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10億像素下的博物館!堪稱現代版的愛麗絲奇遇記!
2017年年底,Google 的文化與藝術項目(Google Arts & Culture)和北京故宮合作,在養心殿旁邊的數字館裡在辦了個快閃實驗室,展示了三個把藝術作品數字化的項目。
你如果有去體驗的話,大概會有一種愛麗絲的奇遇感受:你與藝術的距離是如此之近,甚至是成為名畫中的人物。同時,藉助最先進的技術,你能看到藝術作品在10億像素下的微小細節,這大概是作者本人在創作時也無法想像到的。
這也是每個人在兒童時期都幻想過的體驗:讓博物館「活」起來。
而2018年6月,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又與Google合作將100件館藏精品搬到了線上,其中包括徐悲鴻先生的約200件國畫、油畫、書法、素描精選作品以及文獻資料。在這200件作品中,還有27件作品進行了Art Camera 10億像素圖片技術處理,每一幅圖像都可在不斷放大中揭示、探索無窮的細節,每一幅作品的筆觸、畫布的底紋都可以被清晰地觀察到。
Google 藝術與文化項目負責人Amit Sood在接受採訪時對環球網科技感嘆:我們就是讓每一個人能夠體驗到不同地域和國家的文化。
這些前沿技術都應用在了藝術領域
人工智慧、虛擬現實,這些都是近幾年大火的前沿技術,但應該很少人會將他們與藝術聯想起來,而正是這些前沿技術創造了現實版的博物館「愛麗絲奇遇記」。
2011年,Google 藝術與文化項目成立,用技術幫助博物館將藝術品搬到了網路上。「在Google 這被稱之為一個非常簡單,具有偉大使命感的項目。我們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社會地位,收入如何,都能體驗到、接觸到不一樣的文化。」 Amit Sood說道。
但事實上,當你體驗過後,你應該會知道這個項目並不簡單,同時感嘆技術的強大,以及藝術的文化魅力,在這之中科技與藝術兩者的結合達到了一個奇妙的平衡點,並不突兀,甚至是帶著一些技術的美感。
Google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技術便是10億像素級的相機Art Camera,這個系統能夠自動將相機從一個細節轉至另一個細節,對著作品拍攝數百張高解析度近距離照片。為了確保拍攝每個筆觸的正確焦距,Google為相機配備了激光和聲吶,就像蝙蝠一樣,利用高頻音來測量藝術品的距離。拍攝完每個細節之後,Google的軟體就會像拼圖一樣將拍攝的數千張照片拼成一張10億像素的圖片。
《鹿特丹港》,保羅·西涅克,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
這幅十九世紀初的瓷器製作工藝手卷畫展現了採用油墨在絲綢上繪製的瓷器製作工藝
一張10億像素圖片由超過10億個像素組成,能夠捕捉到肉眼無法看到的細節,就好像是拿著放大鏡對真實的作品進行欣賞。
徐悲鴻(1895-1953),中國現代繪畫之父,在代表作《田橫五百士》中隱藏了他的自畫像
數百萬人會花時間對超高解析度的「十億像素」圖片進行探索,通過一點一滴的仔細觀察來發現新奇之處,比如一個隱藏簽名或構成波光粼粼的湍急水流的單獨筆觸,你甚至可以看到傳統中國工藝的精細與美妙。
而最近最火的是Portrait Matcher,一款基於人工智慧進行人臉識別的機器。系統會根據你的臉型來匹配相似的藝術人物肖像,轉動腦袋,不同的神態生成的藝術人物肖像也會不一樣。當然,你如果開心的話也可以將自家萌寵進行匹配,或許能從藝術作品中找到相似的動物身影。
這其中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AI 人臉識別技術。Google 將你的實時臉部抓取與藝術作品進行識別匹配,然後從相似度高到低給出選項。
到底這個相似比例取決於什麼呢?谷歌官方已經透露了幾個關鍵點,比如攝像頭跟人臉的距離,室內的光線以及人臉的表情。
同時,在虛擬現實方面,Google 研發了AR教學應用Expeditions,學生戴上眼鏡後就可以看到這個場景,轉動視角,可以360 度觀賞藝術作品。 同時,Google推出Cardboard VR 展覽,使用者將手機調至Google Arts & Culture 應用(Google Play | iOS)的VR 模式後,將手機插入Google 的VR 頭盔Cardboard 中,就可以360 度觀看選定的線上藝術展覽。
Cardboard VR
據Amit Sood介紹,Google 藝術文化項目在巴黎會有一個實驗室,會對VR (虛擬現實)、機器學習進行深入研究,針對學生、專業的博物館和策展人去探討未來十年很有可能會做出哪些文化方面的項目。
70個國家1700個博物館 更好的互動體驗
目前,有超過70 個國家、1700 多家博物館參加到了Google 藝術文化項目當中來,「這是一種多樣性和文化性非常好的體驗。」 Amit Sood說道。
事實上,為了避免文化偏移,Google藝術文化項目在最初選取合作夥伴時便傾向於與亞洲和北美洲的博物館進行合作,而項目所說的的藝術跟文化不僅是單純的文化,還包括自然歷史、非物質遺產,及手工藝等等方方面面的東西。
而在Amit Sood看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可以很好的傳播文化和歷史。技術創造了新的藝術素材:把所有的歷史和文化方面的素材數字化處理,通過數字技術,包括全景虛擬現實等技術,把素材先數字化,作為原材料先整合起來。
同時,將這些素材放到線上進行展覽,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傳播的範圍更加廣泛且便捷。
而Google 藝術文化項目在巴黎會有一個實驗室,會對VR (虛擬現實)、機器學習進行深入研究,針對學生、專業的博物館和策展人去探討未來十年很有可能會做出哪些文化方面的項目。
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國家,自2012 年到2013 年Google就開始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開始關注當代藝術,隨後按照區域性博物館和專業性博物館來拓寬我們的合作領域,比如上海的龍美術館、杭州的絲綢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
很多人認為,線上博物館會拉掉線下實體博物館的流量,但從今年和去年的數據來看,在歐美已經做數字化轉型和上線的博物館,線下參觀人數達到了歷史新高。
同時,參觀博物館的互動方式及與藝術品互動的方式一定會發生新的變化。舉例來說,傳統去盧浮宮看蒙娜麗莎的微笑,拍完照就走了,流程會比較趕。而在家通過線上博物館就可以了解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畫背後的故事,可能是更好的藝術品互動的方式。
更多的線上博物館 足不出戶看遍世界
目前,有更多的企業加入到了推動科技與藝術融合的隊伍中。2012年,百度推出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旨在將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資源聚合在一起,讓用戶更便捷地獲取信息、了解知識,足不出戶逛博物館。
今年6月21日,在戛納國際創意節設立的首屆首席營銷官發展理事會論壇上騰訊宣布推出騰訊「全球數字文博開放計劃」,向全球博物館等文博機構發出邀請。
目前,騰訊已經先後與故宮、敦煌等文博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運用數字科技與互聯網產品平台,為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數字解決方案。
而中國的一些初創企業也在研發新的能夠應用於博物館數字化的相關技術。
Amit Sood對此趨勢也十分看好:我非常自豪地聽到現在百度等其他公司也在做線上博物館的項目,在2010 年、2011 年之初沒有在線博物館的平台。對於我來說這是非常棒的變化,我認為藝術和文化不應該被任何機構和國家獨有,如何使得博物館能夠讓每個人都接觸到,並參與其中,這才是這個項目的最終目的。
事實上,Google 藝術和文化項目並不只是使用了Google的技術,也用了大量初創型企業做的技術,不同點在於,如果博物館要使用這些初創型企業的技術是要花錢的,但是博物館是公益機構。「所以,這不僅要給博物館提供技術,也包括提供資金支持。」
「我們會給博物館提供一個融資的建議渠道。同時如果有可能,我們也可以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技術,這是我們最大的不同。我們不會跟技術初創型公司直接做技術的銷售,我們不是銷售公司,Google 藝術和文化項目是非營利性的。」Amit Sood說道。
※幾步教你如何收到稱心如意的藝術品?
※用音樂連接故宮——「古畫會唱歌」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