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晉北方言:「絡毛」音義辯

晉北方言:「絡毛」音義辯

原標題:晉北方言:「絡毛」音義辯


晉北方言:「絡毛」音義辯


宋旭

「絡毛」,是晉北方言中的一個常用辭彙。其義有二:


一是民間踢鼓秧歌中的角色之一。引申為「不起眼」、「小角色」之義。


二是幫忙,無償勞作。


比如:

自家的山藥蛋還沒起,又到二寡婦家絡毛去了。——幫忙,無償勞作


他就是個絡毛的。——不起眼,小角色。


在礦上打個雜絡個毛,也沒球個正經做項。——同上。



有學者認為「絡毛」實為「撈毛」。言古代妓院瓦肆里專有「撈毛」一職,待遇上白吃飯沒工錢,被人們拿來比喻「無償勞動」或「不起眼的小角色」之義。但是,從「絡毛」一詞在不同方言區「書無定式」(又作「絡旄」、「落毛」、「撈毛」等)這一現象看,明顯為「記音詞」。其語源絕不可能是由「撈毛」一職引申而來的。

實際上,「絡毛」一詞的兩種含義,分別來源於「慮無」和「徭務」兩個不同辭彙。


「慮無」,今天讀「lv-wu」。但在古代音系裡,有著不同的發音。具體講,「慮」,上古音「ras」,中古廣韻音「l?o」(王力)、「li?」(邵榮芬)。「無」,上古音「ma」,中古廣韻音「mio」(李榮、邵榮芬)、mue」(蒲立本)。「絡毛」實為「慮無」於唐宋時期的官話讀音。


「慮無」,是古代軍中前衛部隊持以報警的旗幟。《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杜預註:「慮無,如今軍行前有斥候蹹伏,皆持以絳及白為幡,見騎賊舉絳幡,見步賊舉白幡,備慮有無也。」就是說,在古代行軍打仗之時,為通訊報警而在前衛部隊中專設兩種不同顏色的旗旄,一種為紅色,一種為白色。如果發現前方敵人為「騎兵」,則舉紅色旗旄,如果前方敵人為步兵,則舉白色旗旄。「慮無」既可指這種為傳達信息的旗旄,也可指執持旗旄的兵卒。



在晉北朔州、大同、忻州以及臨近的河北、內蒙部分地區,有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踢鼓秧歌。它集勞作、抗災、祭祀、軍事、武術、雜技等於一體,其場景則借鑒古代軍事戰陣、儀仗、土木建築、生產實踐、生產工具、吉祥圖案等形式。角色分生、旦、凈、末、丑五種行當。如「秧歌頭」剽悍粗獷,「風公」薄酒大度,「大腳婆」潑辣精明,「鼓子」(踢鼓的)驍勇剛健,「花子」(拉花的)文靜柔美,「棒子」(打棒的)憨厚活潑,「看書先生」老謀深算,而「絡毛」一角雖是全隊的名譽領導,但為了能顯示出他的特殊性,使其能隱蔽身份,不受任何限制,故以丑角出現,四處蹦跳,傳遞消息。

踢鼓秧歌中的「絡毛」這一角色,從其在整個隊伍中發揮的「傳遞信息」的作用來看,應該來自於「慮無」。限於表演的需要,這一角色雖然是整個隊伍的「中心」,但因其身份隱蔽,在觀眾看來,就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所以被人們借來表示「不起眼」、「小角色」之義。



接下來再看「徭務」。


「徭務」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上古三代,奴隸主貴族用道路和渠道將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被稱做「井田」。《孟子·滕文公上》所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其中的「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說的是擁有私田的庶民,每年的不同季節里,必須先到「公田」里無償勞作,公田裡的活兒幹完了,才能經營自家的私田。這種庶民無償為公田提供勞動的「公事」,就是最初的「徭」。不僅如此,後世的官府貴紳通過不同渠道向人民攤派的各種無償勞動,統統被稱作「徭」或「徭務」。

「徭」,今天的普通話讀作「yao」。而在上古時代,「徭」的讀音為「lew」。到唐宋時期,「徭」的讀音變為「jieu」(王力)。元代以後才變為「yew」。而「務」字的讀音,上古音為「mogs」,中古音擬構為「mio」(李榮)、「mue」(蒲立本)。不難看出,所謂「無償勞動」的「絡毛」,實為「徭務」的古音遺存。具體地,「絡(lao)」為「徭」的上古音(lew)母音高化後的讀音,「毛(mao)」為「務」中古音(mio)的方言異讀。「絡毛」就是「徭務」,即「無償勞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門文叢 的精彩文章:

山西記憶:管涔山與燕京之戎
「月氏」從山西來,地圖上有他們留下的印跡

TAG:雁門文叢 |