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期盼中數著日子過夏天

在期盼中數著日子過夏天

7月,炎夏,伏天,其實是我一直最不喜歡的日子,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不願外出,討厭太陽曬得睜不開眼,討厭黏糊糊的汗水,更討厭容易熱的發暈的腦袋。所以,每到夏天我總是數著日子過的,總是期盼著秋風吹過來。現在來說,還得把8月堅持過去吧。

好在,總是還會有些清涼慰藉,因為畢竟有些東西只有在夏天才能體驗或者感覺得到。比如說咖啡館裡的冰咖啡,還有夏日裡的閱讀感覺也是不一樣的,是一件能讓自己安靜的事情,就連《三聯生活周刊》每年還都會出一期「夏日閱讀」專刊。豆瓣上有個話題叫做「夏天適合看的電影」,可見在夏天,大家都會特別的安排一些事情。

月末的時候,爸媽來小住了幾天,領他們去海洋公園看海底世界,去趕海園趕海挖蛤蜊。父母子女相處,總是如是枝裕和電影中的樣子,平淡、敏感,而又濃厚。爸爸在我的書架前看了又看,說:「現在看書的人太少了,尤其是這些書。」我斬釘截鐵的回道:「所以我才更要去看,這更是一件難得的好事情。」爸爸選了沈從文的隨筆集和幾期《三聯生活周刊》,想要抽空看一下,小住幾天臨走前卻懊惱道:「哎,總看手機去了,書都沒看完,這真不好。」我只有在旁邊苦笑,連我爸這樣的中學教師都會有被網路吸引,注意力不集中,更別提年輕人以及上學的孩子們了。

我們早就無法享受到最自然的環境,現在連精神環境都被侵佔了。

這個月,看了四本書,海明威《流動的盛宴》,上個月看他的短篇小說集,而這個月就看看他的隨筆記錄;日本的高村光太郎的作品《山中四季》,這種生活小文是解暑好書;伯瑞爾·馬卡姆的《夜航西飛》,是上個月看過《走出非洲》之後的另一位同樣是女性記錄的她的非洲大陸生活以及作為女飛行員身份的故事;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看完電影之後又把書看了一遍,體會到了很多鏡頭以外的情感,依舊是枝裕和。

關於影片,沒有刻意的要看什麼片子,而我自己卻已經練就了尋找和選擇自己喜歡的片子的能力。基本看完的都還感覺不錯,從去年開始迷上了紀錄片,就時不時的翻看一些視頻網站的紀錄片頻道,倒也是閑暇時間的樂趣所在。本月看的紀錄片有央視出的《書迷》,B站的《人生一串》,中國版的《72小時》;電影有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還有法國一位女導演的《刺蝟的優雅》,另外還有兩部日本的《記我的母親》和《橫道世之介》。這四部中有三部是日本的,而剩下一部裡面的男主又是日本人,這是巧合,卻也能看出我的趣味所在啊。

《流動的盛宴》——歐內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記述的1920年代在巴黎的生活,或者說是回憶,因為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是他離開巴黎40年以後了。在書籍前頁,海明威就描述道:「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20世紀20年代,正是巴黎的黃金年代,全世界的藝術家都聚到巴黎,海明威雖然彼時年輕還沒有錢,也剛剛從事專業寫作,但巴黎依舊也是屬於他的流動的盛宴,不然他也不會在40年後還去回憶記述那段時光。

聖米歇爾廣場的咖啡館,塞納河畔沿岸的書攤,到現在依舊鼎鼎有名的莎士比亞圖書公司……這些場景是巴黎盛宴中美麗的畫面。個性強烈卻總會教誨海明威的斯泰因,充滿才氣卻又總被妻子澤爾達陷入敏感的菲茨傑拉德,慷慨的龐德與小說家喬伊斯……這些人物也是盛宴中的常客。沒錯,這場盛宴雖不像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中那樣熱鬧喧囂,但也是讓人流連忘返。這也正如海明威在書中最後一段中寫的文字:「巴黎永遠沒個完,每一個在巴黎住過的人的回憶與其他人都不相同」,「巴黎永遠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帶給了她什麼,你總會得到回報」。

除了記述與這些人物的交往,海明威也回憶了當時與第一任妻子和孩子的生活,以及他對於自己的寫作的一些看法。他會站在家中窗前,眺望千家萬戶的屋頂,然後給自己打氣:「別著急,你以前一直這樣寫來著,你現在也會寫下去的。你只消寫出一句真實的句子來就行,寫出你心心目中最最真實的句子。」而所謂「真實的句子」,就是那些海明威知道的真實的事情,以及把所有華而不實的裝飾去掉,只是簡單的陳述。可同時他在塞尚的畫中又體會到簡單真實的句子遠遠不足以使小說具有深度,他在學習琢磨如何讓小說有如塞尚畫中那樣真實而又有深度。

但其實後文中海明威自己也確實是體會和摸索到了一些寫作的要素,比如他說自己已經著手打破原來的那一套寫作方式,摒棄一切技巧,「竭力用塑造來代替描述」。

所以,我們在看海明威時,才會被他那簡潔利落的語言,冷靜又深刻的表達所震撼吧。

《山中四季》——高村光太郎

並不熟悉這個作者,只是這本書的大眾評價都還不錯,就買了書來看,看內容會像是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樣記敘自己在山村中的生活,但是文風簡潔明了的多,平實的語言,也確實是日式的一貫風格。

高村光太郎的身份其實更是一個美術家,雕刻家和詩人,推崇雕刻藝術的自由表達,也算是日本近代美術的開拓者了。《山中四季》記敘的是他在二戰後獨居日本岩手縣的一個小山村裡的生活,從網路了解後得知,他那時候其實是在反省,反省自己在戰爭時的一些思想,有點類似於閉門思過?

有些小清新的書籍,小小的一本,你會安靜而緩慢的讀出聲來。從書里我看到了潔凈的白白的雪,那些活潑的鳥有著「讓人敬畏的美感」的叫聲,淳樸善良的村民,傳統的節日習俗。

高村光太郎一人獨居,參加村裡盂蘭盆節的酒宴,被村長邀請家裡去吃蕎麥麵,去山裡挖蘑菇撿栗子,開墾田地種植農作物,與蛇、蟲鬥爭,自己利用四季食材做飯。說是獨自隱居,卻也充實。頗有些日本電影《小森林》的自然美好的感受。

所以,在友人問他是否孤獨時,他信中會寫道,「我在這裡所做的任何事,都是順其自然,一定兒也不覺得孤獨。」而生而為人,人群中的孤獨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是所謂凡人的困擾,高村光太郎也把這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事,心平氣和的接受。

這樣多好,絲毫沒有矯情,沒有抱怨,生活簡單,但依然能被自己所充實。這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嗎?

《夜航西飛》——柏瑞爾·馬卡姆

好多年前知道這本書的時候,就一直想看,去年買了書,今年才正式翻開。我是在女作家陶立夏的書中了解到這本書的,然後才發現陶立夏正是《夜航西飛》的中文翻譯,是把這本書引進到國內的人。而作者柏瑞爾·馬卡姆,也是一名女性,一位從小在非洲長大的白人,一位傑出的女飛行師。如果說《走出非洲》記敘了一個歐洲女人對於非洲生活的見聞與不舍,那麼《夜航西飛》更是一個將非洲印進她成長史的女性的成長史。整篇文字真摯動人,又理智清晰,讓我不得不佩服這位不是專業作家的作家。

柏瑞爾小時候便隨父親來到非洲,在此成長,她擺脫了歐洲對於女孩的教條,對了非洲的野性與自然氣息,但卻又擁有智慧的頭腦和理性思維,也沒有落下先進文明的學習。這樣的碰撞造就了她獨特的氣質。她並不算是作家,這本書只是記敘她的經歷,而她真正的職業是什麼呢?馴馬師,飛行員,這都不是一般女性能做到的事情,更何況還是在百年之前。

全書由柏瑞爾的一段夜航經歷開始,夜色茫茫中,她駕駛著飛機穿梭在非洲大陸的上空,尋找一位失聯的飛行員夥伴。而由此,飛越黑暗的過程中,柏瑞爾開始講述這神秘的非洲,狂野的非洲。兒時,她盡情感受著非洲大陸,與自然萬物、與動物、與當地黑人相處,甚至於接生馬匹,然後長大成為一名馴馬師,緊張地講述那場賽馬,偶然的遇到了啟迪她學習飛行的亦師亦友的人,直到成為一名真正的飛行師,並多次挑戰自己,成功飛越大西洋,給世界給歷史留下了獨特的一筆。

非洲注入了柏瑞爾的靈魂,是柏瑞爾的一部分,而柏瑞爾也是非洲的一部分。正如她自己所言:「非洲的靈魂,她的完整,她緩慢而堅韌的生命脈搏,她獨有的韻律,卻沒有闖入者可以體會,除非你在童年時就已浸淫於她綿延不絕的平緩節奏。否則,你就像一個旁觀者,觀看者馬賽人的戰鬥舞蹈,卻對其音樂和舞步的涵義一無所知。」

非洲帶給柏瑞爾這麼多,而飛行呢?飛行對於柏瑞爾意味著什麼?接觸飛行,語氣說是巧合是機遇,不如說是宿命,似乎冥冥中早就註定了柏瑞爾要成為一名飛行員。柏瑞爾對於非洲大地的依賴,轉化為對於飛行的信賴,飛行讓她感受到了更大的自由,以及更深的孤獨。當她每次進行長距離的飛行,由高空向下俯視,大陸破碎為海洋,海洋卷著狂風。而「你覺得目力所及的一切都屬於你,所有的碎片都合而為一,全部歸你所有。並不是你想要,而因你獨自身處機艙,沒有人能與你分享」。飛機是屬於飛行師自己的星球,她是唯一的居民。可柏瑞爾還是越飛行越孤獨,又越加勇敢。她能在非洲大陸馳騁,能馴養野獸,也能駕馭飛行,自由翱翔。

柏瑞爾展示了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女性成長,因為不一樣,才精彩絕倫。

《如父如子》——是枝裕和

又一部是枝裕和,我是看完電影接著看的小說。看完發現,文字似乎能把影像之外的好多東西說清楚,或者說得更加直接。

其實故事用了很老套的梗——兩個孩子出生時在醫院抱錯。而這樣老套的梗並沒有引來老套的戲劇衝突,全書聚焦在男主人公良多(沒錯,又是良多,是枝導演的電影主人公總是叫良多)在得知這一消息時,面對事業的忙碌、對方家庭的情況、兩個孩子的糾結、妻子的態度,繼而轉到自己與父親與繼母的關係。

在發現孩子抱錯之前,良多真的算是擁有成功男人的標配生活,溫柔的妻子綠,可愛聽話的兒子慶多,住在高級公寓,開著豪華車,在知名建築公司擔任團隊負責人。就在兒子上小學前,得知報錯孩子的事情,偏偏對方家庭是他不願待見的小市民的樣子。夫妻倆糾結要不要交換孩子,從每到周末交換孩子生活,到下定決定換孩子,其實所有的大人與孩子心裡都是不願意的。

雖然說沒有抱錯這回事,可能良多一家人的生活不會有什麼變化,但是卻其實有很多的隱藏在深處。譬如說妻子綠,她是溫柔的,但是真的幸福嗎?這個家,似乎一切按良多的意思生活著,就連母親也會覺得女兒配良多是高攀了,她小心翼翼地在這個像賓館一樣的家裡生活著。而慶多呢,那麼聽話,只是想得到父親良多的認可,自己在父親眼裡總是不夠優秀,只有6歲但生活一切都良多安排著。

通過兩個孩子的交換生活,兩個家庭的碰撞,良多也慢慢反思自己,來自於自己原始家庭的影響和印記也一一鋪陳,對於父親和繼母的關係,他也開始思考。而對於兒子,對慶多的不夠優秀認為是血緣的原因,這也只是借口而已。血緣重要嗎?與慶多六年的相處與陪伴也是不可磨滅的愛啊。

好在結局是美好的,我想,這兩個家庭已經融為一個家庭了吧。

紀錄片《書迷》

大概是兩三年前央視出的系列紀錄短片集,只有四集,每集二十多分鐘,記錄了那些個作為「書迷」的人的故事。從做書設計書的,到開書店的、淘二手書、販賣圖書的,當然其中不乏幾個「熟人」,比如書籍設計師朱贏椿,先鋒書店創始人錢小華,編劇、影評人史航。

短片鏡頭清新,當然,本身講的就是書,這本身就是優美的。不過,總覺得有些簡單,或者說,因為篇幅的限制,在深度上應該再挖掘得更多一些。

我自己也應該能算上是一個書迷吧,雖然沒有從事與書有關的工作,但依然把讀書當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而作家、編輯、開書店等等這些與書相關的工作依然對我有吸引力。所以片子中的每一個人在我看來都在過著我認為的美好生活,與書為伴,對書痴迷,是一種只有自己才能理解或者書迷之間才能懂的感覺。

我無數次夢想著自己能有一間全是書的房間,想像著以後的家最重要的裝飾品就是書,客廳里也也要有擺滿書的大大的書牆。我可以每天喝著茶喝著咖啡,看所有想看的書。

【紀錄片《人生一串》】

B站出品,這是一部有毒的片子,如果在深夜看,那簡直是自找苦吃,整個屏幕就是在放毒。

濃厚的煙火氣息,接地氣兒但又不粗製濫造,鏡頭畫面、配樂節奏、文案旁白,都毫不含糊。每集一個主題,記錄全國各地的燒烤攤,攤主店主與食客共同演繹烤串的故事。

所有一切都是接地氣兒的,平凡的燒烤攤,平凡的人,樸實的語言,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版深夜食堂。旁白的配音聲音就像是身邊人,沒有播音腔,語調輕快,而文案,被網友們多次誇獎,真的是很棒,輕鬆的語調,毫不矯情,但又極富代入感,時而正經時而幽默,與畫面結合到一起,聲情並茂。

而鏡頭拍攝手法靈活,那些食客們吃燒烤時的咀嚼的嘴,都被放大到整個畫面,簡直太帶感了。

看這樣的片子當然要開著彈幕,網友們總會發出共鳴或者吐槽的聲音,而每一集到最後,會被「多謝款待」這四個字刷屏,可見網友們有多麼的喜愛!

想起來,我也很少有和夥伴一起吃著燒烤的時候了,應該組個局,一起喝著啤酒聊著天吃燒烤啦!

電影《刺蝟的優雅》

這是一部法國和義大利的片子,導演是位女性,影片也是根據一部法國小說改編。

一個富人區的高級公寓,11歲的女孩帕洛瑪,有些超出年齡的思維,像是一個小小的哲學家,個性獨特。愛穿條紋衫,眼鏡背後的那雙眼睛總是要把人看透一樣,總是喜歡用一部攝像機記錄身邊的人。而除此之外,她正在偷偷策劃一場自殺,準備在12歲生日的時候自殺。

帕洛瑪不喜歡自己的家庭,雖然有錢,但父親只知道工作,母親總是沉溺在自己的敏感情緒與脆弱神經里,姐姐勢力像個嬌小姐。她對這樣「一眼望到頭」的虛偽生活感到厭倦。

另一個女主人公是這座公寓的看門人荷妮,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米歇爾夫人,五十多歲的米歇爾邋遢而嚴肅,已經寡居多年,生活按部就班,對人從不多說一句話,看似冷漠而不近人情。可是不為人知的是,在米歇爾冷漠的背後,她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房間里緊閉的房間是她的書房,那是屬於她的精神世界,喜歡讀書、電影,這也是她不會與人分享的優雅的一面。

一老一小的生活,卻被公寓里新搬來的住客打破了,一位中老年樣子的日本男士小津格郎,有著良好的紳士風度,就像一束陽光,照進了帕洛瑪和米歇爾密不透風的生活。

帕洛瑪和小津格郎都發現了米歇爾隱藏的另一面,而小津格郎的熱情禮貌,讓米歇爾慢慢卸下了偽裝,從自卑中漸漸走出來,打開自己,外貌與內心都開始散發光彩。與此同時,帕洛瑪也在與小津格郎的交流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小津格郎尊重每一個人,即便只是個醜陋的看門人,他會送米歇爾喜歡的《安娜·卡列尼娜》,會邀請她共進晚餐、看電影,會和帕洛瑪下圍棋。

米歇爾就像刺蝟,外表有刺但內心柔軟。「Madame Michel讓我想起刺蝟,渾身豎滿尖刺,像一座真正的堡壘,但我認為,她和這些表面慵懶的小傢伙一樣,內心深處其實很細膩,性喜孤獨,而且異乎尋常的優雅。」

全片樸實,卻透著法國式的氛圍,幾乎所有鏡頭都在那座公寓樓中,沒有過分的張揚,但是每個人物都精巧。而且有很多的小設計片段十分有意思,比如帕洛瑪姐姐養的那條金魚,被帕洛瑪餵了安眠藥昏死過去,衝進了馬桶,卻蘇醒在了樓下看門人米歇爾的馬桶里。再比如帕洛瑪的爸爸,每次回家前總是把煙頭踩到門口的地墊下面,米歇爾也已經習慣性的會揭開門墊清掃。

而帕洛瑪的媽媽雖然敏感但卻善良,姐姐看似一個勢力的嬌小姐,卻在搞自己的創作。

誰在生活中又不是刺蝟呢?當然,那份優雅卻不一定是所有人都擁有的,幸運的是都帶著一份優雅的人互相認了出來。

電影《記我的母親》

日本電影,名字似乎很像是一篇命題作文,是根據日本作家井上靖的自傳體小說改編的。故事從上世紀50年代講到70年代末,著名作家伊上洪作回老家看望父母,不久之後父親去世,母親大部分時間與妹妹一起在老家生活,但時不時也會與伊上一家相處段時日。歲月流轉,母親的記性越來越差,也時不時的耍小性子,而伊上自己的三個女兒也在成長中有著自己的心事,於是他一方面從生活中汲取靈感不斷地創作新的作品,還要履行自己作為長子照顧母親的義務,但是另一方面,卻總是對自己兒時被母親「拋棄」的事情耿耿於懷。可是,親情自然是割捨不掉的。

母親隨身攜帶著兒子上學時候寫的詩,雖然記憶衰退,甚至經常認錯身邊的人,卻在一個午後流暢的背誦齣兒子寫的那首詩。而將母子倆隔開的那道鴻溝讓兒子伊上耿耿於懷,又何嘗不讓母親一直傷心呢。好在最後心結打開,母親從家裡跑出來要去找她記憶中在海邊游泳的兒子,而兒子在得知自己當年並不是被拋棄的之後,狂奔向海邊,背起了母親。

整部影片含情脈脈,三代人的生活並沒有大的衝突與矛盾,包括反抗父親專制的三個女兒,總會受不了耍小性子的母親的妹妹,各有各的倔強。歲月流轉,家人之間雖然總會有磕磕絆絆,但情感濃厚,割捨不掉。

影片的風格,稍有些小津安二郎,也有點是枝裕和,這可能就是日式美學、日式情感表達的根基影響吧。畫面也美麗極了,我想所有的鏡頭都是精心構思布置的吧。伊豆的自然風光,漂亮的木屋,緩緩流淌的清泉,四季景色的山林,有著舊時光的溫柔光影,極富詩意。

當然,演員都演得很好,不得不說的便是母親的飾演者樹木希林,我特別喜歡的日本女演員了,把一個老年痴呆的母親表現得太好了。對於樹木希林來說,她演過太多的母親角色,尤其是是枝裕和的作品,而每個母親都令人印象深刻。總不是那些傳統的賢惠溫柔的樣子,而是個性鮮明,有時候會倔強,還會伴著毒舌,會讓人無奈的母親。這才是真實的樣子。

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又有些感動了,回憶起來還能有所觸動,這就足夠了。

電影《橫道世之介》

也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原著名沒有看過,據柏邦妮說小說更精彩。電影的一開場,八十年代,有著「橫道世之介」這樣奇怪名字的少年從海濱小城來到東京求學,站在街頭一臉懵,又長又卷的頭髮,天真的笑容,還以為他的生活和個性會發生什麼大的轉變,然而,本片才不是講這樣的故事的。

世之介很平凡,純凈真實,甚至有些傻和楞,樣子呆萌,有的時候看著毫無情商的他挺招人煩的,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那些與之相處過的人後來回想起他,都會笑起來。

同樣純真的富家女祥子會單純的喜歡世之介;退學的倉持說,我找人幫忙搬家時只能想到你;加藤在多年之後說,光是認識這個人就覺得是賺到了;前女友對他說,若你死了,以後大家回憶起你,應該都是帶著笑。而在他因為救人去世之後,母親說,能有世之介這個兒子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光著膀子在屋子裡吹著風扇大汗淋漓的邊吃面邊看漫畫,稀里糊塗進了桑巴社團在舞台上扮成太陽花隨音樂跳動,拿著相機看到什麼拍什麼、在街道上奔跑……世之介總是一副笑臉,不帶任何雜質,純凈極了。

誰能說認識這樣的人,不是幸運呢?

【電影《如父如子》】

上面介紹了文字版小說,而電影版是在小說之前先看的。首先說,是枝裕和挑選演員的能力真的很棒。福山雅治飾演的良多,正如書中描述的樣子,高高的個子,一副成功人士氣質。而小演員更是是枝裕和電影的兩點,這次飾演慶多的小男孩,真的太美好了,圓圓黑黑的眼睛,純真聽話的模樣,可愛而又招人疼愛,所以看到他想要爸爸認可的努力樣子,在雄大家交換住宿時在夜晚獨自一人孤單的背影,在最後看到爸爸難過的跑出去說「你已經不是我的爸爸了」,我真的眼淚止不住了。

電影依舊是是枝裕和一如往常的感覺,就像我在前文中描述的小說的句子,雖然是老套的梗,但卻沒有安排老套的戲劇衝突,而是對準了人物內心。在平靜中展現流動的情感,讓觀眾感受到的情感共鳴不是從外界湧入的,而是從內心深處生髮出來的。

還想再說,這就要去看《小偷家族》了,我都天天數著日子啦。

已是八月,願這個月充實,嗯,先去把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欣賞完。

2018年7月31日晚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夏天 的精彩文章:

夏天廣場上的美女,圖4動人帥氣,我都不要,圖5最迷人!
夏天就應該盡情的穿白色,看著就很清涼高級

TAG: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