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工作又累又煩想辭職了,怎麼辦?

工作又累又煩想辭職了,怎麼辦?

每天起床一想到要上班就覺得煩,整天提不起勁來;

連續加班兩周了,事情還是沒完沒了,真的心累;

覺得現在的工作又煩又沒意思,時不時就想辭職……

在高壓、快節奏的現代職場中,以上這些現象並不少見,心理學上稱之為「職業倦怠」。

除了麻木地加班、吐槽和辭職之外,下面這些心理學知識,或許能幫你緩解在職場上堆積已久的「負能量」。

本文共有以下 7 個部分:

01「職業倦怠」到底是什麼?

02處於職業倦怠時,我們的身心會經歷什麼變化?

03哪些因素影響職業倦怠的產生?

04面對職業倦怠,我們個人可以怎麼做?

05如果身邊的人出現了職業倦怠,我們可以怎麼做?

06處於職業倦怠時,我們的身心會經歷什麼變化?

07如果發現以下情況,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01

「職業倦怠」到底是什麼?

職業倦怠雖然發生在工作的每個角落,但對於很多人而言,卻是一個陌生的名詞。

在社會心理學上,職業倦怠包括以下3 個重要表現:(Maslach, Schaufeli, & Leiter, 2001)

(1) 情緒衰竭:活力匱乏,對事情提不起興趣,這是職業倦怠最核心

的指標;

(2) 非人性化:將工作中所服務的對象物化,冷漠待人,沒有同情心等;

(3) 低個人成就感:認為自己無法完成工作,工作沒什麼意義、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不想做現在的工作又邁不出主動辭職的一步等等。

雖然長時間的工作造成的壓力,會引起人們對自己的工作感到疲憊和厭惡,但是,二者還是有一些本質上的差別。

只有當我們長時間地連續面對過大的工作壓力,而且還孤立無援,身邊沒有可傾訴的對象,也沒有人陪伴支持我們,沒有任何資源可以用來解決問題時,職業倦怠才會發生。( 曾玲娟, & 伍新春, 2003)

02

處於職業倦怠時,我們的身心會經歷什麼變化?

職業倦怠的癥狀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劉姣姣, 奚耕思, 劉倩, & 薛麗娟, 2012)

1. 心理癥狀:你可能會感到壓抑、憤怒、焦慮、沮喪和自我貶損等負性情緒,並出現認知下降、注意力渙散和心神不寧等現象;

2. 生理癥狀:你的身體可能會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

經常產生疲勞感、失眠、頭疼、噁心反胃、食欲不振和肌肉酸痛;並時常產生由心理壓力引起的疾病,如潰瘍、腸道疾病、心率失調、內分泌功能紊亂、血壓升高和免疫功能低下等;

3. 行為癥狀:你可能常出現孤僻、具有攻擊性、過分活躍、頻繁吸煙、酗酒以及濫用藥物等行為,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緩解超負荷的壓力感。

除了以上3 種癥狀之外,對教師群體的研究,表明了職業倦怠帶來的2 個重大心理危害(劉曉明, & 王文增, 2004):

1. 不穩定的情緒和個性

職業倦怠對我們心理的影響是持續和不斷增長的。

首先,它會導致我們心理活動、心理調節能力的不穩定,隨後帶來情緒上的不穩定,最後直接影響到我們最核心的心理部分 ——個性

例如,原本性格積極樂觀的人,在長期的職業倦怠影響下,可能會變得消極冷漠,像變了一個性格的人。

2. 影響自我認知,形成惡性循環

在長期的無法調整的超負荷的工作下,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漸漸力不從心、疲於應付,進而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懷疑和否定,認為自己很差,失去信心。

在這種情況下,工作業績可能也會不斷下滑,壓力進一步加大,最後我們可能會酗酒抽煙來緩解壓力,傷害了身體,並且沒辦法停下自我批評,自信心進一步下降。

所以,不要以為職業倦怠不要緊,拖拖就好。

03

哪些因素影響職業倦怠的產生?

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

以下幾種類型的人,職業倦怠的程度會更高:(Maslach, Schaufeli, & Leiter, 2001)

1. 受教育程度較高:他們的職業倦怠,可能來自於能者多勞而產生的疲憊感,以及自我期望高所受到的打擊。

2. 情緒不穩定:過於感性、容易感到焦慮、抑鬱或脆弱

3. A 型行為:競爭意識強,對他人敵意,過分抱負,易緊張和衝動

4. 外控型:認為自己被外部環境中的各種因素掌控,自己無法把握自

己的命運。

5. 工作期待太高:對工作的期待過於理想主義,脫離現實。

而我們也發現,良好穩定的婚姻情感狀態,能幫助我們更少地受職業倦怠的侵害(Maslach, Schaufeli, & Leiter, 2001)。

除了個人原因之外,工作本身與個人職業倦怠的產生也緊密相關。

其中包括:工作負荷過高、在工作中缺乏自主和權威、報酬低、個人和公司的價值觀矛盾大、工作角色衝突和模糊、領導者風格的不適應、工作缺乏反饋、缺乏決策權等等(曾玲娟, & 伍新春, 2003)。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些工作因素,往往是引起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郭孫思, & 鍾建安, 2004)人再好,體制不健全,也是容易出問題的。

04

面對職業倦怠,我們個人可以怎麼做?

工作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人和自己的工作打交道的時間,比與最親的家人們相處的時間都要多得多。

工作的本身,關乎到我們的收入和社會地位,而職業倦怠更是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所以,如何緩解職業倦怠,是一件不容輕視的事情。

面對職業倦怠,我們個人可以這樣做 :(郭孫思, & 鍾建安, 2004)

1. 改變對自身和工作的認知

調整好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這樣可以減少因為「不恰當的期待」、工作中的失敗而產生的職業倦怠。

2. 用更加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比起逃避,直面問題並且嘗試換新的角度解決工作上的難題,可能會

更有利於緩解職業倦怠哦。

3. 成為一個「內控」 的人

內控指的是,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我們可以控制的因素,例如我們可以通過用更加努力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唉聲嘆氣地抱怨他人。

4. 更加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職業倦怠與工作環境息息相關。如果覺得光靠自己的能力無法解決問題,可以試試讓周圍的人聽到我們的聲音,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理解、支持和改善環境的機會,可能會讓情況發生好轉哦~

5. 合理的飲食和鍛煉

這將有助於我們在職業倦怠的衝擊之下,緩解壓力,提升身心的健康。

6. 尋求專業的針對性的幫助(郭孫思, & 鍾建安, 2004)

在專業的指導下,進行一些放鬆訓練、壓力管理、時間管理、社交訓練等等,有助於緩解職業倦怠。

05

面對員工職業倦怠,組織(公司/ 部門)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是公司的管理層,那你需要意識到,職業倦怠的出現不僅會不利於員工的發展,對公司的工作氛圍和效率也會有重大的消極影響。

並且,往往在實際工作中,那些無法控制的工作因素,才是引起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郭孫思, & 鍾建安, 2004)。

因此在工作中,你需要儘可能地做以下這些調整(郭孫思, & 鍾建安, 2004):

1. 明確工作角色、責任和任務分配

讓每個員工清楚自己在公司中的定位和職責範圍,進而更加有方向、有目標和邊界地投入工作;

2. 提供建設性的反饋和意見

在日常與員工的工作接觸中,把工作反饋的重點放在問題的改善和解決上,而非單純地進行批判和數落;

3. 更多地接納員工對於工作流程和工作的改進意見

畢竟他們才是落實工作任務的執行人,再好的理論設想還是需要結合實踐情況來調整的;

4. 工作業績評定時,把員工的優點、貢獻、失誤和缺點放在重要位置

這能幫助員工能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成就和不足,知道哪裡還有提升的地方,保持良好的狀態;

5. 提供與工作相關的訓練和信息

例如,為員工們提供專業的EAP(員工幫助計劃)服務,讓其對職業倦怠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和認識,這也將有助於職業倦怠的預防和解決。

06

如果身邊的人出現了職業倦怠,我們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的親朋好友同事處於職業倦怠中,請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這將對其職業倦怠的緩解具有幫助(嚴慧中, 胡姍, & 桑青松, 2017)。

這裡的支持可以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幫助,在對方壓力大的時候聽TA 傾訴,給予TA 理解。

甚至,你可以分享一些自己遇到類似問題的處理方式,給TA 提供參考。(仇悅, 金戈, & 張國禮, 2016)

這些都能有效地提高TA 的社會支持,進而降低TA 的職業倦怠。

07

如果發現自己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職業倦怠,並有以下情況,

請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師或專業醫生的幫助:

1. 嚴重的抑鬱狀態

嚴重的職業倦怠可能會間接導致抑鬱症(薛立娟, 奚耕思, 劉倩, & 劉姣姣, 2012),甚至讓人出現自殺傾向。

2. 強烈的焦慮狀態

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更好地調節自己來適應環境,但長期的嚴重的焦慮則會加重倦怠的程度,影響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引起心理和身體疾病(薛立娟, 奚耕思, 劉倩, & 劉姣姣, 2012)。

寫在最後

職業倦怠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出現給了我們一個提醒,讓我們進一步地去了解自己、調整自己,並對現有的工作進行思考。

但正如文中所說,職業倦怠受到工作本身的影響巨大,因此,若你長久且積極地努力去改變現狀,但還是原地踏步的話,離職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有的時候,問題真的不在你。善待自己,去尋一個更適合自己發光發熱的地方。

- The End -

參考文獻: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 b burnout - 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 52(1):397-422.

曾玲娟, & 伍新春. (2003). 國外職業倦怠研究概說. 瀋陽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7(1), 81-84.

劉姣姣, 奚耕思, 劉倩, & 薛麗娟. (2012). 職業倦怠與焦慮的相關性及其生物學基礎研究.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12(21), 4131-4135.

劉曉明, & 王文增. (2004).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2(4), 357-358.

郭思, & 鍾建安. (2004). 職業倦怠的干預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 27(4), 931-933.

嚴慧中, 胡姍, & 桑青松. (2017). 企業科技工作者職業倦怠與社會支持的關係.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11).

仇悅, 金戈, & 張國禮. (2016). 企業員工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的關係- 情緒調節的中介作用.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4(11), 1645-1650.

薛立娟, 奚耕思, 劉倩, & 劉姣姣. (2012). 職業倦怠與抑鬱症的相關性及其生物學基礎研究.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12(26), 5163-5166.

黃賜英. (2005). 職業倦怠: 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因素. 中國教育學刊(8), 61-64.

出品方 | 壹心理

本文編寫 |張瑩

專業指導 | 黃喜珊

本文編輯 | 觸角 張真Dere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公開課 的精彩文章:

從單身到結婚,需要考慮清楚的4個問題
夢見和同性好友曖昧,是否代表自己有雙性戀傾向?

TAG:心理公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