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鹿科動物的種類

鹿科動物的種類

鹿科(Cervidae)是哺乳綱偶蹄目下的一科動物。體型大小不等,為有角的反芻類,分布於歐亞大陸、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北美洲、南美洲的南緯 40°以北地區及西南非洲,全世界約有34種,共16屬約52種。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鹿科動物:

梅花鹿(學名:Cervus nippon)是一種中型鹿,體長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體重100-150千克,雌鹿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線。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黃色,遍布鮮明的白色梅花斑點,臀斑白色,故稱「梅花鹿」。生活於森林邊緣或山地草原地區。季節不同,棲息地也有所改變。雄鹿平時獨居,發情交配時歸群。晨昏活動,以青草樹葉為食,好舔食鹽鹼。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點。主要分布於中國,日本和俄羅斯。

馴鹿(學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是鹿科馴鹿屬下的唯一一種動物。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複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長角分枝繁複,有時超過30叉,蹄子寬大,懸蹄發達,尾巴極短。馴鹿的身體上覆蓋著輕盈但極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亞種、性別的毛色在不同的季節有顯著不同,從雄性北美林地馴鹿在夏季時的深棕褐色,到格林蘭島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現在腹部、頸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中國鄂溫克族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

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曾經廣佈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了以供遊獵,殘餘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後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國購買並繁殖到255頭,並在1983年將部分個體送回中國。之後有更多的麋鹿回歸家鄉,並有部分被放生野外。

? 駝鹿(英文名稱:moose):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駝鹿屬下共有2個物種8個亞種。駝鹿的名稱取意於其肩高於臀,與駱駝相似。它又稱堪達罕(滿語)、犴達罕(滿語)、犴,駝鹿在北美洲稱為「moose」(源於東阿布納基語的「moz」),而在歐洲稱為「elk」 (「elk」在北美洲被用來稱呼加拿大馬鹿)。以雄性的掌形鹿角為特徵。駝鹿為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食草動物,單獨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動。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不同亞種的毛色有所不同。( 2005年由生物學愛威爾遜和里德認可駝鹿分為歐亞駝鹿和北美駝鹿為不同的獨立的物種。)

馬鹿(學名:Cervus elaphus)是僅次於駝鹿的大型鹿類,共有10個亞種,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身體呈深褐色,背部及兩側有一些白色斑點。雄性有角,一般分為6叉,最多8個叉,茸角的第二叉緊靠於眉叉。夏毛較短,沒有絨毛,一般為赤褐色,背面較深,腹面較淺,故有「赤鹿」之稱。

馬鹿生活於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區。喜歡群居。夏季多在夜間和清晨活動,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善於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喜歡舔食鹽鹼。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8個多月,每胎1仔。分布於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非。

? 黇鹿(學名:Dama dama)是鹿科的一種反芻動物,頭上的鹿角一般有60厘米長。全身毛黃褐色、有白色條紋,角的上部扁平或呈掌狀,尾略長,性溫順。黇鹿有黑化和白化等多個變種。普通的黇鹿身上長有斑點,很容易與梅花鹿混淆。

一般生活在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樹林中,喜歡群居,以草、嫩枝和樹葉為食,特別擅長奔跑。它的皮毛夏天呈棕黃色,有白色斑點,冬天全部變成有黑色斑紋的灰色,歷史上最初分布於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全新紀分布區局限至中東和地中海沿岸地帶。 在羅馬時代,黇鹿逐漸擴展到中歐。世界很多地區都有馴養的黇鹿。

? 水鹿(學名:Rusa unicolor)體型粗壯接近馬鹿。成年雄鹿體高130 厘米左右,體長130~140 厘米,體重200~250 千克。雌鹿較矮小。水鹿淚窩較大,鼻鏡黑色,頸毛較長,尾端部密生蓬鬆的黑色長毛。被毛黑褐色,冬毛深灰色。有黑棕色背線,臀周圍呈銹棕色,無臀斑。茸角為單門樁,眉枝。喜水,常活動於水邊,棲息於闊葉林、混交林、稀樹的草場和高草地帶,清晨、黃昏覓食。雨後特別活躍。平時單獨活動,有一定的行動路線。分布於中國、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中南半島以及東南亞等地區。

普度鹿是偶蹄目、鹿科動物。它身體圓小,四肢細緻,鹿角短而只有簡單的主幹。它們的毛呈深褐色,毛質厚而密,可以在穿過叢林時提供保護。它們的耳朵圓小,尾巴很短。

普度鹿細小、敦實及寂靜。它們的身體圓小,四肢細緻,鹿角短而只有簡單的主幹。它們的毛呈深褐色,毛質厚而密,可以在穿過叢林時提供保護。它們的耳朵圓小,尾巴很短。 普度鹿的體長60-80厘米,肩高達35厘米,尾巴長2-3厘米,重8-10公斤。

? 坡鹿(拉丁學名:Cervus eldii),是印度澤鹿的同屬,外形與梅花鹿相似,但體形較小,花斑較少。毛被黃棕、紅棕或棕褐色,背中線黑褐色。背脊兩側各有一列白色斑點。

坡鹿喜食青草和嫩樹枝葉,為食草性動物。棲息在丘陵草坡地帶,分布於東南亞及中國的海南島,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白唇鹿(學名:Gervus albirostris):體形高大,體長約2米,通體被毛十分厚密,毛粗硬且無絨毛,毛色在冬夏有差別。鼻端兩側、下唇記下頜白色。在臀部尾巴周圍有黃色斑塊,因此當地人也稱它為「黃臀鹿」。雄性白唇鹿具角,角的主幹扁平,故也稱其「扁角鹿」。

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動物,棲息地海拔在3000-5000米,植被主要是高山針葉林和高山草甸。它們的食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以集群方式活動,群體的規模因季節和棲息環境的差異而不同。僅在中國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帶的高山草原地區,包括了青海、甘肅、四川西部、西藏、雲南北部五個省。

? 豚鹿(學名:Axis porcinus)也叫蘆蒿鹿,體形中等,但較為粗壯,四肢較短,顯得矮胖,臀部鈍圓且較低,姿態象豬,因而得名。雄性豚鹿長著細長的三叉角,全身淡褐色,生活在沿河兩岸的濕地。晝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叢,也能跳躍障礙。多單獨活動,在發情交配期臨時集成小群。喜歡吃燒荒後再生的嫩草,也吃蘆葦葉和其他水生的植物,偶爾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類等作物。 野生豚鹿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