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傷殘老兵馮登貴:一朝當兵,終生是兵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是什麼樣的品質和力量,支撐和充盈著一個普通傷殘退伍軍人精神世界?與馮登貴深入接觸後,筆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這位平凡而高尚的老人身上,筆者看到軍人本色迸發的光輝,觸摸到軍人本色釋放的力量,感受到軍人本色堅守的意義。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道——
年華雖逝,軍人本色不改
——探尋傷殘老兵馮登貴的精神世界
潘正軍 董 偉 孫 碧
他當兵第一年便在演練中受傷,輾轉治療一年有餘後無奈離開部隊。在他看來,自己雖吃了兩年多軍糧,但大部分時間都在養傷,沒有為部隊作過什麼貢獻,退伍了就更不能給組織添麻煩。離開部隊前,他拉著領導的手說:「首長放心,我有手有腳,雖然重活幹不了,但田裡丟下種子就能長莊稼,我一定能養活自己。」這位退伍老兵名叫馮登貴,返鄉後在家務農,沒向組織伸過一次手、提過一次要求。十幾年前,馮登貴置辦一輛三輪車,開始一件想了多年的「大事」——徵兵宣傳。自此,一輛掛著「徵兵宣傳車」橫幅、車頂架著小喇叭、播放著徵兵政策的三輪車,在小城一轉就是十幾年。「退伍回鄉後,我遇到很多難事,不想麻煩組織,但組織沒有忘記我。在他們的幫助下,我摘掉貧困帽,過上好日子,我也要盡自己所能,幹些事情,回報黨和政府。」聆聽馮登貴的肺腑之言,讓我們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感悟一個老兵的精神高度。——編 者
日前,一段有關馮登貴的視頻在網路流傳。視頻里,他騎著三輪車,車頂喇叭循環播放著今年的徵兵政策,他還不時大聲說:「大人小孩都來聽一聽,今年的徵兵報名開始了……」馮登貴是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油河村一名傷殘退伍軍人,十幾年如一日,他一直義務宣傳徵兵政策。
馮登貴給適齡青年講徵兵政策,身後便是他那輛「徵兵宣傳車」。董 偉、孫 碧攝
「我自己費點油錢和力氣,說兩句話不費啥事,既是幫國家的忙,也是幫年輕人的忙」
筆者是在油河村村部見到馮登貴的。老人1973年2月退伍返鄉務農,今年67歲。他的指關節因類風濕病而嚴重變形,雙腿喪失行走能力,靠雙拐支撐。馮登貴的生活不便,但這些不如意沒有壓垮他,相反老人很開朗、健談。
馮登貴義務宣傳徵兵政策已有十幾年。他的想法很樸素,保家衛國年年都需要年輕人入伍服役,不能斷檔、缺人。另外,作為老兵,馮登貴認為部隊是所大學校,年輕人到部隊能受到很好的鍛煉。馮登貴說:「當兵是件好事。這幾年政策越來越好,許多人對此卻不了解,也不知道怎麼報名、啥時報名。我自己費點油錢和力氣,說兩句話不費啥事,既是幫國家的忙,也是幫年輕人的忙。」
哪兒人多,馮登貴的宣傳車就往哪兒開。村莊路口、集鎮鬧市、鄉親家裡,到處都是他宣講國防知識和徵兵政策的「陣地」。60多公里外的亳州市區馮登貴也經常去,他對那裡的街道名稱都格外熟悉。為了徵兵宣傳,馮登貴還開著三輪車去過更遠的地方——毗鄰亳州的徐州、商丘、阜陽等地。
除了廣泛宣傳,馮登貴也會一對一做工作。聽說同村一名叫張躍洋的高中生參軍意願強烈,就馬上帶著筆者趕往張躍洋家。張躍洋今年17歲,正在讀高二。馮登貴對照徵兵政策宣傳單,建議張躍洋高中畢業後再報名參軍,這樣既更加符合徵兵政策,還有利於他在部隊的發展。最終,張躍洋一家接受馮登貴的建議,並感激地把馮登貴送到門口。見路面坑窪,三輪車動不了,張躍洋的母親上前幫馮登貴使勁推了一把。
馮登貴來到鄉親家,進行一對一徵兵宣傳。董 偉、孫 碧攝
馮登貴常年還義務宣傳和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法規,如扶貧政策、交通法規、秸稈禁燒規定等。馮登貴邊學習邊宣傳,把自己消化理解後的政策內容告訴鄉親。
古城鎮黨委書記陳永強告訴筆者:「這位老同志不僅是義務宣傳員,還是嚴格的監督員。」馮登貴手機里存著不少區領導、鎮領導的電話號碼,見到黨的政策在基層落實走樣或不到位,他就打電話、發微信告訴有關負責人,直至整改到位。一次,馮登貴發現村頭冷凍廠違規焚燒,就打電話告訴陳永強,陳永強讓城管等部門去處理。幾天後,馮登貴殺個回馬槍,發現冷凍廠還在違規焚燒,便繼續向陳永強反映情況。一來二去,冷凍廠再也沒有這樣做了。
馮登貴宣傳車喇叭的內存卡里,儲存著各類音頻宣傳資料。「這個內存卡容易壞,我每年都要到市裡批發,壞了就及時換,這樣大家能聽得清楚點。」馮登貴告訴筆者,以前為國家作貢獻少,現在身子不靈便,人也老了,但嘴還能動,能多做一點是一點。
「我有手有腳,雖然重活幹不了,但田裡丟下種子就能長莊稼,我一定能養活自己」
1971年,馮登貴應徵入伍,成為炮兵裝填手。說起自己操作過的某型榴彈炮,馮登貴至今都準確記得型號、口徑、初速、射程等射擊諸元。年輕的馮登貴準備在訓練場上大展拳腳,一場意外卻不期而至。當年冬,部隊組織演習,馮登貴所在團的陣地夜間遭「敵」襲擊,被迫攜帶輕武器轉移,剛到坑道休息,又遭小股「敵人」襲擾。不得已,官兵只能分散隱蔽。
「當天天氣很不好,一開始是雨夾雪,後來下起小冰雹,山上很滑。」馮登貴回憶,他扛著輕機槍,不小心滑倒,滾下陡峭的山坡,腰椎第三骨節和腿部都受了重傷,在醫院輾轉治療一年多。
經過治療,馮登貴可以下地走路,就力所能及地幫醫院修理門窗桌椅,打掃病區衛生。有一次,他還冒險爬上梯子,把籃球架重新漆了一遍。醫院以「閑不住的人」為題,在黑板報上表揚了他。馮登貴卻悄悄擦掉有關自己的內容:「我不用表揚,該表揚的是我在訓練場上的戰友。」
上不了訓練場,對軍人來說是殘酷的,馮登貴不得不離開心愛的軍營。當時,團衛生隊軍醫依據傷情,認為馮登貴至少能評為「三等甲」傷殘,但馮登貴卻放棄評殘申請。「當時覺得,自己當了兩年多兵,本來是要保家衛國的,大部分時間卻在醫院養傷,貢獻不多,因此絕不能再給國家增加負擔。」馮登貴說。
沒留下一張軍裝照是馮登貴的遺憾,所以他格外珍惜這張登記表。董 偉、孫 碧攝
臨退伍前,副團長因為擔心馮登貴將來的生活,專門找他談話,希望他不要放棄評殘。馮登貴卻說:「首長放心,我有手有腳,雖然重活幹不了,但田裡丟下種子就能長莊稼,我一定能養活自己。」就這樣,馮登貴帶著60元退伍費、100元醫療補助費(當時醫療補助的最高等級)和一張帶病返鄉證明回到家鄉。
因為腿吃不了勁,走路不方便,生產隊安排馮登貴負責五、六畝水稻田的灌溉、鋤草,拉水車的小毛驢成了他的新夥伴。「我管理水稻田,沒誤過一次事,生產隊領導和鄉親也很肯定我,我掙工分養活自己,沒給部隊丟臉。」馮登貴一臉自豪。更令他自豪的是,當時在公社工作的岳父獨具慧眼,相中馮登貴,把女兒許配給他。馮登貴1978年結婚,育有二子。
土地承包到戶後,馮登貴分了4畝地,他用2畝種糧食,另外2畝種菜,雖然沒有太多餘錢,但一家4口也其樂融融。現在,靠兩個兒子外出打工掙錢,一家人住進剛剛建起的二層小樓。
「就是遇到這麼多難事,我也沒倒下,因為組織上沒有忘記我,幫我脫貧過上好日子」
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坎坷,馮登貴的坎坷似乎多一些。1987年,他患上類風濕病。「當時完全不能走路,手也不靈活了,賺錢困難,兩個娃還在上學。」馮登貴撇了一下嘴,彷彿還能回味出當時的苦。
馮登貴腿不好,行走只能靠雙拐。董 偉、孫 碧攝
4年前,馮登貴突發腦梗,好在救治及時,但左手徹底不能動了。3年前,在家中不慎摔了一跤,肋骨折了5根。再後來,他還出過一次車禍,右側額頭破了一道長長的口子,縫了十多針。
「就是遇到這麼多難事,我也沒倒下,因為組織上沒有忘記我,國家有這樣的好政策、好乾部,幫我脫貧過上好日子。」在馮登貴患類風濕病最艱難的日子裡,村裡的老支書韓景明撥出集資款,發動村民捐款,同時向民政部門申請救濟金,多方籌資,幫馮登貴看病。韓景明還經常把自己家裡的米面油送到馮登貴家。
「不敢忘啊,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一家肯定挺不過難關。」韓景明病故已有十多年,馮登貴至今難忘他和鄉親的恩情。
黨和政府對馮登貴的關心與幫扶一直沒停。馮登貴帶病返鄉的補助從一開始每月8元、10元、40元、100元,現在已經提高到每年5500元,當地政府還為他申請了殘疾人補助,每年1500元。這兩筆補助,現在是馮登貴老兩口的主要經濟來源。此外,馮登貴還享受當地健康脫貧政策,大病治療在區里、鄉鎮醫院最多付3000元,在市裡醫院最多付5000元,到省里醫院最多付1萬元,慢性病治療兌現醫保後還能再報80%。
2014年初,村裡把馮登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並在2016年摘帽脫貧。馮登貴從來不向政府主動伸手提要求。「他們管一個鎮、一個村,要考慮全局,肯定是有比我更困難的群眾。」馮登貴說,「我一直相信政府,相信幹部,他們一定會一碗水端平。」
這種信任,來自馮登貴多年的親身體驗。十多年前一個夏天,油河水位暴漲,汛情告急,馮登貴和十多戶鄉親的家就在油河邊。他主動請纓擔任「水文站站長」,一有情況就給當時的鎮黨委書記朱井奎打電話。「不管白天晚上,只要我給朱書記打電話,他都會趕到河邊,帶著幹部群眾一起干。」馮登貴說,「我被他們感動了,也想多干點實事。」
這些年,馮登貴也是這樣做的。去年和前年,他自掏腰包,給村裡10名環衛工人添置了新大衣、新工作服和掃帚、夾子等工具。馮登貴說,對老百姓這麼好的組織,這麼好的國家,這麼好的幹部,應當去好好愛護、擁護。老百姓要自覺為社會承擔點什麼,每個人都多做一點,這個社會就會更好。
採訪後記
保持本色不褪
潘正軍
是什麼樣的品質和力量,支撐和充盈著一個普通傷殘退伍軍人精神世界?與馮登貴深入接觸後,筆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這位平凡而高尚的老人身上,筆者看到軍人本色迸發的光輝,觸摸到軍人本色釋放的力量,感受到軍人本色堅守的意義。
軍人本色是什麼,也許馮登貴不能講得那麼深刻完整,但他用實際行動作出最好詮釋。他訓練意外致傷,本可評殘,享受應有保障,卻不願增加國家負擔主動放棄;他自立自強,生活的困難接踵而至,卻從不主動伸手向黨和政府要待遇;他位卑未敢忘憂國,身體雖不好,奉獻社會、服務群眾的志向卻十分堅定;他一直感恩知足,雖長期生活貧苦,卻時刻不忘黨和國家關懷,積極傳遞正能量。
不管機遇怎樣、境況如何,在馮登貴身上,軍人敢拼才能贏的品質沒有丟,迎著困難衝鋒的氣概沒有丟,愈挫愈勇直至奪取勝利的韌勁沒有丟。正是這樣的軍人本色讓馮登貴的生命綻放光彩。馮登貴也有強烈的犧牲奉獻精神,他說的最多的就是「做得不夠」「貢獻不多」,總惦記著為國家再盡綿薄之力。儘管當兵只有兩年多,但軍人的風骨已深深融進馮登貴的精神氣質之中,在他看來,一日為兵,終生是兵。這就是軍人的本色。
製圖:劉 京
一朝當兵,終生是兵
張鳳坡
安徽省亳州市古城鎮退伍軍人馮登貴身殘志堅,永葆軍人本色的事迹令人感動。全國像馮登貴一樣的退伍軍人有很多,他們矢志國防、無私奉獻、服務社會,成為人民軍隊散落在社會中一張張流動的「名片」。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絕大多數軍人都要面臨退役這一角色轉變。軍裝離身,責任不變,兵味仍在,這是每一名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退伍軍的選擇。兩年前,《解放軍報》刊登過一幅新聞照片,參加過邊境作戰、受傷退役的戰鬥英雄劉發奎雖年近六十,但仍然堅持宣傳國防知識。在給學生軍訓時,他踢出的正步有板有眼,完全看不出是一名退役殘疾軍人。劉老為什麼能夠保持如此高標準的軍人姿勢,無疑是軍人獨有的兵味使然。對於退役軍人來說,離開軍營越久,就越是懷念當兵的日子。生活中,他們努力保持兵味,用軍人的姿態做好每一件事,以此向當初的軍旅歲月致敬。
退役軍人的大局意識、國防意識、奉獻意識像一股清流,給人們帶來滿滿的正能量。今年以來,媒體公開報道過的退役軍人救人救火等事迹就有十餘件。其中,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機長劉傳健在飛機突遇險情的緊急時刻,果斷處置,成功備降,在航空史上留下了一段史詩般的傳奇。退役軍人不僅有膽氣血性,而且有強烈的社會擔當。四川省布拖縣阿布洛哈村曾經是有名的「麻風村」。軍轉幹部林強在調研中了解到阿布洛哈村的情況後,立志摘掉「麻風村」的帽子。林強選擇到最危險的地方服務百姓,沒有軍人的擔當,怎能克服一個又一個擺在面前的困難?
軍人退役融入社會,會面臨不小的挑戰與困難。人際關係需重新建立,各行各業需從頭學起,無論在部隊是多麼出色的訓練標兵、業務能手,回到地方都要從零開始。新環境、新崗位,對於退役軍人來說就是新戰場。一朝當兵,終生是兵。在這種信念激勵下,廣大退役軍人講大局、做奉獻,在工作和生活中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隨著時間推移,一些退役軍人已步入老年。有的老兵身體患病,有的居住條件簡陋,有的經濟收入不穩,儘管他們內心不願給國家、社會增添負擔,但黨和政府沒有忘了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自己生活好了,他們時刻不忘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軍人為了國防,或奉獻了青春,或奉獻了一生,當他們退役進入社會,仍然以兵的身份要求自己。就像馮登貴一樣,充分利用自己懂政策的優勢,擔任政策宣講員。十幾年來不忘初心,服務群眾,開著三輪車進行義務徵兵宣傳,換一種方式為國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像馮登貴這樣的老兵還有很多,他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一心為社會作更多貢獻,讓軍人本色永不褪色。
※實爆實打實噴是個啥景觀?帶你領略某旅火光四濺的實訓場
※「棄美投俄」:伊拉克為何相中T-90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