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州磚城的興建

德州磚城的興建

明洪武七年(1374),原陵州土城已破敗不堪。二十八年(1395),德州大水壞城垣。三十年(1397),都督張文傑、衛指揮使徐福率領德州衛官兵修建德州衛磚城。「於城南開窯燒磚。今城南窯上、伙房二村,其遺址也」。州人李有基強調:「洪武三十年(1397),是易土城為磚城,改築,非創築也」。

改筑後的德州城,形似靴,後來人們習慣稱其為「靴子城」;還有的書籍稱其為「觥形」。德州城外周長10里180步,內周長9里13步,城內佔地3721畝,城牆壓地963畝。城高3丈7尺,厚3丈。護城河深2丈,寬5丈。城門有5:東門曰「長樂門」,正西門(大西門)曰「聚秀門」,偏西門(小西門)曰「廣川門」,南門曰「朝陽門」,北門曰「拱極門」。一共動用土方近百萬(嘉靖《德州志》記為5門)。北城、東城城牆之上各建有敵樓,瞭望防守,貯兵器備戰。正德五年(1510),知州寧河、守備桂勇為抵禦劉六劉七農民起義軍的殺掠,建「德州羅城」。羅城的位置是:繞東關鐵佛寺,南至玉皇閣,西連御河堤,廣袤20餘里。

德州城的瓮城

瓮城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可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瓮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設有箭樓、門閘、雉堞(zhi die 古代城牆上掩護守城人用的矮牆)等防禦設施。瓮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據文獻記載,乾隆八年(1743),始修瓮城4座。但從萬曆《德州志》和康熙《德州志》的「德州城圖」來看,大西門一直是有瓮城的,是在城牆裡面的。

德州城雖有五門,但只有南門、北門、東門、大西門建有瓮城。

德州城的護城河

德州城護城河有深2丈,寬5丈的記載,是指城北、城東、城南和城西的一部分,城西的大部分是與運河相接,即將運河當做了護城河。德州護城河是與修建德州城的時候同時挖出的,其土用於城牆,其坑即為護城河。

德州城的羅城

德州羅城最初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為防禦劉六劉七農民起義軍進攻德州和保證皇家糧倉的絕對安全,知州寧河與守備桂勇商議後,果斷下令讓州民婦女入住城內,並有寧河帶領丁壯和士兵開始修築羅城。羅城屬於臨時性防禦工事,它繞東關鐵佛寺、南關玉皇閣,西連御河堤,等於是又為德州城修建了一道城牆。因為德州向來無大山巨川可守,羅城的修建無疑大大增強了其防禦能力。鐵佛寺為弘治年間建,玉皇閣修建時間不詳。

嘉靖七年(1528),知州何洪大修羅城,延袤20餘里。

德州城牆上的馬面

馬面,嚴格地講叫城牆馬面,又叫敵台、墩台、牆台,屬於城牆上的一種防禦工事,因外觀狹長如馬臉而得名。與馬面之上的敵樓配合使用,大大提高守城能力。遭遇敵軍攻城時,向外突出的馬面與主城牆相互輔助,將士從側翼用弓箭射殺攻城者,從而消除城牆下的防禦死角。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德州城牆上的馬面是明弘治年間知州何原在修復因地震而倒塌的城牆時加修的,每100丈修一個,並在每個馬面上建有敵樓。

德州城牆上的建築

德州城牆之上的建築主要有城樓、振河閣、雁塔、三義廟等。

敵樓是城牆上禦敵的城樓——當初德州北城牆、東城城牆之上各建有敵樓,後隨馬面的建設,西城牆、南城牆的敵樓也建設了起來。其作用在於瞭望防守,貯藏兵器。

城樓,又叫門樓、譙樓——弘治九年(1496),德州城守備胡翰建成城樓四座。但從萬曆《德州志》和康熙《德州志》的「德州城圖」來看,小西門也是有城樓的。

振河閣,平時觀河景,戰時也可當敵樓——萬曆四十年(1612),知州孫森用修城余料修建。

雁塔,又叫科第題名塔——萬曆四十年(1612),知州孫森用修城余料修建。

德州城的街巷

據民國《德縣誌》記載:

角4處——喧嘩角(宣化角)、二郎廟角、李家角、王家角。

街74條——城內39條;城廂36條。其中冠以大字的2條,即南門內大街和東門內大街。

巷3處——大竹竿巷、小竹竿巷、豆腐巷。(張明福)

微信號:dzszwx

德州市地方史志辦公

室主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州史志 的精彩文章:

TAG:德州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