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淞滬會戰,國軍20個德械師為何不敵日軍8個師團?

淞滬會戰,國軍20個德械師為何不敵日軍8個師團?

熟悉二戰史的朋友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句形容軸心國戰鬥力的話:「如果戰鬥力滿分為100分,德國可以得100分,日本則為10分,義大利為負100分」。這句話儘管有誇張的成分,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軸心國各國的戰鬥力。小編一直好奇一個問題,20世紀30年代國軍曾與德國進行軍事合作,包括購買德國的武器,按照德軍標準進行軍隊改編、訓練, 淞滬會戰時國軍已經有了20個德械師,這是中國最為精銳的部隊,淞滬會戰,這些德械師儘管英勇作戰,最終卻敗於日本。

淞滬會戰的國軍部隊

好奇就好奇在這裡,這20個德械師可是用德械的啊,軍事訓練很多也是由德國軍官進行,即便德械師的戰鬥力不如原版德國師的戰鬥力,但日本的軍隊裝備水平也就是一戰歐洲輕步兵的水準,對陣日本也應該是易如反掌。詳細分析下,會發現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150毫米榴彈炮

一方面來講,蔣介石將部隊分批投入,德械師沒能集中起來給日軍予以重創。之所以分批投入絕不是蔣介石不知道集中兵力的道理,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這就是當時國軍雖說將近200萬軍隊,但是卻是分散在全國各地,當時全國的道路運輸系統嚴重匱乏,以德械師36師為例,原本宋希濂的36師駐紮在西安,突然接到立即開赴上海的命令,當時西安又沒有直達上海的火車,但軍令如山,36師只能先是坐火車到鄭州,然後用卡車運部分士兵去上海,卡車數量極少只能運送一部,剩餘的部隊只能靠兩條腿走到上海了,儘管8月18日,36師到達上海,只是先期到達的一個團,其餘部分還在路上。這與日均形成鮮明對比,日本直接通過海軍將一個個整編師團運往戰場,這就讓其形成局部優勢。

淞滬會戰的國軍陣地

其次,國軍雖說裝備了德械,但是裝備程度差別很大。其中已裝備最完整的要屬36,87,88三個師,但即便這3個師,他們的重武器不到德軍一個師的一半,關鍵重武器以150榴彈炮為例,炮彈都是進口,當時國內沒有完整的軍工體系,只能仿製一些輕武器,根據德國毛瑟槍,仿製了中正步槍。但重武器只能靠進口,炮彈更是有限,這就大大降低了武器效能。

德國毛瑟槍

根據毛瑟槍仿製的中正式步槍

最後德械師的訓練水平極其有限,因為德械師成軍倉促,許多士兵原本就文化程度極低,再加上訓練時間很短,都沒有和德械很好的磨合到一起。以德國的一號坦克為例,這種坦克和後來的虎式、豹式沒法比,但對付日軍的九六式那種像公交車一樣的坦克綽綽有餘了,但國軍卻沒能很好加以利用,常常是坦克單獨去衝鋒,沒有步兵很好的掩護,往往被日軍反坦克炮擊毀。造成武器極大浪費。

一號坦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歷史漲知識品人生 的精彩文章:

TAG:學歷史漲知識品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