為吃齋就是修行,所以吃齋飯時心要清凈,不能說話,因為說話容易讓我們分心,容易讓我們心生雜念,這些都是不利於我們心清凈的。

君不見,吃齋飯的地方好比在舉辦一場盛大的筵席,大家舉箸進食間,吵吵鬧鬧,還要評判這家寺院的齋飯沒有之前去的那裡的好吃。還有那些極「尊敬」佛的大人,帶著孩子來感受。孩子愛說實話,哭著鬧著不要吃這清湯寡水的飯菜,大人就不樂意了,一邊尷尬地忍受著周圍人投來的厭鄙的目光,一邊拉扯教訓孩子不懂事,到底誰不懂事?

剛吃了齋飯出了寺門,特產店恰好就在近處,大袋小袋特產雞鴨魚肉,挑來挑去,還要一一入口品嘗,要怪就怪生意人會挑地方吧,裝滿了行李箱才心滿意足地離開,每個人臉上是知足快樂。真的快樂嗎?如果知足,又何苦大老遠跑來求財求運求心安?

寺院里香火鼎盛,每個人都來拜一拜。哪管誠與不誠,都把希望寄托在那雙膝蓋下。彷彿那一跪,能跪出榮華富貴,跪出錦繡前程。若跪不出,便是這裡的神佛不靈。若靈,我來還願,這是討價還價。

鼎盛的香火,也催生出了畸形的文化,網上說寺院已變了味道的例子不勝枚舉。而我親眼所見是,剛踏入寺院的門,還沒等安靜地走走看看,一和尚笑嘻嘻迎上來招呼道:「今天你撞大運了,與佛有緣,快來抽個簽算算命吧」,與此同時熟練地拿起了供桌上的簽筒,這讓我想起了古裝劇里那些在門口攬客的姑娘,嚇得趕緊逃走了。想必進入這裡的每個人都會撞大運。

在逃走的路上,無意中看到一個很現代化的元素——二維碼,貼在功德箱旁邊,碩大無比,唯恐人們看不到。同時看到的是一行清晰無比的字:掃一掃,隨點緣,就能收到一張電子功德書。一張電子功德書,是讓我發圈求點贊嗎?更諷刺的是,明碼標價寫著做一場法事從5萬到20萬不等。我聽過很多寺院甚至不屑於來拜佛之人隨的那點香火錢,有多少人拿著天價數字,還得苦苦排隊等候。

佛,從人從弗,浮屠也,有「不正而使其正義」之義。寺院應該是沒有世俗醜陋的地方,來到這裡的人,捐不捐香油錢都是自願的,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大家多少都會捐一點。可現在這哪裡是行功德的地方,明明是搶劫了。施主您來了,想必出門沒有帶現金的習慣,您就掃一掃吧,我們多貼貼心地奉上二維碼。

罷了,我還是回去做個快樂的小老百姓吧,錢雖身外之物,佛卻如此喜歡,我等凡人豈敢與之比肩?或者向佛看齊,也算是心境更上一層樓了。

恐怕佛也不知,自己何時如此愛財了吧。難道佛也怕落後?與時俱進地用上了智能手機,還綁定銀行卡,每天看看進賬多少?說這些,沒有對佛不敬的意思,對佛不敬的永遠只有心懷鬼胎的人。你怎樣看佛,佛便是怎樣。

避世不須山,門今倍忙。

佛祖如有意,遊人宿佛堂。

所有遇見

都是緣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若許行 的精彩文章:

TAG:若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